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最亮底色

“可持续性”是国际奥委会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标志性理念和任务,“绿色办奥”也位居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四个办奥理念之首。

2020-08-02 10: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姬烨、汪涌、卢星吉、王梦 0 40128


禹唐体育注:

在“双奥之城”北京,多个场馆升格为“双奥场馆”,具备冬夏项目场地双向转换能力;诞生于1919年的首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为“还首都一片蓝天”而搬迁,如今工业遗迹因冬奥品牌而蜕变为冰雪新地标;在“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指引下,青山绿水成了冬奥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最大地标……

  

“可持续性”是国际奥委会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标志性理念和任务,“绿色办奥”也位居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四个办奥理念之首。

  

在申冬奥成功五周年之际,处于冲刺阶段的冬奥场馆和设施建设,继续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放在重要位置。新华社记者日前探访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切实感受到绿色冬奥该有的样子。

  

旧貌变新颜

  

位于北京西郊的首钢园,曾用来储存炼铁原料的筒仓,变作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曾经的精煤车间,变作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矗立在群明湖畔的原首钢冷却塔,将见证北京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比赛的精彩……

  

在首钢成为冬奥组委合作伙伴的签约仪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即兴脱稿讲了一段话。他说奥林匹克运动和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如果有人不相信,站在这个地方环顾四周,看到的就是答案。

  

让奥运会适应城市,而不是让城市适应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给变革中的奥林匹克提供了“中国方案”。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介绍说,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北京冬奥会在场馆规划、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全过程中,落实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或改造场馆和设施,高标准保护赛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最大化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是冬奥筹办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在44个冬奥场馆和设施中,现有场馆和设施25个(如鸟巢、水立方等)、临时场馆和设施6个(如颁奖广场等)、利用城市既定建设项目6个(如短道速滑训练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以上共计37个,占总量的84%,其他结合本次冬奥筹办需要而建设的场馆和设施只有7个,占总数的16%。

  

疫情发生后,北京冬奥组委坚持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两手抓,确保所有竞赛场馆年内完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与场馆同步完成。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场地结构,把游泳池改建为冰壶比赛赛道。而鸟巢、五棵松、首都体育馆、国家体育馆等场馆也都升格为“双奥场馆”。

  

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说,通过冬奥会,场馆影响力提升,场馆设施得到完善,能耗也有所降低,新的业态会带来新的收入。而没有新的场馆,投资大大减少。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丁建明表示,北京赛区场馆实现了冬季、夏季项目场地转换功能,竞技比赛和群众体育双轮驱动的运行模式。

  

五棵松体育馆能在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的转换。2008年承担体操、蹦床、手球比赛的国家体育馆,将变身冬奥冰球馆。

  

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已整体亮相,该场馆拥有田径场大小的亚洲最大全冰面设计,面积达1.2万平方米。

  

“这样的设计,可以为多种需求的群众健身活动提供硬件支撑。”国家速滑馆体育工艺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该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将冰面划分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制冰,平日可接待超过2000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山林映场馆

  

在延庆赛区,记者在海拔两千多米的海陀山上看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蜿蜒回转,在山林间若隐若现。

  

“延庆赛区是建设难度最大的一个赛区,在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的山区,从2017年开工建设,仅用三年时间,就建起了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和第一座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场。”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说。

  

虽然面临海拔高、施工条件差等难题,但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没得商量的铁律。

  

小海陀山山脚下的张山营镇,有一片占地约300亩的保护林,林木长势良好。这里是正在建设的北京冬奥森林公园的一部分。记者来到这里,见到许多树上都挂着一张印有二维码的标志,拿出手机一扫,立即呈现出这棵树的“前世今生”。这是延庆赛区实施树木迁地保护的重要举措。

  

在延庆赛区动第一锹土前,首先做的就是动植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和保护工作。建设单位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专职部门,该领域负责人梁德栋说:“在延庆冬奥村施工现场,虽然前期设计中已尽量避开树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布置塔吊时,还是发觉有伤害到周边树木的风险。为此,施工单位专门调整塔吊位置,增加塔吊臂长,增大塔吊型号,不惜为此多费了不少力气。”

  

为了让动物自由迁徙,延庆赛区在施工初期控制施工时长、时段和施工强度,并利用桥梁、涵洞等形式形成动物通道。在施工过程中,科研人员在赛区周边设置人工鸟巢。“2019年春天,鸟巢已有过半的入住率。赛区设置的红外相机,也监测到诸如狍子、斑羚等动物在赛区的生活轨迹。”梁德栋说。

  

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是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项目的竞赛场馆,依托现有滑雪场而建。据密苑(张家口)旅游胜地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束文介绍,他们在施工时充分考虑土石方挖填平衡,赛道和场馆区域挖方约37万立方米、填方约35万立方米,多出的石方转而用于临建道路铺设、护坡、挡墙、排水等的建设。

  

按照“海绵赛区”的理念,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经过“入渗、滞留、蓄积、净化、利用、疏排”的整体化设计之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赛区雪道和道路边坡、冬奥村和停车场等裸露地面,采用土石和乔灌草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如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尽量保证雨水入渗。赛区的生活用水在经过处理之后,也用于冲厕、灌溉等。专家指出,在冬奥筹办中的先进可持续性理念和技术,经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形成智慧赛区新标准,都可以服务于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比赛项目在国内并不为人所熟知。因此,赛区规划设计阶段将赛事需求和赛后运营同步规划,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为基本框架,在周边区域开发满足大众滑雪需求的初中级雪道,保障专业运动员竞技需求的同时拓展群众滑雪的内容。

  

绿色“新标准”

  

2012年伦敦奥运会首创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之后的历届奥运会都需要通过该体系认证。

  

而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则给奥运可持续性制定了更全面的标准,创造了多个“第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第三方认证的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是第一个覆盖奥运筹办全领域、全范围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将为后来的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做出典范,形成“北京标准”。

  

冬奥会全部场馆正严格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北京市和河北省研究制定出的《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刘新平介绍说:“绿色冬奥不仅在场馆建设方面,同时在与奥运筹办相关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过程中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将为绿色冬奥的碳排放进行量化,让低碳冬奥成为时尚。”

  

绿色可持续同样离不开科技支撑。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张北柔性直流工程现场,这一颇具诗意的口号格外醒目。该工程是世界上首个输送大规模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多种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电网,将把张家口地区的清洁能源输送到北京,助力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

  

以前,冰上场馆制冰使用的制冷剂大都含有大量氟利昂,会对臭氧层造成损耗。经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反复沟通,决定在国家速滑馆等四个冰上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方式制冰。这是奥运史和世界上的首创,碳排放趋近于零,相当于减少近3900辆汽车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

  

水立方想要变身冰立方,也需攻克诸多难题,因为冰壶在所有冰上项目中对场地要求最苛刻。国家游泳中心进行了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关,并通过将近一年时间的改造,在场馆内打造出了符合冬奥会冰壶赛事举办标准的制冰系统、除湿系统、空调系统、体育照明系统和控制系统。

  

我国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建设之初,许多施工及验收标准在国内均属空白,国外公司要价奇高才肯转让施工技术。建设者们从零起步,形成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施工标准,还把赛道打造为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赛道。

  

该场馆赛道遮阳棚,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人工地形”、遮阳屋顶等,研发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并采用全球首创的钢木结构,实现了传统木结构与现代钢结构的完美结合。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长洲说:“这大大减少阳光直射,起到节能保温作用,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确保赛事高质量进行。”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最亮底色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