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超500场,赛事如何与城市发生“化学反应”?

2019年内,深圳已经举办覆盖“海陆空”和春夏秋冬四季的超过500场国际和国内赛事。

2019-12-27 10: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王浩明 0 80772


禹唐体育注:

近年来,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深圳的体育产业、特别是竞赛表演业发展迅速,2019年内,深圳已经举办覆盖“海陆空”和春夏秋冬四季的超过500场国际和国内赛事。

  

如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赛事体系?体育赛事与城市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体育如何助力打造“幸福之城”?来自深圳的样本值得分析。

  

海陆空全覆盖 春夏秋冬全天候

  

作为一个有山有海的城市,深圳依托自然和气候资源禀赋,形成了“海陆空”和春夏秋冬四季全覆盖的赛事体系。截至发稿,2019年深圳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超过500场,并形成了国际高端体育赛事、高水平职业俱乐部赛事和本土自主品牌赛事三个层次。

  

国际高端体育赛事中,深圳举办了女子网球协会(WTA)年终总决赛和法国足球超级杯赛等赛事;职业俱乐部赛事序列,中超和CBA联赛定期上演;本土自主品牌赛事中,乒乓球国手精英悉数出战的“地表最强12人”和“中国杯”帆船赛等已经拥有了很强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

  

以网球为例,从1月的WTA深圳公开赛开始,到11月WTA深圳年终总决赛结束,WTA一个赛季的头尾都在深圳,在全球独一无二;在高端赛事的金字塔尖之下,更有着发达的青少年和业余赛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塔基。有业内人士认为,深圳未来甚至有希望成为媲美佛罗里达的世界网球之都。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巡视员王志强说,深圳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

  

据了解,近年来深圳市每年拿出约两亿元的资金,用于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而体育赛事是重点扶持的对象。为保证资金使用的公平与效率,相关部门出台了细则,根据各级赛事、参赛球队、赞助商、传播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评分标准。

  

一项赛事与城市的“化学反应”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18年曾发布一项数据,深圳体育产业每产出1元,将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出增加6.02元。体育产业能够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这是很多城市大力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逻辑。不过,一项成功的赛事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却不仅仅是一本经济账。

  

2017年开始在深圳举办的“地表最强12人”或许是一个例子。作为一项自主IP赛事,这项从国乒队内发展而来的比赛创办于2006年,以“直通”为主题,目的在于通过公开选拔赛的形式,来决定国乒每年出征世界大赛的部分名单,通过转播呈现给观众。国乒的最强国手是赛事的基础,而能否直通世乒赛和奥运会这样的国际大赛则是核心悬念。

  

赛事落户深圳后,将IP的核心内涵、竞赛系统和传播系统等固定下来,而深圳也为这项赛事注入了互联网和科技基因。例如,赛事的数据服务扩展到了35项,大量增加了描述运动员个人习惯的技术项,为国乒的训练提供了精准化参考。此外,3D模型与实时数据在页面端的融合,则呈现给用户360度任意视角的数据可视化体验,大幅提升了电视和网络的观赛体验,也增加了人们的分享意愿。

  

据统计,2019年“地表最强12人”共创造社交媒体话题讨论量8亿次,相关话题15次登上微博热搜,传统国球跳动出了新活力,深圳一时间也成了世界乒乓球爱好者最为关注的城市。

  

赛事在线上线下的爆发让商业化运营有了突破的条件。2019年,作为赛事的联合主办方,腾讯体育提供了500万奖金,让赛事成为世界上奖金最高的乒乓球比赛之一。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评价,此举迈出了乒乓球市场化发展的第一步。

  

深圳具备年轻的体育消费群体,更有前沿互联网、科技与商业的助推,从而形成了体育赛事IP创新和生长的土壤。而主办方借助赛事,也可以打通整条体育产业链条,激活场馆运营、体育经纪、体育培训和转播服务等上下游业务。

  

赛事与城市的紧密连接和深度融合产生了“化学反应”——城市给赛事提供了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土壤,赛事让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提升。

  

未来,深圳将进一步加强赛事的引进、服务与孵化。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张合运表示,深圳将深化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体育赛事评估指标体系,并优化赛事组织管理,积极引进新的大型赛事。

  

“幸福之城”在路上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指出,“支持深圳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承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深圳的产品已经走向世界,世界的人才正在深圳聚集。每天,他们从实验室、会议室和交易室中走出,散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他们对顶级赛事有着观赏需求,对运动更有亲身参与的需求。

  

因此,体育赛事不仅要高举高打形成国际影响力,也要“下接地气”,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而近年来在深圳举办的很多高端赛事,都有实实在在走进校园和社区的项目,强调与普通市民的连接。

  

记者在WTA年终总决赛、“地表最强12人”等赛事采访中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在观众席上,刚刚打完球,还穿着球鞋、背着球包的观众比比皆是。而这背后,是因为在比赛场地周边就有供群众健身的场地开放,可以带给爱好者参与和观赏“一条龙”的体验。

  

在“高大上”的赛事之外,近年来在土地稀缺的情况下,深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总体上仍处于缺乏状态,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运动需求。最新规划显示,深圳将在市中心多个公园内建设运动场地,未来将免费或优惠向市民开放……

  

在深圳,赛事产业发展已让观赛不再“一票难求”。未来,当市民告别了运动的“一场难求”,体育从可有可无的生活点缀成为生活方式,甚至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信仰,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幸福之城”的模样。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一年超500场,赛事如何与城市发生“化学反应”?——来自深圳的2019样本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