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被按下暂停键后 体育保险浮出水面

以赛事取消险为代表的体育保险就是这块露出水面的浮冰,借着海面的震荡浮出,强力“闯”进国内大众的视野。

2020-07-08 1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梁璇 0 70741


禹唐体育注:

像一艘巨轮擦过冰山。3月底,东京奥运会“延期而非取消”的决定让曾多次承保奥运会的德国慕尼黑再保险集团松了口气,据媒体报道,如果奥运会取消,该公司将向国际奥委会赔付5亿美元(约35亿元人民币)。

  

随后,2020年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因新冠肺炎疫情取消获赔1.41亿美元也成为体育海面上的大事件——在2003年SARS病毒肆虐后,为规避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温网每年投入200万美元购买“全球大疫情取消险”。如今,这一举措让温网显得颇有前瞻性。可保险公司面临了新课题,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全英俱乐部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路易斯近日表示,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明年温网想再次通过购买保险来规避财务损失的风险,已经变得不再现实。

  

震荡的余波让匿于水下的冰块浮出水面。以赛事取消险为代表的体育保险就是这块露出水面的浮冰,借着海面的震荡浮出,强力“闯”进国内大众的视野。

  

是刚需,也是盲区

  

购买相关保险早已是欧美成熟体育赛事应对商业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在一些成熟的赛事取消保险产品中,除恶劣天气、意外事故等选项,连赛事核心人员缺席等风险也会被考虑在内。这类保险属于行业定制保障,涉及责任条款较复杂,保费相对较高。

  

可对仍处在体育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赛事运营公司而言,“知之甚少”和“保费太高”成为横亘在他们与赛事取消险之间的门槛。

  

“拉赞助、确定转播,办赛方投入较大,本来就赚不了什么钱,如果还要承担那么高额的保费,确实力不从心。”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陆新宇介绍,国内关于赛事取消险的定制依据参考于“活动取消保险”,不囿于体育赛事,“只要涉及转播权、跨地区等条件的活动,都是有兴趣来投的,但就上海而言,目前真正花钱来投的,10个手指头就数得过来。”

  

“即便因疫情经历了动荡,也不会马上激发赛事运营方对赛事取消险的需求。”在中体保险经纪公司行政总监罗阳看来,疫情过后,更多体育产业从业者会聚焦生存问题——“怎么活回来”,而“先花钱后才能看见价值”的保险很难在选择之列,更别提一般不在预算内的赛事取消险了。背后的原因,除了现实困难,也与大众对于“体育保险”甚至“保险”的认知不足有关。

  

据罗阳介绍,目前,国内马拉松、登山户外运动及冬季运动、群众健身项目这类参与人群广、市场开发好的体育项目受保险公司关注较多。以近年在国内取得爆发式增长的马拉松项目为例,记者粗略统计,部分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均推出了针对马拉松的保险产品,投保方式多为保险公司赞助或团体统一购买,而在马拉松赛的赞助商名单中,保险公司也是常客。

  

早期,一些赛事公司在遭遇跑者猝死和意外伤害事件后,对自身赔偿能力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准备多少钱,准备多少人份,遇集体性赔付怎么办?很快,保险成为赛道刚需。”资深跑者孙伟是医路奔跑跑团成员,也是一名外资人寿保险公司从业者,他经历过保险在赛道上从“可有可无”变成“强制要求”的过程,也见证了保险公司与赛事磨合后,完善产品、调整免责条款的过程。“最初关于马拉松的保障内容就是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责任,但随着比赛兴盛的头几年,赛道上出现猝死等意外情况,保险公司就新增了突发急性病身故和急性病医疗两项。”孙伟表示,“但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口径,发展还在初级阶段。”

  

当赛道刚需遇上赛事影响力对保险公司的吸引,赞助就成为二者合作最常见的方式。只是,蜜月过后迎来的终是柴米油盐的日子,保险公司期待的不仅是提升品牌知名度,更期待借此提升机构和个人对保险的认可及购买力度,可赞助渐渐成为惯性,让不少运动项目管理单位、赛事运营公司形成依赖,难以对体育保险产品的发展和创新起到积极作用。保险公司的体验也欠佳,某保险公司负责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能感觉到机构和个人有保险需求,但给的条件都不是很好。”该负责人表示,“上来就谈赞助,想省钱”的状况也存在于包括篮球、足球等其他体育项目的合作中,体育伙伴对保险的认知和保险公司所期待的回报之间存在落差,“赞助的本意肯定是支持运动发展,但今年送给你,也希望未来你会主动来买,不可能一直送下去”。

  

改变注定漫长。孙伟表示,目前,意识到保险刚需的更多是办赛者而非跑者,包括医生跑者在内,周围很多跑者对保险仍持中立或“不需要”的态度;对保险有积极认可的跑友,大多有家庭和孩子,“为人父母后对保险接受意愿更高,即便如此,也不乏很多家庭只给孩子买保险、自己没有投保”。

  

罗阳在体育保险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运动爱好者或跑者只有在参赛时根据组委会要求才会购买保险。日常训练时的保险保障几乎无人问津,即便这类保险既能保障日常训练,也可以作为参赛所需保单提交,但还是缺乏吸引力。调查中,一个不购买的理由十分普遍“我自己跑步能有什么风险”?

  

呼唤专业性,期待强举措

  

对体育风险管理与体育保险专业性的忽视正是罗阳对体育保险发展现状的担忧。“2008年奥运会后,不少保险公司开始关注体育行业,通过赞助等形式进行接触。如今,缺乏体育保险产品的‘坎’已经过去了,新的‘坎’是大众对体育保险缺乏认知,尤其体育从业者对于体育风险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这样的心态下,谁在意体育保险的专业性?”

  

据罗阳介绍,体育保险产品的研发基于需求与运动风险数据积累,专业数据积累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保险产品的开发,也更容易促使保险公司了解体育风险,从而真正踏入。目前,跆拳道、游泳、自行车、综合体育场馆、老年人体育运动、冬季运动项目等综合体育专项保险产品的积累和提升较为持续。

  

以跆拳道为例,作为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体育保险的经纪公司,中体保险经纪公司与国家体育总局拳跆中心、人保财险在2005年一起研发推出首支跆拳道专项保险产品,“当时国内还没有体育专项保险。”罗阳介绍,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从专业运动员的意外险扩展到道馆的责任险,如今已细化到教练的意外伤害险和职业责任险,等等,“这些都是基于该项目15年来理赔、承保数据及市场深度接触下不断开发的。”

  

遗憾的是,体育保险领域能迎来产品细化和创新的项目仍有限。机构和个人对保险的认知盲区让需求长期潜伏,无法给保险公司的险种开发带来刺激,有时,甚至有反作用。

  

环球旅行探险家汝志刚曾多次登顶珠峰,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购买保险是每次攀登前的准备内容之一,通常会通过熟人介绍,根据登山周期的长短选择产品。可据他观察,“适合的保险越来越难买。”登珠峰本就是一项高风险运动,近年攀登人数增加、山友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也提出新的挑战,“大家都关心有没有直升机救援,至于其他保障内容,不会过分纠结,毕竟都不愿在上山前想太多。”可直升机救援的需求落到现实中,就存在判定的风险,“一个人走到海拔6500米处下不来了,身体不适,要用直升机,那原因是体能不足还是伤害导致呢?这个度怎么把握?保险公司要不要承担?”

  

“体育项目的风险,没有保险公司想象得那么高,也没有客户理解得那么低。”罗阳表示,汝志刚提及的状况,说明市场缺乏既懂体育又懂保险的专业人才,“只有把两个市场拉近,才能让保险产品从原来相对简单的保险需求,到现在更专业、针对性更强,以后再跟着整个大环境的变化实现更多开发和设计。”在她看来,这种推动势在必行,因为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体育保险和体育风险管理会日益凸显其必要性。

  

“有的赛事没有购买保险,会选择加大现场安保力度,但增设安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赛事的观赏性。因此,保险对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确是重要保障。”陆新宇表示,从甲A时代(上世纪90年代——记者注)的深圳平安到成为中超联赛历史上冠名时间最长、金额最大的冠名商,中国平安陪伴着国内体育产业发展。他记得,早期的体育保险产品几乎是备案后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且基本没有市场,但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增加,“运动场景更丰富了,某项运动的客户画像也更清晰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体育保险,当前亟待继续升级。

  

“如果中国体育产业的产值达到5万亿的话,要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则需要有上千亿元的保险产业去跟进发展,才能分担其中的风险。”业内曾流传的观点,在陆新宇看来,“概念是对的,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偿付准备金去跟进,很难真正保障力度。”但现状是,基数不够,“分母要是小的话,分子哪怕再小。百分比也会显得很大”。

  

保费较高、宣传力度不足、缺乏强硬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尚无法让机构和个人对体育保险形成刚需认知,“但不等于将来不会迎来燃点。”陆新宇举例表示,“就像车险,刚开始车险也很贵,因为有车的人少、买车险的人更少,但现在有车的人多了,每个人都买车险了,那么保费自然便宜了。”

  

在体育保险从业者看来,随着CBA复赛有序进行,各类赛事迎来重启不会太远,普罗大众对健康和运动的态度也在苏醒,对体育保险业来说,这不会成为行业迎来报复性增长的契机,但很可能会让机构和个人在经历摇摆后,重新思考应对风险的姿态。罗阳期待,被风雨洗礼过重新出发的赛事运营方和俱乐部等机构,迫切需要认清体育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为参与者设置更有效的保障,并严格把关,“专业领域需要脚踏实地的投入,希望重启后的赛场能迎来新气象”。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赛事被按下暂停键后 体育保险浮出水面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