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动陪伴孩子成长(下):观念有转变,健身成习惯

当“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再依靠动员,而是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儿童青少年体质提升就不再是难题。

2020-11-18 14: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李硕、郑轶 0 289220


禹唐体育注:

“运动对我来说太有意义了。”天津的小宇曾经体重200多斤,戴着厚厚的眼镜片。他几次参加减肥训练营,从最初的想逃跑,到后来主动要加入——小宇的体重下降了,更养成了健身习惯,改变了生活方式。如今20岁的他阳光帅气,去年还第一次跑完了全程马拉松。

  

解决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和行动的蜕变。当“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再依靠动员,而是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儿童青少年体质提升就不再是难题。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

  

为遏制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的文件近年来密集出台,政策不断细化完善:把青少年健康和学校体育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体育、教育、卫生等部门和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健康教育。

  

当前,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但从健康理念到健康行为,均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很多家长的健身观念被唤醒,但缺乏科学锻炼的知识储备,给不了孩子更多有益帮助。”在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看来,要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健康素养的培训和宣传应该全方位、持续化。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被视为未来发力的重点。“健康教育不应只体现在体育课上,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围绕促进学生塑造健康生活习惯来构建。”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钟秉枢坦言,不妨让孩子们多“玩一玩”,用运动为身体保驾护航。

  

家校配合以保证儿童青少年足量运动、合理营养,对孩子体质提升至关重要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是亿万家庭的牵挂。让孩子“动起来”,家长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孩子一旦培养出体育兴趣和习惯,也会带动整个家庭一起享受运动的快乐。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家庭体育作业要求“121”,即一个孩子带动两个家长完成一项家庭运动。该校校长芦咏莉说:“我们的调查显示,家长在陪伴运动上投入得越多,对孩子生活习惯、情绪调节、团队意识等的积极影响越明显。”

  

针对儿童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家校通过协同配合可以起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的效果。武汉市为所有中小学配置智能视力监测设备,并及时向家长反馈监测数据,对孩子用眼环境、习惯等做出针对性指导,以延缓近视的发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认为,尤其在小学阶段,家校配合以保证儿童青少年足量运动、合理营养,对孩子体质提升至关重要。

  

在体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在优质教练互通、打造高水平竞赛平台、体育场地器材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学校敞开大门,携手社会化俱乐部,为青少年提供更专业科学的培训。这些举措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更多路径。

  

吴键认为:“社会俱乐部可以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解决体质弱的孩子面对的问题,二是满足有天赋的孩子提升专项技术水平的需求。”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新世界实验小学开设冰上体育课3年来,已经在校内组织了3个梯队、共计60人的花滑队列滑校队和20人的冰球校队。该校通过与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的合作,全校孩子都能在冰雪运动中享受乐趣、学习技能。飞扬冰上运动中心教学主管孙培培说:“俱乐部组织校队的选拔和训练,学校积极推广,家长密切配合,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合作模式。”

  

社区体育可以为学校体育提供补充,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健康成长“必修课”

  

下午放学时,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场地里,小冠军俱乐部体育公益项目的足球和篮球培训正在火热进行。这项2014年开启的社区体育公益计划让孩子们在校外找到一片运动乐土。

  

从理想的模式看,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构成孩子日常锻炼的3个维度。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八成以上家庭的孩子在放学后缺乏户外锻炼。“社区儿童青少年基础体育设施、空间和服务的缺乏,会让孩子减少或失去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呼吁,社区要从软硬件上搭建起可以伴随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运动环境。

  

冠军基金秘书长孙小峰表示,冠军基金将在社区为家长开展儿童运动能力指导师的培训,让家长成为志愿者的主体,实现社区体育活动的自循环。社区提供场地和资金,体育公益组织负责活动策划执行,志愿者负责专业培训,受益的是在社区居住和上学的所有孩子。

  

社区体育可以为学校体育提供补充,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健康成长“必修课”。据介绍,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将体质促进项目送到社区,带动了数千名居民主动健身;近日组织的青少年体质促进项目挑战赛,吸引了23所学校、43支代表队参加;通过平衡前进、5米折返跑等趣味比赛,孩子们挥洒汗水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体育不仅是对身心的塑造,更是对人格的塑造。让运动陪伴一生,受益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说,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质,需要全社会持续努力。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观念有转变,健身成习惯——让运动陪伴孩子成长(下)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