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退役运动员转型(上):“第二次人生”如何开场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年纪轻轻就已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职业生涯。退役后的新生活,相当于他们的“第二次人生”。

2019-11-25 14: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李硕、郑轶、马剑 0 16891


禹唐体育注:

在乒乓球界,天津的李岩是个算不上耀眼的“小人物”。从1997年进入专业队训练到2004年退役,李岩7年运动生涯的巅峰是参加了全运会和乒超联赛。“不打球后,我能干什么?”这样的茫然一度困扰着他。幸运的是,他已切换到职场的第二个角色。

  

如今的李岩,身份已经变成了律师。从专升本到通过司法考试,他沉下心从头学起,一步步努力,获得律师执业资格。作为“过来人”的李岩说:“运动员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特质,其实就是转型就业的助推器。”

  

像李岩这样的转型成功者,在退役运动员群体中并不鲜见。随着时代发展,多元化、市场化的自主择业和创业渐成主流。运动员走出赛场,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更加丰富。“第二次人生”开场,尽管有迷茫的时候,但也意味着新的机会。

  

转型困境——自我成长不足,出现心理落差

  

我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扬,退役之后的道路走得很顺利。除了在国际体育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外,她还在2011年创立“冠军基金”公益项目,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信息、培训、咨询辅导、实习就业等一系列服务。

  

一个体育项目,冠军堪称“凤毛麟角”,运动员却有很多。“运动成绩不错的运动员退役转型后有一定资源,他们的困扰大多是找不到职业方向,不知道自己擅长和喜欢做什么。而成绩一般的普通运动员,从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成长,退役后进入社会,可能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杨扬说。

  

运动员拥有专业体育技能,以及很强的意志品质和执行力。但与此同时,他们在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社会经验等方面又存在缺失。从小适应了被专业队“包办”的生活,一旦面临自主择业,往往出现心理落差。身份转换后,选择的盲目性、无方向感可能会造成转型不成功,甚至社会生存能力差的情况。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凯在很多退役运动员培训班授过课。在她看来,长年累月的专业训练,让一部分运动员在通识教育的系统获取方面有所缺失,出现自我成长不足等问题。退役之前他们的目标围绕着提高成绩、争金夺银,对未来没有长远职业规划。“即便一些运动员的退役选择意向较为清晰,仍然需要退役与职业过渡转换的相关培训。”

  

对运动员而言,退役后最理想的状态是依托原有运动技能再就业,比如从事教练员、体育教师等职业。但这类岗位要么数量有限,要么需要资格证书门槛,未必都能向此方向转型。而像社会俱乐部、体育公司等提供的就业机会,与项目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关系,不同项目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

  

“其实,全世界都有退役运动员转型的问题。我8岁进运动队,练到31岁,中间退役过一次。我的体会是,敢于想象自己的未来,反而会更珍惜职业生涯,坦然面对‘第二次人生’。”杨扬说。

  

观念改变——既要未雨绸缪,也要主动出击

  

“运动员的编制和关系在地方。目前,大多数省区市体育部门均设有运动员保障机构,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人才服务部主任张欣芳介绍。

  

早期运动员大多倾向于体制内就业,指望组织安置,如今运动员的思想也逐渐开放,很多人不再抱着“等靠要”的想法,而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择业。在体育总局人力中心收集的运动员成功转型就业和创业案例中,不只涉及健身、赛事运营、青少年体育培训等相关领域,还有智能科技、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等“跨界”选项。

  

从被动到主动,观念的改变让一些现役运动员、教练员有了“未雨绸缪”的意识。张凯作为讲师,经常参与给运动队“送课”的工作。“运动员进队之后,不仅要有竞技职业规划,针对未来也要进行综合素质的储备。这几年,国家队和省队主动要求‘送课’的不断增多,有些教练会有意识地引导运动员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

  

近年来,国家给予退役运动员不少政策上的保障,但有些运动员没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定位不清晰,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转型就业。李岩坦言,“退役运动员一定要主动出击,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退役后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当下,要把眼光放长远。”

  

相对于老一代运动员,“90后”“00后”运动员获取信息更为多元,很多人主动参与培训。国际奥委会线上推出的《运动员工具包》,其中包括时间管理技巧、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建立人际网、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等实用知识。这一工具包经体育总局人力中心翻译后,已发到运动员手中。体育总局人力中心今年为各国家队“送课”30多次,由运动队提需求、自由选择课程。

  

就业只是转型的第一步。杨扬认为:“首先要从观念上梳理清楚,让运动员明白退役后再就业并不完全是重新开始,他们自身的拼搏精神、决断力、吃苦精神、奋勇争先的劲头,都可以成为职场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他们欠缺的短板,需要培训和指导,更需要自身不断学习。”

  

外部优化——保障逐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

  

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退役运动员数量约为3000人。2007年后,体育部门对退役运动员主要以货币安置为主,大多数人走向市场自主择业。各个地方的政策虽有不同,但保障体系总体正在逐步完善。

  

从2010年开始,体育总局人力中心对十几个省份进行运动员职业指导工作的扶持,除了职业指导,还有专业心理指导。今年还建立了联络员制度,与各省市区退役运动员安置中心建立日常联系。

  

近些年,体育总局人力中心面向全国进行专项培训,今年有9场培训,最长的一次达42天。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培训运动员5376人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越来越强,不仅包括教练员、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等通用能力培训,还分门别类对户外指导员、健身教练、冰雪从业人员等进行教学。线下培训之外,以“慕课”形式对运动员进行远程培训也在逐步展开。同时,还组建了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职业指导师和管理人员两支队伍,帮助300多人获得了中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140多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据介绍,由体育总局人力中心所开发的“运动员之家”APP,除了为运动员进行职业评估,未来还将上传相关在线课程。

  

社会力量的参与则为运动员退役转型提供了新平台。针对国内青少年体育培训教练的巨大缺口,“冠军基金”自己研发的“儿童运动能力指导师”课程广受欢迎。“这一课程的每一期培训只有30个名额,报名人数都在150人以上,需求量特别大。”“冠军基金”秘书长孙小峰介绍。同时,借助该组织的资源,也为部分运动员对接合适的实习和就业岗位。

  

体育产业的发展、全民健身的火热、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繁荣,对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为运动员退役转型提供了广阔空间。“冰雪行业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一些省区市专业队的冰球和花样滑冰运动员一退役,全国各个冰场、俱乐部都抢着要人,根本不愁找工作,收入也比刚毕业的大学生高。”杨扬希望,更多的运动员在离开竞技赛场后,都能在人生赛场上继续奔跑。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第二次人生”如何开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