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全民健身新趋势(二):运动社交圈,为生活添欢乐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运动健身,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正在形成。“运动社交圈”以共同的运动爱好将人们的心灵拉近,让锻炼者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收获一份真诚友谊、一份快乐心情。

2020-07-13 10: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王亮、范佳元、刘硕阳 0 166974


禹唐体育注:

夜幕低垂,北京天坛公园一角。喊着口号、站在队伍前列示范,做完两组健身操后,赵湘晨已是大汗淋漓。皮肤黝黑的他今年55岁,是网络上关注度很高的“天坛健身大爷”中的一员,说起这些健身的老伙计,赵湘晨就停不下来嘴:“我们都认识,平时都在一块儿练。”

  

“天坛大爷”可谓“运动社交圈”的典型。如今,运动健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体育爱好者也多半有自己的“圈子”。人们因为共同的运动爱好聚在一起,交流切磋、其乐融融,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欢乐心情。

  

一名公交司机的“健身朋友圈”

  

赵湘晨是名公交司机。白天,他驾驶着“大1路”公交车穿梭在北京大街上。到了晚上,赵湘晨就成了天坛公园里人气颇高的“健身教练”。对于这个角色,他挺谦虚:“谈不上教,就是有些志趣相投的朋友爱跟着一块儿练。”

  

与网络上那些“身怀绝技”的展示相比,赵湘晨的健身动作朴实很多,“咱比不了人家,我来这儿是为了陪老伴儿减肥。”旁边一位年长一些的老先生听了这话,连连摇头:“亏不亏心啊,以前谁190多斤来着?”赵湘晨嘿嘿一笑,“那就算互相促进吧”,从2015年开始,他几乎每天来天坛公园健身,体重已经减去50多斤。

  

赵湘晨的健身伙伴通常在傍晚汇聚天坛一角,他们亲切地称呼赵湘晨为“队长”。瑜伽垫、滚轮等健身器械都是赵湘晨从家里带来的,供大家免费使用。最近这段时间,赵湘晨还特别注意叮嘱大伙儿保持社交距离,“我们间距都在两米以上。”大伙常练的健身动作是赵湘晨自编的,“有段时间他天天‘泡’在网上找视频研究。”老伴儿“埋怨”着。

  

日积月累,赵湘晨的“健身朋友圈”越来越热闹。以往每天跟着锻炼的有三四十人,这段时间每天都能超过50人。“借着健身一起聊聊天。练得好是一方面,开心也很重要。”赵湘晨乐呵呵地说。

  

像赵湘晨这样自发组织的“健身朋友圈”,在运动爱好者中为数不少。浙江省体育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在浙江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23.9%的人加入了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自发健身团队等。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结伴健身的需求越高,加入体育健身团队的比例也越高。相信更多的“赵湘晨”,会在这样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一支业余跑团的“欢乐聚跑点”

  

每个周六的清晨,北京“9587”跑团都会来到颐和园。在教练的带领下,大家拉开距离,做好跑前热身,然后完成7.5公里晨跑。

  

“9587”是“就吾霸气”的谐音。经过4年多发展,“9587”跑团已有24个“聚跑点”,颐和园这处有80多位跑友,全市超过2000位。

  

跑团之所以能快速成长,除了大众健身需求在扩大,跑友间拥有共同话题同样重要。跑友谢朝敏认为,跑团为她带来了更多认同和欢乐。谢朝敏坚持每天跑步,风雨无阻。在跑团中,“跑步是所有跑友的共同语言”,哪怕取得微小的进步都会得到大家的鼓励和赞赏。

  

随着参与人群的扩大,跑团也努力扩展跑步之外的活动。每年,跑团都会举行多场公益活动,组织跑友将参赛服或者训练服积攒下来,寄给有需要的人群。30—40岁年龄段是“9587”跑团的主力人群,这些跑友大多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平时给孩子买来的儿童读物,看完之后也会留存下来,统一捐赠。这些活动都能得到热情响应,跑团负责人王庭健觉得,公益活动是跑步活动的延伸,也为体育社交增添了更多价值。

  

像“9587”这样的跑团在各地都有不少,跑步的“社交场景”也随之不断丰富。疫情防控期间,某社交跑步APP活跃用户量和用户下载量比以往增加了40%左右,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体育社交软件不只是纯粹的互联网产品,用户必须亲自参与运动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并产生黏性。“未来,我们将帮助用户寻找更多的跑步场所和更多赛事,尤其是趣味性的赛事或者是短程赛事,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一根智能跳绳的“用户交流群”

  

这段时间,为了督促学生居家时坚持体育锻炼,上海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吕季东花了不少心思,选取了一些适合居家健身的内容,鼓励学生们用网络打卡的方式将运动成果记录下来。

  

吕季东以身作则,已经坚持了几个月的跳绳锻炼。“从健身效果看,跳绳400次大约相当于跑步1公里。”他从最初的每天1000次逐步稳定到目前的3000次。每次跳完,也会像学生一样将数据上传至朋友圈“打卡”。

  

本意是为了督促学生锻炼,然而在吕季东将锻炼数据不断发布到朋友圈之后,又在好友中引领了一波“跳绳热”。“很多人都对跳绳产生了兴趣。我有一些跑马拉松的好友,最近跑步受到影响,也开始用跳绳代替。”吕季东说,还有不少朋友通过他购买智能跳绳。“不仅能学习高手教学视频的内容,还有打卡排行等功能,这样一根跳绳拥有了‘社交’功能。”不知不觉间,一个用跳绳“编织”起的用户交流群渐渐成形……

  

吕季东认为,经历疫情,大众进一步提升了强身健体的意识,也对体育所具有的社交属性有了更深认识。“平时,体育活动的社交功能起到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愉悦心情的作用。眼下居家时间长起来,人们需要寻找新的社交方式。很多智能运动软件强化了打卡排行等社交功能,不少项目协会也在探索网络办赛方式,无形中扩大了体育运动的社交圈。”在吕季东看来,宅家期间“运动群落”的不断增长,正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社交功能的需要。

  

“以体育的名义为社交增添更多内容,为大家带来更多欢乐,相信这样的景象未来会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吕季东说。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运动社交圈,为生活添欢乐——把脉全民健身新趋势(二)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