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即人生——一位从教37年体育老师的心声

肖老师认为,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是一个发现兴趣、发现潜能、制定目标、超越自我的过程。

2020-08-16 14: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王镜宇、韦骅 0 24745


禹唐体育注:

1983年,21岁的肖素华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当体育老师,这一干就是37年。

  

如今,肖素华是学校里资历最深、收入最高(三级教授)的老师之一。谈起体育教育,她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话匣子一打开就聊了两个小时。

  

体育不是照本宣科

  

肖老师回忆说,她刚当体育老师那会儿,对孩子一点儿也不了解,只想着把在大学课堂学的东西拿来用。从高一到高三,教了两三个轮转之后,她发现体育课不能只是重复教案上的东西,也不是教教示范动作那么简单。

  

“体育是一门直观的学科,它驱使你(老师)不断地学习。如果只是教动作、教技能,孩子的能力增强之后就远离老师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体察孩子的心理感受、培养规则意识、让他们知道学体育的意义等等。”肖老师说。

  

肖老师认为,比赛是体育的核心,也应该是体育教育的核心要素,那种认为“比赛是体育好的人的事”的观点其实是不对的。

  

“在体育比赛中你会学到很多东西,语言的交流,人与人的接纳,规则意识……”

  

肖老师说,比赛是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技平台,也是一个教育的平台。通过参与比赛,孩子还会认识到公平、公正是相对的,是在统一规程下的公平、公正。

  

“规则、规程是白纸黑字,不同的人对它的认知往往有很大偏差,而参与比赛的前提是对规则的服从和尊重——首先是服从——它教会你争的背后是不争,有些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改变,所以比赛也能起到法制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人进入社会之后,无论是单位规章还是法律,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你也得遵守吧?”

  

体育即人生

  

肖老师说,孩子在参与体育运动和竞赛中获得的经历和心理体验,对他们的一生都很重要。

  

“有的同学对比赛非常投入,对我说,我们要狠狠地打,打‘死’他们。我说,把他打‘死’了,下次谁给你做对手呢?如果用极端的方式对待比赛,就太可怕了。其实,对手不是对头,这次做你对手的人,下次可能是你的队友。”

  

在肖老师看来,比赛是一面镜子,人能从中发现问题,也能看到希望。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比较受宠,参与比赛的经历其实是一个“自悟”的过程。

  

“我们学校的一些运动队在重庆能拿冠军,可能会有优越感。到了全国的比赛什么都不是,又可能会紧张、自卑。当强者时的张牙舞爪和弱者时的害怕都是人需要克服的,体育比赛教会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

  

肖老师认为,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是一个发现兴趣、发现潜能、制定目标、超越自我的过程。如果只是简单地活动活动、跑跑跳跳,不需要专门上体育课。她开玩笑说,有时候教练“骂”你其实是在激励你突破自我认知和生理的极限。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你会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同时也在学习认识别人、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

  

“通过比赛,可以学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找到尊重、取得平常心。比你强和比你弱的人到处都是,你如何与他们合作、相处?碰上强势的领导,你怎么应对?这些其实在比赛中都有答案。”

  

从教37年,肖老师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成长,也经常看到、听到因为担心孩子受伤导致体育课被“打折”甚至弱化的现象。在她看来,人生成长和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会面对风险,应该正确看待这种风险。

  

“如果社会和学校都一味强调安全,那体育课都改成做操就是了。我觉得只要体育老师是在正常教学的范围内,应当保护体育老师,当然像在疫情期间让学生戴口罩跑800米那是另一回事。防范风险、应对风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其实体育老师是替你(家长)带着孩子学习风险应对。”

  

三大球联赛增强校园体育氛围

  

重庆南开中学也是南开系列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创办的,体育在校园里有着深厚的传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重庆南开中学采用选项小班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项目。肖老师告诉记者,篮球项目在高一学生中最为火爆。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根据水平的差异给男生设置了A、B、C三个篮球班,还有一个女生篮球班。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习很紧张,重庆南开中学还是坚持在高一至高三年级分别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篮球、足球和排球联赛。以篮球为例,联赛的比赛时间为3节,一节男生比,一节女生比,一节男女生混合参赛,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节间休息的时候,是拉拉操比赛。此外,每年一度的校运会也设立了三大球的项目,来自不同年级的队伍可以同场竞技。校运会的比赛水平更高,正赛每个项目只有8个参赛席位,在校运会之前有专门的预选赛。

  

刚刚在北京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学霸”冯寒野还记得他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时参与体育比赛的往事。身高1米82的冯寒野在小学五、六年级接触了软式排球,进入高中后在体育课上学会了排球的基本技术。高三那年,冯寒野以640多分的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而他为了冲击更高的目标选择复读一年。在那年校园排球联赛中,冯寒野与队友们合作夺得联赛冠军,随后以重庆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传为佳话。

  

冯寒野告诉记者,他足球、篮球和排球都喜欢玩,每周的两三节体育课是他最期待的课程。在高二的足球联赛中,他在门将的位置上表现出色,一度被学校的高水平足球队相中,他考虑马上进入高三要冲刺高考才未参加。

  

冯寒野说,参与体育活动是学习之余的调剂和放松,又能锻炼身体。另外,在运动队之中每个人都是一分子,都要为集体有所贡献,各司其职,在比赛中的过程中可以学会与队友合作。进入大学和工作之后,都需要与人协作,在体育比赛中能够提前感受这些。

  

体育特长生不是“差生”

  

重庆南开中学也是一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每年有不到20个体育特长生的名额。学校在田径和女篮项目上的水平比较高,近几年足球项目加大投入之后也有起色。

  

据肖老师介绍,重庆南开中学各运动队的队员在田径、国际象棋两个项目有3人成为国际级健将,篮球、田径、橄榄球和国际象棋等项目16人成为国家级健将,获得国家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称号的总数近千人。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19年,学校的体育特长生有40多人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此外还有400多人进入国内其他高校。

  

肖老师告诉记者,重庆南开中学的普通教学水平是一本线,因此体育特长生在班级里的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下游。可是,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是“差生”。

  

“升学不能赢,并不代表将来不能赢,体育教给人的就是输了继续努力的心态。通过对手发现问题,赢就是自我突破。我们的体育特长生有态度、有能力,将来会一直学习,人生的竞争是长远的。”

  

在重庆南开中学近年来向高校输送的体育特长生中,有100多人后来成为硕士研究生,11人成为博士研究生。

  

肖老师认为,体育和教育的融合是必由之路,过去那种把少部分运动员“关起来”练的方式未来很难延续下去。

  

“在体育比赛中,初级阶段可能拼的是体能,到了中级和高级阶段比的是心理和智慧,缺乏文化素质是不行的。我觉得原来的体校应当放到(普通)中学去,专业队应当放到大学去,专业教练管训练,学校管教育和生活。”

  

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肖老师认为,文件的出台是一个重大利好。不过,在落实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现在初、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在校时间都被课时化了,参与体育的时间非常有限。

  

“我们体育老师的责任之一是保护孩子的生活和发育。我们希望孩子多锻炼,而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习之外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少几分钟就是几分钟。但是,牺牲孩子身体健康换高分真的值得吗?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能做多少就尽量做吧。”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体育即人生——一位从教37年体育老师的心声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