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体、教“复位”、面向人人、因材施练

王登峰认为,以前培养运动员是体育部门的事,而学校体育只剩下增强体质这个单一目标,没有形成学会、勤练、常赛的完整体系,课程标准和评估也不完善。

2020-09-24 14: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王镜宇、林德韧 0 24791


禹唐体育注: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1日正式发布。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对这份文件进行了解读。


恢复广义体育和广义青少年体育的应有地位

  

王登峰表示,要理解这份文件的核心内涵,就要弄清这份文件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份文件所指的融合,其实是广义体育与狭义体育的融合。

  

“我们讲到体育的时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指的是全体人民学习运动技能、经常性参加锻炼、参加或观看比赛,也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今天看,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狭义的体育则是竞技体育,更多是着眼于国际国内大赛,针对的主要是职业和专业运动员。”王登峰说。

  

在他看来,青少年体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学校体育。狭义的青少年体育,则是为培养竞技运动员所做的、围绕一部分青少年的、带有专业或强化性质的训练和比赛,面向的是少数人。

  

王登峰认为,以前培养运动员是体育部门的事,而学校体育只剩下增强体质这个单一目标,没有形成学会、勤练、常赛的完整体系,课程标准和评估也不完善。广义体育、广义青少年体育与狭义体育、狭义青少年体育的分离,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在过去30多年连续下滑的根本原因。同时,狭义的体育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后备人才大量萎缩,两边都遇到了问题。

  

“体教融合,就是要恢复广义的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应有的地位,学校体育要真正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四位一体’的目标,增强国民健康素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竞技水平。”王登峰说,“这份新的文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广义的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让竞技体育形成良性循环,让两者融合起来。从融合来讲,也是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重新排座次的问题。没有广义的体育,狭义的体育就发展不起来,发展道路也不通畅。”

  

面向人人是核心

  

王登峰表示,体育包括青少年体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融入面向人人的体育中去,这是一个核心理念。学校体育的发展要转变观念,从过去仅仅注重增强体质,向学会、勤练、常赛转变,每一名学生都要学会至少一项体育技能。在《意见》中,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扩大校内、校际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等诸多内容和措施,都是围绕上述理念谋划和制定的。

  

王登峰认为,如果《意见》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国民教育体系将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通道。

  

“如果广大学生都学会踢足球,经常练足球,参与全员竞赛,一定会有高水平运动员脱颖而出,其他项目也是同样的道理。学校体育是培养竞技人才最广泛、最扎实的基础,专门为培养竞技运动员为目标的狭义体系就可以嫁接在这之上,而不必去另建一套体系。如果把原来针对少数人的资源,也投入到广义的青少年体育训练和赛事中,那么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完全可能的,国外很多体育强国绝大多数的优秀竞技运动员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培养起来的。如果两家(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资源合在一起,广义的体育和狭义的体育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国民教育体系里面,我们要培养各个行业的专门人才,体育人才也是其中之一。数学家并不是从幼儿园、小学就专门学数学的。同理,要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只会打篮球是不够的,也需要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搭建竞赛体系、因材施练

  

王登峰表示,要想实现狭义和广义的青少年体育的融合发展,在面向人人的基础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一个核心任务是要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

  

“教育经常讲因材施教,体育也应该因材施教、因材施练和因材施赛。因材施教,是要在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场地、师资等条件中找到平衡点,选定要教会的运动项目;因材施练,是要建立运动处方,根据学生体质状况,确定课余训练时练什么项目、怎么练;因材施赛,需要一个完整的学校体育教、练、赛体系,这个从顶层设计来讲是最核心的。不管是教学体系、训练体系还是竞赛体系,都要实现教体融合,把教育的资源和体育的资源全面整合。”王登峰说。

  

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大、中、小、幼各个年龄段的竞赛活动要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将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这些都体现了资源整合的理念。

  

“为什么由教育部门牵头?因为这是面向人人的、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把U系列的比赛全部纳入这个体系里面来,同时把竞赛体系最高水平的比赛(指青运会、学运会)合并,这个体系就完整了。”王登峰说。

  

据王登峰介绍,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各个体育项目的人才也会有相应的上升通道。首先,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做法会从足球向篮球、网球等项目延伸,从而实现因材施练。其次,各个项目的传统特色校会建立起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升学通道,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和升学保障政策会逐步完善。第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将成为各体育项目优秀人才在校园体系内的最高集结地,再与职业队、国家队和省市专业队打通。

  

“如果有的孩子在高中毕业后达到职业水平,我们可以为他保留学籍。教育系统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母体’,我们希望有体育特长的孩子在高中之后再离开,那时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化素质,将来退役运动员安置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王登峰说。

  

实施办法待细化

  

王登峰表示,《意见》的出台解决了理念和顶层设计的问题,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有待细化。

  

比如,《意见》指出,“鼓励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全面建立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队伍,鼓励中学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校代表队”,而相应的招生政策、经费来源还有待细化。“如果顶层设计大家都认可,学校体育的拨款就会大大提高,其他的项目也应给学校自主权。”王登峰说。

  

又如《意见》指出,“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则涉及教师资格考试、教练员岗位是否占教师编制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教练师资对于完整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非常重要。将来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是两个岗位,工作内容不一样,但可以由一个人担任。既然设了教练的岗位,没有比赛肯定不行,这个是校园体育观念的革新。”王登峰说。

  

王登峰说,《意见》能否真正落实,与之匹配的对学校、教师和校长的评价体系也很重要,还需要通过中、高考在内的方式调动政府、社会、家庭和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学会、勤练、常赛的目标难以实现。

  

《意见》还指出,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将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对此王登峰表示,社会俱乐部、行业协会需要找准定位、调整生存方式和运作方式,服务于学校的教、练、赛体系,而不是另搞一套体系。

  

《意见》指出,教育、体育部门为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定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王登峰透露,在这方面以前体育部门占据主导地位,今后教育部门的话语权会有所提升。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体、教“复位”、面向人人、因材施练——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解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