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城到雪国——驶向冬奥的中国速度

随着“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8811次驶出北京北站,京张高铁正式开通。

2020-02-06 10: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丁文娴、沈楠等 0 37907


禹唐体育注:

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缓步走上主持台。数千公里外的北京,京张高铁路基专业负责人张世杰和他的团队围在电脑前,屏息凝神。

       

巴赫打开信封,“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属于北京!张世杰和同事们振臂欢呼!

       

同一时刻,在位于北京延庆的八达岭长城脚下,京张铁路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守着值班室。门外那条一百多年历史的铁轨,寂静如常。

       

长城脚下

       

1908年,天津青年学生被来自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吸引住了,他们发出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奥运三问”。那被认为是中国人奥运梦想的起点。

       

同一年,青龙桥站建成。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的詹天佑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在难度最大的南口至八达岭段,他借鉴外国经验设计了“之”字形线路,得以克服33‰的大坡度,八达岭隧道的开挖长度也缩短了四成。青龙桥站就位于“之”字线的折返点,轨道在这里一进一出,形似汉字“人”。

       

杨存信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他的父亲1951年调到青龙桥站,他1962年出生在这里。虽然不喜欢父亲按部就班、不分昼夜的工作,但没有更好的选择,1981年父亲退休,19岁的杨存信还是回到青龙桥接了班。

       

也是那一年,在京张铁路另一头的河北张家口,张世杰出生了。火车是他童年记忆里难忘的一部分。早年跟奶奶回唐山老家要先花五六个小时到北京,途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青龙桥站,火车要在这里停下来换车头。

       

当时小站繁忙,一天有18、19趟列车单行进京。90年代,唯一一趟去往八达岭的列车经过这里,高峰期一天有上千旅客上下,站台上挤满人,往往车还没停稳,游长城的人就扒着窗往里跳,那是杨存信和车站职工们神经最紧张的时候。

       

1991年,杨存信和父亲一样,成为站长,但这完全不符合他的设想。

      

山坳里长城间,青龙桥站红瓦青檐,在车里的人看来是个美丽的地方。车外面的杨存信却不想待。工作简单重复,一个班一天一夜,有车来还能出去一下,没车就只能小屋里“呆着”,不能做任何一点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半夜也不能睡觉。

       

“要是谁从一开始就决心干一辈子,他不正常。二十啷当岁的小伙子,谁愿意老在这山沟里头憋着。”

       

没等到机会换工作,但他懂得安全责任重大,不敢有一丝懈怠。28年站长,只在结婚那年被副站长强烈要求“照顾”,回家过了个除夕。这来自父亲的潜移默化和一句叮嘱:“你再不喜欢,干了就得干好。”

       

北京之夏

       

2008年8月8日,29个大脚印沿着北京城的中轴线次第绽放。世界的目光聚焦“鸟巢”。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了!历经百年,无与伦比的北京之夏让“奥运三问”得到圆满解答。

       

那气势磅礴的开幕式,杨存信只在站长室的电视上看了点。在这个八达岭陵园角落的小站,除非来车,只能听到鸟叫。前些年,随着路网发展列车提速,经过青龙桥站的车次已经逐渐减少。就在奥运会开幕前两天,市郊铁路S2线开通,在青龙桥做技术性停靠,车站正式告别客运功能,一下子静了下来。

       

那之前的几个月,北京市工业遗产普查团队来到这里,百年老站的进一步修复被提上日程。

       

太极图、瓦楞铁、女儿墙、男女分设的候车室……旧有样貌在首都博物馆专家的指导下逐一复原。第二年春天,老物件封进玻璃柜,老照片挂上墙,站房里办起了展览。生锈的铁轨、刻着苏州码子的石碑、装有防水槽的花岗岩窗台,一砖一石里都有故事。从小学生到外国友人,杨存信作为讲解员,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

       

他对历史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我出生在这儿,对周边的东西司空见惯,但过去并不了解。”詹天佑的铜像就立在站台上,旅客能上下的年代,常有人问,“詹公天佑之象”的“象”为什么没有单立人?“被问得多了,作为站长,答不出来脸上就有点挂不住。”他去请教詹天佑的后人,又查阅典籍,得知这寓意“见像如见人”。

       

“这些历史的痕迹,琢磨着越来越有意思。”杨存信没再想着离开,“我想我跟这车站的缘分也就在这。”

       

张世杰也没想到长大后会与铁路结下深厚的缘分。2005年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只是因为看上了当时单位地段的繁华,他来到北京,加入中铁设计集团,从事铁路路基的勘察设计工作。

       

2008年8月1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星期,作为奥运重点配套工程的京津城际铁路通车,开启了中国高铁时代。只管埋头画图的张世杰没想到自己一脚踏进了时代的激流。

       

中国速度

       

2019年12月8日,京张高铁联调联试。窗外景象飞掠而过,车厢里张世杰和伙伴们感慨万千。每个工点,每座桥梁,每处隧道,在哪里发生过什么故事,谁跟谁说过什么话,吃了哪些苦,一股脑地翻涌出来。

       

十年磨一剑。

       

早在2009年,张世杰就开始参与京张高铁河北段的勘察。从怀来县东花园镇到张家口市,90多公里路,他和同事一步一步,走了不止一遍。那时候在他眼里这条铁路就是回家路,但到2015年7月31日,分量就完全不同了。

       

那一天,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揭晓,张世杰先是一喜:“崇礼铁路是我们的了!”——张家口是联合举办城市,崇礼区是雪上项目比赛地,连通北京和崇礼的京张高铁崇礼支线被提上日程。世界要看中国速度。

       

激动之后他有些担心。“时间太紧了,两条线路要同时开通,京张的施工图都做了,崇礼线的设计才刚开始。”

       

只能咬着牙上。2014年刚成为路基专业负责人的张世杰,带队一头扎进了任务里。“除了睡觉,就是在勘察,或者在画图。”单位有食堂,但实在腾不开身,他们就点外卖送到工位上。“恨不得这个饭不用吃,就直接到肚子里。”

       

团队20多人,都比张世杰更年轻。“不干大项目不知道,真的有一股无形的压力,让你无时无刻不自我鞭策。”

       

2019年12月30日,北京天寒地冻,而张世杰心里热流涌动。随着“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8811次驶出北京北站,京张高铁正式开通。

       

列车一路提速,往长城飞驰而去。它钻进绵延的山里,从地下穿过八达岭,与老京张线在青龙桥站交汇,为110年前的“人”字加上一横,写出个“大”字。

       

就在隧道上方,杨存信如常值班。他知道这列新时代的快车正从底下穿过,洞顶离他脚下铁轨最近的地方只有4米。他无法想象这是如何做到的,正如110多年前,外国人不相信中国人能凭自己的力量建成京张铁路。

       

“这条铁路的修建让我们中国人能够像人一样挺直腰板站起来。”杨存信希望它始终是一个活的博物馆。“今天高铁发展这么快、这么棒,但是起源在哪里?在我们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这里!”

       

2022年7月,杨存信就要退休了。在站房里度过了那么多重大时刻,他憧憬着坐高铁去冬奥现场。后来突然搞明白,冬奥会在年初而不是年末,还是赶不上。他有些遗憾,但很快释然了:“那就站好最后一班岗!”

       

不到1个小时,张世杰就背着雪板从崇礼太子城站下车,坐了10分钟班车,便到了云顶乐园。在这个将举办冬奥会比赛的雪场,他痛快地滑了一场,然后在傍晚回到了北京。

       

在自己画下图纸的高速铁路上,往返老家和新家,切换工作与爱好,这样的经历独特而珍贵。更让张世杰感慨的是,他机缘巧合地赶上了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时机。到2019年底,中国高铁营运里程3.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能在这个时代从事铁路设计是很幸运的。”

       

杨存信也很骄傲,因为他得以见证“中国从当年的引进、学习转变为引领世界”,得以告慰先人。

       

2020年2月4日,立春。

       

苍山雄峻,长城伟岸,百余年只换了人间。世界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从这里呼啸而过,如蛟龙穿山越岭,背负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梦想,驶向史无前例的“双奥之城”,驶向必将到来的春天。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从长城到雪国——驶向冬奥的中国速度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