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快速发展 如何让健身“打卡”更轻松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2020-01-25 14: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齐志明 0 42423


禹唐体育注:

生活性服务业是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领域。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目前,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人们的消费需求相比,还存在哪些短板?提升供给水平、满足百姓生活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近日,记者聚焦健身房、家政服务、便利店、充电桩等细分领域进行了采访。

  

健身消费一路走俏:健身设施仍表现出总量相对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征

  

“我们小区新开一家健身房,半年只需2000多元;里头空间挺大,健身设施也较为齐全,步行3分钟就能到。”说起新开的这家名叫“Daily fitness”的健身工作室,家住北京朝阳区金台里社区的居民吕文东十分兴奋。作为体育爱好者,吕文东喜欢跑步,也经常光顾健身房,杠铃、哑铃、动感单车、卧推深蹲,都是他的强项。

  

“平常工作压力大,饮食上油脂过剩,去健身房是减压放松、健体塑形的好方式。之前去离我家最近的健身房要走15分钟,有些远。现在一抬脚就到,真是太方便了。”吕文东说。

  

如今,百姓健身消费热情高涨,跑步机、瑜伽垫、各式器械上,都能看到健身爱好者挥洒汗水的场景。生活平台小红书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有近1000万人通过该平台学习科学健身方式,运动健身类内容比上年增加98.62%。

  

健身消费一路走俏,与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分不开。2009年,我国设立第一个全民健身日;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艾瑞咨询《中国运动健身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7年我国健身房总数37627家,其中健身工作室占70.2%,大型俱乐部占29.8%;2019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印发《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中国运动健身行业发展大致有4个阶段:2000年以前为大众自发运动;2000年以后,第一批健身俱乐部品牌陆续出现,大多聚集于一线城市;2008年后,随着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运动健身从自发休闲模式走向专业指导模式,健身服务需求上升;近年来,互联网健身兴起,科技带动行业升级。

  

“近年来,在数量增长与品质建设上,我国健身产业发展有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相较于庞大的运动消费群体,国内健身设施仍表现出总量相对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征。”美团到店综合休闲娱乐业务部负责人梅超说。

  

美团点评发布的《美团点评健身行业报告》显示,目前一线城市健身俱乐部等门店数量已达4225家;私教工作室数量庞大,一线城市中的门店数量达9411家,是健身俱乐部的2.2倍多。上海和北京是国内健身中心数量最多的城市,两大城市健身俱乐部门店数量总计约2800家,私教工作室数量总计约6700家。

  

“在一、二线城市,健身房还是挺好找;但出差去三、四线城市,会发现想找个健身房还挺难的,这说明有些连锁健身房品牌还没把触角伸到更多的城市去。”吕文东说。

  

智能健身刷新体验:围绕用户需求,将智能科技应用到运动场景建设、装备开发以及课程服务创新中去

  

“之前,我大多在家里跟着健身APP Keep上的视频课程练习健身;近来,我喜欢线下运动,现场接受专业教练的指导,健身效果更好。”在北京西直门附近上班的白领朱媛媛说。

  

上周六,朱媛媛在一家健身房参加了一场训练,“空间的装修风格是我喜欢的,给人一种时尚感。硬件设施也很完善,储物柜、更衣室、直饮水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全程训练下来,科技感、专业性、趣味性都很强,训练效果很好。”朱媛媛说。

  

“区别于传统的健身房,我们的团课采用20—30人小团课的授课模式,并为用户提供包含自研及第三方课程在内的10余种课程选择,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自由选择课程。”这家健身房的空间运营总监杨沐田说,用户在手机APP上可随时根据自身时间和喜好单次预约付费合适的课程,让“买运动”和买电影票一样简单。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互联网+健身”受到越来越多健身爱好者的青睐,更移动、更智能、更轻便等特性,刷新了人们的消费体验。

  

“未来的运动健身行业发展方向应该是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乐刻运动创始人韩伟说,借助互联网,健身平台能够形成用户个人的“健身档案”。教练能根据“健身档案”,开出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做出有效的健身指导,规避不科学健身。

  

“运动健身行业应当适应用户需求变化不断前行。”梅超认为,在互联网场景下,用户期待智能服务升级,尤其是运动数据的应用和反馈。运动健身企业要围绕用户需求,挖掘用户生活中更多消费点与消费场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智能科技的应用融合到运动场景建设、运动装备开发以及优质课程服务创新中去,最终为用户打造更加完善的运动健身生态。

  

韩伟表示,随着健身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健身产业正在由花费高、受众少的“预付费现金流模式”,转型为服务刚需、平价消费,满足社区和写字楼等人口集中地的“数字化发展运营模式”。健身机构应通过数字化改造,降低健身成本,提升健身场地使用效率,让更多用户能够享有高频次的健身锻炼机会。

  

健身服务亟待升级:有些健身房内卫生状况、器械完好程度等不尽如人意

  

去年上半年,在深圳某建筑企业上班的刘建明很郁闷。他被公司派到中部某省份督导工程项目,历时半年,工作之余,刘建明在当地某健身俱乐部办了张健身年卡。临走前,他想将该卡转让出去,没想到被泼了一盆冷水:转卡要按卡内剩余费用的40%收费,还得按照1∶1的比例对余额进行充值。“我卡里还剩1000元左右,照此计算,我转个卡先要扣除400元,还要再充现600元!”

  

“办健身消费预付卡本想图个方便,结果预付卡变成了‘糟心卡’‘糊涂卡’。”刘建明有点生气。

  

深圳市消协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前8个月,该市消协组织收到健身预付卡消费投诉3038宗,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长82.46%。主要问题包括:充值会员费后申请退款与商家协商不成;因商家装修、搬迁、转让等原因导致消费者无法享受后续服务;售前和售后私教服务质量存在差异;会员卡售出后不可转卡或转卡需要支付不合理的手续费等。

  

“少数健身机构因资金链断裂、经营不善等原因,发生倒闭、卷款跑路、失联等现象,让消费者受到损失。”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

  

一些健身消费者还会遭遇健身房的霸王条款:“物品丢失概不负责”“自行承担运动风险”;有些健身房内卫生状况、器械完好程度等不尽如人意,教练水平、课程科学性也乏善可陈,这些都成为人们进入健身房的“绊脚石”。

  

“在健身房健身时,消费者往往容易遇到两种纠纷,一是寄存物品被盗,二是健身时身体受伤。中消协调查发现,尽管90%的健身行业商家都签订合同或提供服务介绍,但合同内容往往要求消费者自行承担风险,尤其是上述的两种情况。这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这种不合理条文应该取消。”陈音江说。

  

专家认为,针对普遍的消费痛点,健身服务业要尽快提质升级,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样才能换来更多回头客,推动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让健身“打卡”更轻松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