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亿级体育消费市场爆发 体育“新基建”布局加速到来

越来越多健身达人“出圈”背后,是一个渐渐浮出水面的万亿级消费市场。

2020-12-24 1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刘美琳、李莹 0 17073


禹唐体育注:

“你是通过哪个运动认识我的?”俘获363万粉丝喜爱的抖音健身达人铁豆,在她的一条视频中说道。


“潜水冲浪”“单板滑雪”“徒手攀岩”,这些极限户外运动的个性标签助她从抖音中脱颖而出。在2019年的《追我吧》综艺节目中作为“高配”运动素人,铁豆与多位明星共同竞逐。


越来越多健身达人“出圈”背后,是一个渐渐浮出水面的万亿级消费市场。多份行业内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000亿元,相比三年前,同比增长高达110.87%。


12月21日,2020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体育两博会)网上开幕。此次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经济司司长刘扶民在内的多位领导,展望“十四五”期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并作主题演讲。


引爆万亿级消费市场


体育产业背后的消费市场规模,想象空间巨大。


近年,大众体育消费品类已趋向多元化发展。产品领域,从基础的运动鞋服等体育品类的消费,扩展到跑步鞋、瑜伽垫、甩脂机等面向更细分专业领域的产品。服务领域,消费者更加追捧有品质的体育培训,潜水、网球、击剑等运动开始风靡。此外,消费者对智能手环、智能跑步机等科技类产品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张,中国产业信息网在调研中发现,已有近八成用户会选择可有效监测自身运动生理指标的产品。


实际上,与上述消费形态相比,体育旅游融合实现了更大的撬动效应。“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刘扶民在主题演讲中多次提到体旅融合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十三五”以来,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体旅市场发展成效显著。据统计,全国山地户外俱乐部已经近1万家,每年参与山地户外运动的人次达7000多万,参加马拉松人次超过700万,滑雪人次超过2000万,帆船帆板体验人次超过500万,体育旅游在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体旅融合是个大趋势,这个判断非常准确。”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体育和旅游要融合发展,这是由体育产业本身的自然特征决定的。


一般而言,体育产业往往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意味着市场可能失灵,导致供给不足。而破解外部性的重要方式就是由政府出手去扶持。另外一个途径就是不需要政府出手,转而通过企业或微观市场的组织变迁去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就要通过体育和其他产业融合来产生。其中,体育与旅游融合是最重要的一种融合形态。”王裕雄说。


就目前而言,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空间广阔。据有关研究机构统计,2018年我国主要体育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为人民币1456亿元,而体育旅游服务进口总额达1316亿元,占比达90%以上。“这充分说明,我国体育旅游消费外流现象较为严重,潜力巨大。而体育旅游方面出现消费外流,归根结底是体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吸引力不强。”刘扶民在演讲中说。


在王裕雄看来,造成当前体旅消费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供需不匹配,亟需体育产业实现自身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体育产业的经济特征跟其他产业不一样。体育的经济价值需要通过产业融合,微观层面意味着需要大的体育商业综合体,才能让融合能够真正落地。而大体量的商业综合体,往往投资体量大,回收周期也比较长,并且会涉及到人才、土地、用地、配套设施等等问题。


“在这方面,体旅融合的商业模式本身还需要继续探索。”王裕雄说。


城市角逐体育消费赛道


体育为一座城市创造的经济价值及带来活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体育消费市场潜力不可小觑。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体育消费总量上仍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和2018年体育消费市场总量分别增长49%、23%。而新一线城市中的成都、杭州、重庆等地,体育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表现非常亮眼。其中,成都在足球、篮球、羽毛球、健身、棋牌领域的消费总量位居新一线城市首位。


不仅是新一线城市,东北城市也靠体育旅游成为中国冬季的“网红之城”。《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指出,2018至2019年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已达到2.2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860亿元。


今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近年以来,已有不少城市摩拳擦掌,扎堆于体育产业赛道建设。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更需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王裕雄认为,政府最首要的角色就是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全民健身、户外运动设施,以及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的供给,从而直接释放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潜力。政府也要当好守夜人的角色,来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营。另外,对于一些属于高危的体育消费项目,政府则亟需加强安全监管。


“新基建”时代的体育之变


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的同时,也在不断重塑体育产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统计,2019年中国数字体育月活跃用户超过1.2亿人,其中通过数字媒介观看篮球赛事的月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足球用户超过2000万;健身领域中,数字健身用户达到2000多万。


疫情期间,线上健身受到极高关注,甚至诞生了一场在家做运动的“宅”潮流。在线健身,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被隔离在家,无法前往健身房进行锻炼的需求,但由于网络传输产生延迟、互动体验不佳的问题,也让人诟病。不过,一旦5G、AI、VR等新技术介入,线上健身参与感、互动感不强的痛点将得到改善。甚至未来,家庭健身很可能增长为健身主战场。


从线上健身、体育直播到线下场馆,技术赋能无处不在。“依托互联网+,加强体育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线上博物馆建设,探索体育博物馆搭建VR、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沉浸式体验。”会上,涂晓东描绘了一幅科技与体育融合创新的新景象。


王裕雄认为,体育“新基建”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供给,是体育升级非常好的抓手。一方面,新技术能更有效地促进体育消费潜力释放。另一方面,技术赋能也能带动体育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比如在需求端,新基建诞生了新需求和新标准,体育基础设施和这类基础设施产品的制造者,也需要一并去进行升级改造。”


今年9月,《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印发出台,提出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个体育公园,要求推进“互联网+健身”,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


10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亦指出,在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方面,要把握好五个重点,其中一条就是要引导各地对健身设施进行智慧化改造,在健身设施中注重嵌入5G网络设施和配套设施,打造智慧体育公园、智慧体育馆、智慧健身步道。


记者注意到,如今已有不少城市将体育纳入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范畴之内。例如在浙江绍兴,已启动编制《绍兴市智慧体育发展规划》,实地走访核查了12384个体育场地,共筛选出10848个体育场地上线全省“浙里办”APP的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并完成10484个场地的定位、照片等信息录入。


“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装备、物联网的加速应用,智慧体育为城市体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绍兴市体育局局长吴海明如此感慨。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15000亿级体育消费市场爆发 体育“新基建”布局加速到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