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减负,体育却为何还要加码?

事实上,近年来,无论从官方的政策,还是基层的实践来看,此前长期被当成“副科”对待的体育,在学校的地位正悄然变化。

2019-11-12 14: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王浩明、吴书光 0 25507


禹唐体育注:

近日,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浙江、重庆等地出台新一轮政策,采取多种手段为中小学生减负。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科学减负应当“有增有减”,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增加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教育部门千方百计为学生减负,但体育却为何还要加码?体育目前在中小学生中究竟是怎样的地位?它课内外生活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减负”中体育“加码”

  

从严控课堂时长、校内考试次数,到整治校外培训,再到减少家庭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各地出台的减负措施一波接一波,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校内减负,校外加回来”,带火了校外培训,也加重了学生负担和家庭负担。

  

究竟如何合理减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近日表示,科学减负应当有增有减,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增加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在教育部看来,体育非但不是减负的对象,而是“减负”的利器,体育在校园中的分量不仅不能减,还要增加。

  

7日,北京市发布措施,在加强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方面,提出严禁挤占体育课时和大课间,中小学生在校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低于1小时,并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优先安排体育活动。


体育为何要加码?

  

事实上,近年来,无论从官方的政策,还是基层的实践来看,此前长期被当成“副科”对待的体育,在学校的地位正悄然变化。

  

2015年之前,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持续下降,提高青少年体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此后教育部等多部门出台政策,为体育课保驾护航,多地中考重新设立体育科目。

  

而传统观念里体育与学习的对立也正在悄然瓦解,“体育本身就是最基础的教育”“体育好学习也好”越来越深入人心。

  

最明显的是学生家长心态的转变,之前家长担心孩子在校园从事体育活动受伤,导致学校不得不取消一些竞技性较强的体育课运动项目;现在,社会和家长对校园里的“小磕小碰”更加宽容,很多家长开始支持和鼓励学校开展对抗性的体育活动。

  

数据不会骗人,政策的引导、基层的实施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让体育教育的软件和硬件都得到了迅速提升,而连续下降的学生体质也开始触底反弹。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6.6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65.3万人。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率从2015年的68.6%增长到2018年的89.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比率从2015年的72.9%增长到2018年的94.6%。

  

而近日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复核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1%,优良率为30.57%。2016年至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趋势。

 

体育“增量”更需“提质”

  

虽然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指标已经开始向好,但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未来仍然不可松懈,这也是在“减负”背景下,体育继续加码的原因之一。

  

“健康中国”行动将中小学生作为重点人群之一,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守护其身心健康,形成“网格式”防护。而“减轻课业负担”和“增加体育活动”正是守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重要抓手,而在增加体育活动数量,提高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质量更是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业内人士认为,体育竞争性和对抗性等属性不能在校园中被扼杀。如果本该是“野蛮体魄”的体育变成“温柔”的体育,那么其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提高学校体育的质量要通过竞赛活动,学校体育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竞赛活动。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竞赛是少数人的,但竞赛是实现四位一体目标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竞赛活动。”王登峰说。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认为,学校体育应该有作为,应当科学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要双管齐下,杜绝“温柔体育”。

  

王宗平建议,要增加学生体育比赛和体育测试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增加体育中考的分值,达到中考总分的10%,测试难度不得低于国家标准;甚至将体育纳入高考的选考科目,给学生一个选择机会,发挥高考的正向指挥棒作用。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学生减负,体育却为何还要加码?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