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退役运动员转型(下):角色转换之路怎么走

角色转换,从零开始,很多运动员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去融入社会。

2019-11-26 14: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李硕、郑轶 0 19363


禹唐体育注:

今年在法国举行的女足世界杯,让很多国内球迷想起20年前那支中国女足。退役后,老女足队员会时常聊聊近况,大多数人的新身份依然和足球有关,也有些人选择另一种生活——经商、当警察、做职员。

  

退役是每个运动员都要面对的,离开相对封闭的运动队,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以往的平衡被打破。角色转换,从零开始,很多运动员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去融入社会。

  

前些年,诸如“举重冠军退役当搓澡工”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也成了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走竞技体育这条路的顾虑。“出路”直接影响“入口”,如何促进退役运动员再就业、让他们在人生新舞台找到位置,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考题。

  

培训前置——克服心理障碍,做好长远规划

  

近日,由中国赛艇协会主导推出的“焕新计划”教育培训项目,吸引了500多名运动员报名。针对运动员职业转型发展的专项授课击中了大家的痛点。“除了训练不会别的,现在很迷茫”“面临退役,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能从事什么行业”……在调查表上,很多学员写下相似的感受。

  

“运动员转型困境,直接表现就是对退役心理准备不足。他们在役期间大多没有系统想过长远人生的规划,也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储备。”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凯认为,运动员退役后至少要经历“两个转型”——思维的转型和能力的转型。

  

冠军基金公益项目致力于帮助退役运动员接受职业规划与培训。“运动员转型是一个过程,有的人要两三年,有的人十来年都转不过来,思维意识还停留在当运动员的惯性上。”冠军基金秘书长孙小峰说,运动员对职场很陌生,主观愿望与现实有差距,转型首先要克服这个心理障碍,找到清晰定位。

  

2014年以来,体育产业驶入快车道,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退役找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没有明确方向。有些运动员不愿意跳出“舒适圈”,只想待在熟悉的领域,容易错过好机会,自身潜力也没能充分发掘。“在运动队是‘香饽饽’,到了职场,你要主动去适应别人的需求。”孙小峰说。

  

运动员普遍存在的短板是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不高,但多年竞技生涯锤炼的抗压力、拼搏精神、执行力、团队协作等“软技能”在职场上是很受欢迎的,关键是如何把运动员自身素质转化为职场能力。根据反馈,具有主动学习意识的运动员,转型往往较为顺利。

  

目前,冠军基金服务的运动员群体中有80%已经退役。而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把培训和服务前置,引导运动员在队期间就养成职业规划意识,系统引入相关课程,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近几年,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编制了《运动员职业发展手册》和各类读本,组建了专门指导团队。“运动员在役期间的职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职业转换水平,像时间管理、职场礼仪、心理调适等课程,有助于他们创新思维模式、提升自我管理。”张凯说。

  

打通平台——增强培训实效,扩宽就业渠道

  

举重奥运冠军张湘祥退役后,作为体育服务商创立了经纪平台,希望为更多退役运动员提供咨询和帮助,让他们的自身价值得到有效开发。在他看来,运动生涯积累的技能可以运用到很多领域,社会也有需求,但由于缺少人才输出、输入流转平台,双方经常无法对接,出现“两不知”的尴尬。

  

打通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为退役运动员与用人单位、高校搭建桥梁,已有不少地区或机构进行探索。在四川省首届退役运动员专场招聘会上,全省6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现场达成就业意向96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退役运动员拥有一技之长,才有在社会立足的底气。面向市场需求提高培训的效率,直接与用人单位合作,可以扩宽就业渠道。比如, 广东近日举办的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培训班就由社会滑雪场承办,包括滑雪技能教学、滑雪教学指导方法、运动防护课等内容,通过培训并考核合格者,获得滑雪(初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定向培养”有效提高了就业率。

  

各类培训项目不一定为退役运动员直接提供工作,但把他们领进社会的大门,从0到1的过程至关重要。转型是一个持续过程,仅靠短期培训是不够的,需要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成长。孙小峰建议,相关部门应尽早建立退役运动员数据库,与人力资源系统共享,持续追踪并帮助他们的后续职业发展。

  

体育成为朝阳产业,更多人才主动投身市场大潮,获得就业和创业融资机会。据《中国运动员创业现状与需求调查》显示,退役运动员的创业热情和创业尝试已经超过一般的社会群体。山东射击退役运动员陈策,在省里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和创新孵化基地的支持下,将“弹弓射击”从创意变成创业项目,收获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退役运动员拥有比以往更宽松有利的创业环境,很多人通过创业实现了自身价值,但遇到挫折和失败的也不在少数。开拓市场、经营管理、商业经验欠缺往往成为他们的短板。陈策说,创业比就业具有更高风险,退役运动员既要敢于尝试各种可能,也不要盲目跟风,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强化合作——完善政策保障,促进角色转换

  

以运动成绩衡量,冬奥会金牌得主杨扬堪称佼佼者,但她在退役时也曾经历彷徨。“我曾和清华大学田径队的运动员聊过,这些体育特长生当年面对高校和专业队两条路,去专业队的退役后选择比较窄,去高校的发展机会相对多一些。”杨扬表示,体育、教育两部门应敞开大门,提升青少年运动员受教育水平,拓宽退役后再教育渠道。

  

在现有竞技人才培养体系下,为国家队、省队输送人才的基层体育机构每年要送走不少未能“更上层楼”的运动员。从国家层面到各地体育部门,近年来在体教结合、运动员就业安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效,但处于“金字塔底座”的普通运动员,在转型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现实障碍。

  

当体育教师是很多人退役后的优选,但进入校园的“敲门砖”并不容易拿到。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竞技提升的专业运动员,像全日制学生一样学习文化不现实,这使得他们在面向全社会的教师资格考试中,普遍缺乏竞争力。尽管当前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存在大量缺口,但高水平运动员很难跨过这道“门槛”。


近些年的两会上,也有代表委员呼吁关注退役运动员,在文化教育、伤病防治、体育保险、专项基金等方面给予更完善的保障,加强安置择业的政策倾斜。有专家建议,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动员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探索利用安置费向一些体育相关企业购买就业岗位的可行性,让运动员在实践中完成角色转换。

  

除了政策托底、保障后移,破解退役运动员转型难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可喜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公益组织深度参与进来,或与体育部门达成合作,或借助自身资源建立平台,帮助退役运动员开启“第二次人生”。如果能形成长效机制,社会选才渠道将更为畅通。

  

“我们曾在运动场上挥洒青春,那是一生值得珍藏的精神财富。转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在另一片天地为社会贡献力量。从迷茫中走出,但愿每个退役运动员都成长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杨扬说。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角色转换之路怎么走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