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区体育设施维护(上):管护健身器材 需要多方协力

如何维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社区体育设施成为当务之急。

2020-07-23 10: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李硕、孙龙飞 0 45035


禹唐体育注:

健身去哪儿?自然是距离越近、越方便越好,于是社区、公园成了多数人的选择。为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社区、公园大多设立了专门的健身区域和健身设施。但有些地方设施有了,管理却没跟上。一部分体育器材出现老化、破损,不仅无法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反而成了安全隐患。如何维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社区体育设施成为当务之急。

  

加大投入,解决经费不足困难

  

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印发的《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等都对相关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在落实过程中,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目前多数社区的室外健身器材由体育部门提供,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器材接收方要负责对辖区内的器材进行日常管理。”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共服务处处长赵爱国介绍,“在交接时,体育主管部门会依法与器材接收方和器材供应商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器材产权、管理维护要求等事项。处于保修期内的器材因其自身质量问题而损坏的,由供应商免费维修或更换;超出保修期的器材由供应商负责维修,维修产生的费用问题要通过三方协议明确。”

  

在一些地方,作为器材接收方的街道和社区囿于经费、人员等问题,无法对健身器材进行精心维护,有的甚至将室内健身器材束之高阁。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元欣看来,投入跟不上,是导致社区体育设施的维护和服务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理顺经费使用流程,采用专款专用的方式,成为不少社区维护体育设施的经验。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体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马晓波介绍说,针对部分经济薄弱社区体育设施损坏不能及时维修的情况,该区采用“区级财政补助、属地主体责任、第三方巡检”的工作机制,加强体育设施的日常管护。同时,建立体育设施管理维护绩效评审机制,对维护管理工作绩效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

  

广泛动员,引入更多志愿服务

  

发挥好社区体育设施的作用,关系到整个社区体育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群众健身不仅需要种类多样、安全方便的设施器材,更需要将这些器材利用好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吉林省长春市体育局搭建了“智慧体育”大数据平台,将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的职责交给社会体育管理员和指导员。“凭借终端设备,全市450个社区体育管理员可以随时掌握所在社区情况。”吉林省长春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李志坚说。通过网格化管理,长春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被纳入当地体育部门的统一管理体系中。通过“智慧体育”这个纽带,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广大居民相连,具体指导群众健身。社区的健身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体育晨晚练点的建设得以有序开展,社区体育设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也得到了精心的维护。

  

未来,长春市体育局还会将“智慧体育”与市民运动服务公众号“奥运动”对接,打造全市全民健身智能平台。“目前,我们正在开发平台的体质监测功能。以后居民只要上传健身数据,就可以获取体质监测报告和健身指导处方,健身器材和智能平台将充分发挥作用。”李志坚说。

  

“很多社区里的运动爱好者已经自发行动起来,承担了对乒乓球台、门球场等设施的日常清洁和维护,社区完全可以将相关健身设施的维护委托给他们。”陈元欣表示。

  

加强指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为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规划了室内健身中心,配置了体育设施。这对场馆内功能区的布局,器材的选择、使用和维护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建议,社区可以挖掘有余力的体育专业人才参与,如退休体育教师、退役专业运动员等,缓解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可以积极联系体育院校,将社区体育指导需求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实习训练等结合起来,助力社区体育指导实现定期化与专业化。

  

社区提供场地,企业负责运营,上海市体育局、民政局探索出将专业化运动健康服务引入社区的新模式。2016年年底至今,已经在7个区13个街道开设了20家社区老年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乐活空间,利用白天的空闲时段,以较低的价格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

  

群众健身需求不断升级,人们也在呼唤更好的服务。社区体育设施的维护,引入社会力量是趋势。赵爱国表示,要为这些企业提供政策保障,明确企业的责任,保护企业的权益,才能实现双赢。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管护健身器材 需要多方协力——聚焦社区体育设施维护(上)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