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亩荒山到4A景区——一座滑雪场的生态实践

在复工复产后,九龙雪场已经开始了四条雪道的新建工程,全部完工后滑雪场将拥有九条雪道,造雪面积约20万平方米。

2020-03-14 14: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刘扬涛 0 29135


禹唐体育注:

15年,把一片荒山变成千亩绿园,从一座滑雪场发展成为国家级4A景区。山西九龙国际滑雪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常玉林说:“我们用实践证明,体育产业与生态建设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盘活荒山

  

山西省晋中市河口村是一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村后一千多亩的山坡上曾经荒无一物。2003年常玉林承包下这里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改造荒山同时还能把钱赚了——常玉林最初的想法很快受到打击。他尝试大面积种植经济林,但很快发现,在恶劣的环境下果树成活率很低,收益甚至不足以抵消树林的维护费用。他意识到,必须发展其他产业来支撑生态建设。

  

经过考察评估,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冰雪运动上。2005年,山西省第一座大型人工滑雪场——九龙国际滑雪场开业了。那时候滑雪对于多数山西人而言还是一种陌生又新奇的体验,一时间人们蜂拥而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根据当时多数游客都是初学者的状况,他把滑雪场定位在大众滑雪,并致力于“黏住用户”。“通过举办青少年冬令营、推出惠民低价票等方式,这些年我们持续吸引着越来越多百姓接触滑雪,培养了一大批热爱这项运动的铁杆粉丝。”常玉林说。

  

这几年,北京冬奥会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作为山西最大滑雪场之一的九龙雪场的总经理,于威对此深有体会。“从最初每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到现在每年接待30万人次,滑雪场的造雪面积也从5万平方米扩大到了12万平方米,我们正在经历着飞速发展。”

  

种出林海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嫩绿的青草破土发芽。在九龙国际滑雪场的雪道周围,工人们拿着铁铲提着水桶,把一株株松树苗栽种在山坡上、道路旁。

  

这是九龙雪场每个春天的固定动作。据常玉林介绍,从2005年至今,他们每年都会在滑雪场及周边栽种上万株树苗。十多年下来,曾经的千亩荒山已经变成一片林海。

  

常玉林之所以如此执着地种树,既是因为自己的“青山情结”,更是滑雪场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选择。靠着绿水青山吸引来的大批游客,这里陆续打造了九龙山庄、度假酒店、康养温泉等配套服务设施,逐步朝“体育+旅游”的方向发展。2009年,主打体育休闲的九龙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园区入选了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

  

“良好生态成了最大的资源,让我们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九龙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园区总经理常凯告诉记者,借助山水风光带来的人气,他们打造了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除了冬季的雪上运动外,还有夏季的滑草、高尔夫球、汽车越野、房车露营、音乐节等项目。

  

在这个水资源匮乏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办法减少人工景区对周围环境的压力。于威举例说:“通过建设人工蓄水湖,我们把酒店、温泉等景区全年产生的清洁废水储存起来,循环利用,解决了冬季人工造雪的水源问题。”

  

双赢的信心

  

过去的两个月里,九龙雪场经历了开业以来最大的挑战。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滑雪场不得不停业,一年中滑雪的黄金时段就这样错过,对公司的经营是个不小的打击。

  

然而常玉林和其他几位公司管理人员没有唉声叹气。相反地,他们热情高涨地讨论着接下来的发展计划。“我们初步意向是今年继续投资5000万元,用于滑雪场的扩建升级。”常玉林说。

  

在复工复产后,九龙雪场已经开始了四条雪道的新建工程,全部完工后滑雪场将拥有九条雪道,造雪面积约20万平方米。

  

扩建计划背后,是他们对冰雪运动普及的信心,更是他们对“体育+生态”道路的信心。

  

“‘体育休闲+生态旅游’的产业模式正在中国许多地方兴起,我认为这会成为一种趋势。”常凯表示,追求产业与生态的互利共赢,既是他们的实践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当地村民也从这里得到了实惠。“过去因为地下水水质差,喝水都要从外面买,经过滑雪场这么多年植树造林改善水土,现在我们可以在家里打井喝水了。我自己也通过给滑雪场打工种树,实现了就业增收。”河口村村民牛菲对记者说,“希望这样的产业今后能越来越多,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从千亩荒山到4A景区——一座滑雪场的生态实践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