攀岩,想“出圈”不容易

“我们希望更多人能正确认知攀岩运动,使攀岩运动能更好地发展。”

2021-01-17 10:00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林琳 0 31009


禹唐体育注:

最近,攀岩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街边的攀岩俱乐部和商场里的攀岩设施成了健身爱好者和年轻人休闲锻炼的新选择。入选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后,攀岩甚至有了“出圈”的机会。但是在不少岩馆老板和从业者眼中,经营攀岩行业却仍然要靠“熬”。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对广州攀岩市场进行独家调查走访时被告知,大多数岩馆生存艰难,有的岩馆经营者甚至只能“打工养馆”,为的是情怀和热爱。“攀岩无法被普遍接受,与它一直被认为是娱乐体验项目而不是竞技运动项目有关。” 广东省攀岩协会秘书长王兵说,但更多的原因是大众对于攀岩的安全性存有误解,“我们希望更多人能正确认知攀岩运动,使攀岩运动能更好地发展。”

  

历史:1980年代进入国内,但发展缓慢

  

陈志文“一入攀岩深似海”,20多年来无法“挣脱”攀岩的魅力,从1999年就开始推广攀岩。作为资深攀岩教练的他,曾经为国家队培养输送了多名广东青少年攀岩运动员。如今,他依然怀着爱才惜才之心,以攀岩教练的身份继续挖掘广东的好苗子:“这一行很苦,不是赚钱的活。”

  

据王兵介绍,20世纪80年代,攀岩就已作为一项运动进入中国市场,但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其未能进入竞技体育,推广困难。20世纪90年代,一批攀岩爱好者出现,其中一部分留了下来,进入市场。广州的攀岩行业从1999年左右开始起步。一开始,岩壁只被作为小区会所或商场的配套设施,后来慢慢出现一两间由岩友开办的攀岩馆。

  

近几年,攀岩被发展为竞技项目,进入大型运动会,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度,岩友们认为行业发展时机已到,开始考虑开设攀岩馆。“广州今年已经开始专业队的培养了。”王兵告诉记者:“项目运动的发展一定要跟竞技体育挂钩,如果靠自然发展,步伐太慢。”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有近30家攀岩馆,其中广州有近10间。“这个数量还是太少了。”陈志文说,相比北京和上海,广州的数量还比较少。国内发展较好的北京、上海,均有30家以上的岩馆,且近两年以每年10家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问题:攀岩业面临“粥少僧也少”的难题

  

尽管只有近10间攀岩馆,广州也并没有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每家岩馆都在熬。”Unfollow负责人静文教练告诉记者:“我们都在打工养岩馆”。从业者茂哥也表示,明年还得继续打工,才能把岩馆维持下去:“上周我发了200份免费攀爬券,结果一个人也没来。”在佛山经营岩馆的波哥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我在佛山的一家报纸上登了体验券,报纸发行量7万多,最后到馆体验的就3个人。”王者攀岩俱乐部负责人欧星朋教练告诉记者,他的岩馆在非周末早上基本不营业,下午2:00营业至晚上10:00。

  

岩友坤仑认为,很少人愿意参与,跟初入攀岩的体验感比较差有关:“大部分人第一次没办法上顶,无法获得满足感。就算能克服这个失落感,也会发现自己的进步非常缓慢,而且总是会面临瓶颈期,一个瓶颈期甚至长达两三年。只有很少一部分新手有天赋,能较快有大的进步。”王兵说,100人体验攀岩,其中有1%愿意继续下去就非常不错,后续流失更大,坚持了两三年后仍愿意玩的不到10%。

  

“我做了10年,到现在也只有20个会员。”波哥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如今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把经营转向快餐式消费模式,在佛山的商场建岩壁,招揽体验者,5分钟费用30元,周末能吸引不少商场的客流。即便如此,他在佛山三个商场都进行尝试,目前只有其中一个活了下来。

  

经营:行业仍需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

  

记者调查发现,攀岩行业还未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许多岩馆的经营者都认为诸如健身行业的“会籍销售+私教”模式,虽然市场化,但这种模式在攀岩行业很难沿用。坤仑告诉记者,自己在这个圈子里“混”了多年,从来没有付过“私教费”:“大多数岩友、从业者都是爱好者,互相认同攀岩的理念,互相沟通、指导。”

  

资深岩友林泽创认为,请教练上体验课是最好的入门方式,最起码教练会传授系统的安全课程,以降低攀爬风险,获得更好体验,但大多数岩馆都不会硬性推销,而是由消费者自己决定。

  

凯乐石会员攀岩馆馆长陈俊义所学专业就是攀岩,本身也是攀岩教练,他发现相比以往,今年愿意请教练教攀岩的消费者慢慢增多:“可能他们在接触后发现攀岩确实有技术含量,有许多技巧需要学习。”但他自称“很佛系”,不愿意向会员推销,也不会借用健身房的运营模式。

  

大多数从业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解决普及教育和推广问题。“体教融合是攀岩项目的发展趋势。”王兵说,目前要解决的是群众参与性问题。他认为,影响大众参与的原因还是认知问题:“大多数外行对攀岩的印象是危险性大、门槛高。”

  

从业者说


攀岩不是冒险,风险是“可预测的”

  

“在野外或在人工岩壁,只要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规范,攀岩的风险其实是可预测的。”林泽创强调,在抱石馆,有厚度达40厘米的海绵垫做保护,只要攀岩者不做不规范的动作,按照要求正确跳落,不存在危险。

  

广东省攀岩协会副秘书长白玲解释称,攀岩属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有相当高要求的行业标准和人员上岗要求,在国家职业资格里,也有攀岩的专项考核认证,从培训师、考证员,到初级攀岩指导员、中级攀岩指导员的培训体系早已成熟。另外,场地经营需获得属地管理单位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必须强制性购买场地责任险,日常比赛、培训、活动的开展都要按要求购买包含攀岩内容的保险。记者在采访现场就看到墙壁上张贴着《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

  

“即使是有经验的岩友,没有获得相关资格证,我们都不会允许他上岗。”王兵说,攀岩有一套非常规范的操作流程,“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安全流程的不规范和忽视导致的。”他建议消费者到岩馆体验前,一定要确认场地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工作人员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方可进行体验。

  

攀岩要专业设备,但不是“贵族运动”

  

大众认为攀岩“门槛高”,一是能力门槛高,二是消费成本高。“大众认为攀岩入门就需要很强的上肢力量,事实上并非如此。”林泽创说,初学者只要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就可以尝试。另一方面,白玲称,消费成本方面,比起其他项目的专业设备,攀岩颇为“亲民”:“攀岩主要是需要在特定场地,包括自然岩壁,成本不高。”而装备方面,虽然一条绳子价格在1000元以上,一个锁扣100元左右,但一套装备也不过数千元,而且可以使用5年至10年。林泽创说,除了“骨灰级”的装备党,玩攀岩根本就不是“烧钱”的运动。“安全性有保障,能力门槛、消费门槛不高,只要解决认知问题,进一步规范行业,攀岩的潜力可期。”王兵说。

  

不过,在装备选择上还是有讲究。“我们建议攀爬者要选用有认证的器材,并在使用期间注意管理和保养,遵从使用规则。”白玲介绍称,规范的器材商都会取得UIAA或者CE的认证,国产的器材也有GB认证。从事攀岩装备工作的林泽创解释道,攀岩装备的行业统一度很高,只要认准认证购买合格的装备,就没有问题。但他强调,操作规范仍然最为重要:“没有遇到事故很可能不是因为操作正确,而是认证标准高的器材容错能力很强大。”


本文转载自广州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攀岩,想“出圈”不容易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