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表最强到奥运模拟 国乒为何越来越会玩?
有着68年历史的国乒,为何能创造出这场“霸榜”社交媒体,备受网络、电视转播青睐的比赛?
禹唐体育注:
放眼当下国内体坛,CBA方才鸣金收兵,让人意犹未尽,中超复赛又风云再起,掀起绿茵风潮。然而,就在国内两大赛事IP“夹击”之下,国乒奥运模拟赛却异军突起,备受关注。
在国内体育正审时度势,重新起步的背景下,一场中国乒乓球队内举办的奥运模拟赛,自参赛名单公布之时,热度便持续升温。有着68年历史的国乒,为何能创造出这场“霸榜”社交媒体,备受网络、电视转播青睐的比赛?
如今,国内横扫国际赛场的梦之队并不鲜见,但如何拓展国内市场,形成与实力相匹配的影响力,却是颇为棘手的难题。想要突破项目竞技的掣肘,成功做到运动推广和竞技水平螺旋提升的双赢,中国乒乓球队无疑走到了前面。
回顾历史,从容国团1959年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到培养邓亚萍、刘国梁等多名大满贯球员,再到马龙、丁宁登顶里约、志在卫冕,战绩彪炳、名将频出的中国乒乓球队,已然成为中国体育的旗舰。
但曾几何时,“谁都打不过中国乒乓球队,有啥看头?”的论调充斥在国内体坛。作为拥有雄厚群众基础的“国球”,却陷入国乒队员在国际赛场披荆斩棘,但只有在奥运会等大赛期间才能获得关注度的怪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伦敦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乒乓球队原总教练蔡振华提出“第三次创业”的构想。即“从单一的训练、竞赛,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乒乓球运动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对于在竞技场载誉无数的国乒而言,想要“破圈”,就要彻底打破循规蹈矩的发展思路,其难度也无异于重新出发。“怎样提升国乒的影响力?”成为刘国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的课题。
“如果我们的队员只是能拿金牌而不具备综合素质,不能获得更多球迷的喜爱,他们不就成了‘金牌机器’?”刘国梁曾说。此后,中国乒乓球队便将发展的着眼点从单纯的竞技成绩拓展到能够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上。
里约奥运会,成为国乒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包揽全部金牌的王牌之师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冠以“宇宙第一网红队”。“不懂球的胖子”、“醒醒啊,这是奥运会”这一系列标签或语录走红网络。面对这样的局面,刘国梁也调侃道:“本来我是靠实力吃饭的,怎么打完奥运会我成网红了?”
作为大满贯得主的马龙同样受到粉丝热捧,对于是否习惯如今乒乓球火爆的感觉,马龙曾表示:“不习惯也得习惯,通过奥运会让更多球迷喜欢上乒乓球,希望这更能激发我们的潜能,把比赛打得更精彩,让球迷更喜爱乒乓球。”
无论是刘国梁、马龙、张继科,还是女队的丁宁和刘诗雯,凭借里约奥运会带来人气上的蹿升,的确给国乒推动市场化提供契机,而与此同时,源于2006年刘国梁在队内力推的一项创举,也水到渠成的成为国乒“第三次创业”的助推器。
当时,为了磨砺球员心理素质,刘国梁力主创办了第一届国乒世乒赛队内直通赛。公开进行的队内选拔赛产生重大赛事的部分参赛人选,这是国乒第一次将竞争“透明化”。伦敦奥运会后,国乒首次引入球迷票选活动,短短6天的网络票选活动最终吸引了近300万张投票。
在国际赛事参赛名额的“诱惑”下,国乒将在国际赛场所展现出来的高水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国内观众面前,保证赛事水平的情况下,极大程度面向外界开放,成为迎合市场要求的一项积极尝试。
进入东京奥运会的备战冲刺阶段,考虑到奥运会的残酷性,为了打造运动员强大的心理、果敢的出手,国乒再次进行创新,采用先淘汰再“血战”的赛制,最强对阵+残酷赛制+世乒赛名额悬念,这样的比赛自然吸引了更多的关注。
而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不光是张继科、马龙、丁宁、刘诗雯这样拥有超高场外号召力的乒坛偶像推动项目的普及,连梁靖崑、林高远、孙颖莎、王曼昱这样的小将,也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球迷群体。
不仅如此,2006年国乒女队的亚运会选拔赛就曾有张怡宁与15岁男选手的“性别大战”。而如此吸引眼球的对决,也被作为国乒队内的传统延续至今。无论是去年备战布达佩斯世锦赛,还是今年集训期间,不定期举办“性别大战”,即提升球员之间对抗的同时,又噱头十足。
从世乒赛资格网络投票到选拔赛赛制的创新,再到率队走进校园,著名主持人张斌曾评价国乒道:“我感觉到他们迫切希望更多人参与、分享、消费,刘国梁甚至在某个阶段把这个当成最重要的工作去做。”
“磨意志、练心理,敢创新、勇担当”,位于海南陵水的国乒训练馆内悬挂着这样的标语。强大的人才储备、保障体系,是中国乒乓球队长时间屹立于世界乒坛的王牌,而实力加上创新和果敢,则共同造就了如今国乒火热的局面。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从地表最强到奥运模拟 国乒为何越来越会玩?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