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冬奥而火热的人生:成为14亿人中仅有的20个

他们脚踩冰爪、攥紧冰刀,将长1975米、零下10摄氏度的冰道打磨成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他们背后印着5个醒目的粗体字:中国制冰师。

2020-12-05 10: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张骁、沈楠、牛梦彤 0 37982


禹唐体育注:

他们从未想过参与北京冬奥会筹办,直到进驻北京延庆小海陀山,成为“14亿人中仅有的20个”。他们脚踩冰爪、攥紧冰刀,将长1975米、零下10摄氏度的冰道打磨成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他们背后印着5个醒目的粗体字:中国制冰师。

  

一次从零开始的探索

  

2017年,湖北襄阳。李开顺第一次和家人说起要去北京修冬奥赛道、干之前要先培训时,家人满是狐疑。“我老婆说‘这是传销吧?你干施工这么多年了,还要培训?’”

  

那年李开顺47岁,精通木工、瓦工、钢筋作业。他问工友,干过雪车雪橇赛道吗?工友问:什么是雪车雪橇?


时间回拨到2015年夏天,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但那时,国内还没有雪车雪橇赛道。建赛道,成为一次从零开始但力求极致的探索,也改变了李开顺等人的命运。

  

雪车雪橇被称为冰雪“F1”。北京的赛道长1975米,设16个角度、倾斜度不同的弯道。运动员奋力推动雪车或雪橇冲下冰道,极速超过每小时130公里。每一处曲面、角度都关乎竞技,更关乎生命。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因此成为冬奥工程中设计难度最大、施工难度最大、认证最为复杂的新建场馆之一。特殊的建设需求催生了新的技术和队伍。

  

为建设这条三维扭曲、能够承受反复制冷和融化的混凝土管道,中国研发了全新的混凝土材料;为确保混凝土以毫米级精度精准浇筑,项目招募高水平人工喷射手,确保赛道一次性浇筑成功。

  

经过数千名建设者夜以继日的努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开始了“从建筑到体育场馆”的关键变身——制冰。中国首个雪车雪橇赛道制冰师团队应运而生。

  

他们,也是一支国家队。

  

一次必须胜利的认证

  

通过严酷的选拔和体能测试,一队人马脱颖而出,有的是像李开顺这样,作为出色的混凝土喷射手留下来,还有些是新招募的。他们中有工人、有销售、有保安、有退伍军人……过去职业不同,但现在,他们有了统一的身份和使命。

  

2019年11月,队伍骨干赴韩国平昌,在国际制冰师带领下,初次体验了4项冰上工作。

  

——制冰,是用水管喷头,在赛道制冷单元上进行上千次水雾喷洒,确保赛道整体制冰成型。

  

——补冰,是用特制抹刀,将冰水混合物填补至赛车进弯、出弯及冰易脱落处等关键位置,待冻结后缓慢洒水保护,与周边冰面形成整体。

  

——修冰,是手持20斤重的特制冰刀,均匀用力,在赛道上持续修出成型的滑行曲面。

  

——日常清扫,是进行冰面养护巡查,清理赛道冰坨和雪霜。

  

每一项工作,都是体力、技术和意志的综合考验。

  

2020年春节,小海陀下万家灯火,不远处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成为北京市唯一不停工的项目工地。制冰师团队正赶在赛道正式制冷前,在国际制冰师带领下利用自然温度昼夜练习。然而,疫情突然袭来,场地预认证“换档”10月。

  

按照国际单项组织规定,新建场地在举办国际比赛前,要经过运动员实际滑行和技术官员现场考察认证。北京冬奥组委结合疫情防控与国际单项组织多次协商,采用由中国国家雪车队、钢架雪车队和雪橇队担负部分滑行测试任务的办法。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来说,这次场地预认证必须拿下。

  

酷暑8月,制冰师们加练体能,每天上午、下午各跑5公里。9月18日,场馆氨制冷系统再次启动。制冷成功后,10月初,场馆迎来赛道主角。

  

这是长期在外租借场地训练的中国队第一次踏上自己国家的赛道。制冰师们同样兴奋,场馆运行的首次“大考”就此掀开序章。

  

一段为冬奥燃烧的岁月

  

“我们要同时保障三支国家队训练,这意味着每人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

  

“如果在赛道里忘了东西,那相当危险,我们要提前20分钟向塔台报告,已完成,可以滑行!”

  

山谷幽邃、赛道冰封,但人心火热。

  

国家队上午9点上冰,制冰师们凌晨5点就到岗了。10月初,室外气温比较高,山区夜间空气湿重,赛道表面结出厚霜,清晨除霜就要两个多小时。冰面低至零下10摄氏度,队员们却热得穿短袖干活。从清晨到晚上,他们守候到最后一批国家队队员离开。这时,更为彻底的冰面检查和修补才刚刚开始……

  

11月中旬,国际奥委会在官网发布消息,北京冬奥会的雪车雪橇场地认证成功。国际雪橇联合会、国际雪车联合会的主席和相关专家不吝赞美,说这是准备出色的赛道,是最出色的认证。

  

外方专家来认证赛道那天,李开顺守了一夜。领导凌晨3点半问他,老李,有没有问题?他说,95分。后来外方专家打分:98分。

  

受聘前来指导和帮助的国际制冰师马丁说:“(制冰)我已经做了12年。你很难在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里完全掌握,但他们非常努力,每一天都在进步,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工作。”

  

从保安队长转行来的刘福喜有次听中国队员说起在国外训练时要看人脸色,他当即说,现在在咱自己家,随便滑!“所以,干这份工作挺骄傲的,14亿人里就我们20个,对不对?”

  

这是因冬奥而火热的人生。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因冬奥而火热的人生:成为14亿人中仅有的20个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