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活,重塑体育文化

围绕亿万中国人的生活重新认识体育的价值,培育新的基于生活的体育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迫切。

2020-01-27 14:00 来源:中国体育报 文/任海 0 76294


禹唐体育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全方位进入生产生活领域,体力活动快速而全面地退出包括生产在内的日常生活,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少需或无需体力活动的生活样态在全球迅速普及。人与自然能量交换的劳动由体力变为脑力,劳动的“身体锻炼”客观效果不复存在,体力活动被动存在的“必然王国”陡然坍塌。历史演化到这里,其逻辑似乎应当是变被动体力活动为主动体力活动,让生活状态进入“自由王国”,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今天,尽管“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还在继续,但融入劳动的体力活动却大都终止,人们有了选择和参与体力活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的可能,而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加,这种可能似乎可以轻易变为现实。


然而,被动身体的退场,并不意味主动身体的必然登场。我们看到,当人们有了自主机会后,并不自然地“合规律性地”选定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反,在旧观念和积习的支配下,成为拥抱“坐姿生活方式”的“宅男宅女”,其生活中的体力活动量断崖式下跌。


在体力活动不再具有强制性时,要让人们在看电视、打麻将、网游、聊天等诸多选项中自觉自愿地选择体力活动,并将这种行为方式坚持下去,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并不容易。多年来的群众体育调查结果表明,体育尚未进入我国大多数人的生活,更没有成为人们生活中习惯性的行为。要让全体国民动起来,需要有与其具体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文化激励、引导和支撑。这种体育文化与以往处于生活边缘状态的体育文化相比,有3个鲜明特征,因此极具挑战:


其一,前所未有的广度。如今我们需要的体育文化,是全员覆盖和全周期覆盖的,即体育文化要覆盖所有国民并在各类人群的所有生命阶段中发挥作用。其二,前所未有的深度。要让体育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且融入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没有持久的动机是无法实现的。其三,前所未有的力度。在体力活动可以自主选择的“自由王国”,人们通过自己选择的游泳、田径、打球等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不为外在的功利目标所累,其目的就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温饱问题,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给了人们更多自由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今天,围绕亿万中国人的生活重新认识体育的价值,培育新的基于生活的体育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迫切。


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


体育文化发展动能转换的需要


如今,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动力不足。体育文化涉及每一个人,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其发展主体是14亿人之众的全体国民,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动力源,动力不足这一问题本来不应出现。然而,由于构成体育文化的观念、知识和制度,是精神层面的无形之物,只有将其内化于全体国民,才能转化亿万人的体育行为,释放出巨大能量。


体育关乎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质量。完善自己的生命状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需求。基于生活建构体育文化,就是将体育文化建立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需求上,让人民群体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主体,让体育成为他们寻求和开发生活的多种意义,提高自己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利器,从而变文化的外生机制为内生机制,在源头上解决体育文化的动力问题。以社会内生为主,辅之以行政和市场力量,上下对接,内外联动,体育文化会迸发出无穷无尽的生长力和创造力。


既有体育文化整合的需要


既有的赶超体育文化、商业体育文化和惠民体育文化,各自按照其目标,依据各自的逻辑展开,相互少有交集,而一旦出现交集,却又多有冲突。如精英竞技与群众体育资源之争,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人才之争,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领域之争等。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文化共识的不足和共有共享平台的缺失。


这既与受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体育文化发育不全有关,也与条块分割体制导致的文化视野狭窄,重局部轻整体的部门立场有关。其实,溯本求源,我国体育文化这3种形态都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和福祉所需要的,都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若将其置于文化发育的整体土壤中将生机勃勃,若将其抽离出整体,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单位制解构的社会条件下,要使我国体育文化破除目前零散分隔的状态,需要找到生之育之的文化土壤。这个土壤就是生活体育文化。生活中的体育涉及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各种体育文化不仅在生活体育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依据,从而使生活体育文化成为最具多样性的文化形态。而且,各种文化形态因为生活的整体性而统合为一个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打破条块分割的格局,全面促进人的生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重点突出,覆盖全面的体育文化需要


一个人的生活贯穿其由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过程,生活体育文化建构和服务这一过程。人的一生要经历儿童、青少年、成年到老年等不同时期,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状态的变化将导致其生活状态的变化。基于生活构建的体育文化由于紧扣生活,也会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阶段无疑是重中之重,因为这一阶段是培养身体素养,奠定终身体育参与基础的窗口期。生活体育文化将体育融入青少年的生活,让他们充分体验“更快、更高、更强”的进取精神,感悟“卓越、尊重、团结”的社会价值,让体育成为他们探索自我,开发自我的生活伴侣,从而彻底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育文化缺失的问题,并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中国体育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的一个重要表征,是未能覆盖全部人群。有相当多的人口还游离在体育之外,如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除了资源不足等客观因素外,既有体育文化的“虚化”“窄化”与“浅表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基于生活建构体育文化,以每个人的生活为依据,寻求体育文化的“魂”“识”“制”应用于其具体生活的适宜方式。这种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体育文化不拘一格,可适应每个人的需求,使体育文化覆盖全社会。


生活体育文化及其建构


生活体育文化的界定


基于生活建构的体育文化可简称为“生活体育文化”,其概念界定如下:基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聚焦体育与生活的关系,以体育全面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促进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制度安排。


生活体育文化的魂、识、制、用分别为:1)魂:以人为本,体育聚焦人格培养,服务生活需要,开拓生活空间,提高生活品质的价值取向;2)识:体育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人与社会及自然和谐发展的知识体系;3)制:个体、社会、政府、市场在生活意义维度上关联互动的体制机制;4)用:满足各类群体生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体育及各种体力活动。


生活体育文化有3个基本特点: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二,均衡完整的认知体系。三,相互协同的制度支撑。


生活体育文化的“参与-建构”模式


与我国既有的体育文化相比,生活体育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具有本质意义的特点是人民群众是体育文化的创造主体。生活体育文化的宗旨,就是要促成“人人爱体育、人人会体育、人人懂体育和人人能体育”的中国体育发展新格局,这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所需要的体育格局。


爱体育


热爱体育,才会主动积极地选择和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情感既来自参与体育的情感体验,也基于对体育的理性认知,是感性和理性双重驱动的结果。积极的良性体验是参与体育内生动力的源头,也是生活体育文化的起点,对广大青少年尤为如此。一个真正热爱体育的人,还会将其对体育的热爱自然迁移为对生活中各种体力活动的积极态度。


会体育、懂体育


参与体育并从中获益,需要必要的体育技能。一个人掌握的技能越多,体验就越丰富,就越能理解体育的价值,越倾向于将体育纳入其生活,成为终身体育参与者。体育技能的掌握不仅需要参与者的体验与感悟,还需要体育理论的指导,使之合理、安全、有效。体育认知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会体育”与“懂体育”相互依存,合二为一。“会体育”“懂体育”还意味着体育技能向生活技能的延伸及转化,将体育效能拓展到生活的各种体力活动中,使这些活动也合理、安全、有效,从而使体育价值更全面地融入生活。


能体育


一个人具备了体育动机、技能和知识,能否将其付诸实践,成为实际发生的体育行为,还取决于是否有支持体育行为的条件,如设施、组织、指导、医护等。体育的制度安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个人、家庭、学校等对“爱体育,会体育,懂体育”承担了主要责任,“能体育”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


生活体育文化的关联互动


生活体育文化,基于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多样性,探求体育对人及其生活的价值。生活是多维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样的,基于生活构建的体育文化也是多维的,其发展会自然延伸到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由内而外地与多种文化形态系统建立起有机联系,形成体育文化与相关文化关联互动的共生格局。


依托生活体育文化,体育的政治、社会、商业和生态等领域的文化有了发达的根系,深植于社会,组成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共同体。依托这个文化共同体,生活体育文化更具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城市化和科技化的进程中,承载着“身体锻炼”客观效用的被动体力活动正在迅速而全方位地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天的中国社会,不仅要求体育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其生活的组成部分,还要求体育激活人们积极参与生活中多种体力活动的动机,使其生活充满活力。然而,尽管体育的种种益处广为人知,从政府到社会也采取种种措施,生活中人们趋静避动的势头依然在继续。究其根本,是体育文化支撑乏力所致。生活体育文化视角中的健康中国,不是养生中国,更不是医疗中国,而是由充满活力的亿万国民组成的活力中国。生活体育文化的建构,会涉及体育价值、认知及体制机制的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其难度可以想象。然而,一旦这种“爱体育,会体育,懂体育,能体育”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内生于社会和群众的动力,引领体育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让体育文化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中华民族是有着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曾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体育文化。今天他们将利用生活体育文化搭建的平台,再次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挥洒出新的历史篇章。


本文转载自中国体育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聚焦生活,重塑体育文化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