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区体育设施(上):办法多 场地就会多

健身场地和设施不足,仍然是当前社区体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公共用地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利用边角地设置健身器材是一种办法。

2019-07-05 14: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陈晨曦、李硕、刘硕阳 0 30686


禹唐体育注:

盛夏的傍晚,暑气未消,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奥林匹克雕塑文化园已经有了不少健身者的身影。大多数健身者居住的小区与文化园只有一街之隔,每天在这里锻炼已经成为习惯。如今,奥林匹克雕塑文化园已经形成了浓厚的体育文化和运动健身氛围,为周边小区数万名居民服务,每天在此健身休闲的居民约6000余人次。目前,青岛市城阳区共有37个类似的健身公园,每个都能辐射多个小区。如何化解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城阳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全国来看,社区运动场地的数量、面积、人均指标等,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减少的特征。城市基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较为缺乏,体育设施中比重较大的仍是大型体育场馆,很难满足群众日常健身需求。

  

场地不足 问题突出

  

您居住的小区有健身设施吗?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给出肯定的回答。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90%以上的社区建有健身设施,但由于在统计时拥有一件器材也算覆盖,社区健身设施的质量和水平难以保证。

  

如今,在公共用地较为紧张的小区里设置简单的健身器械比较常见,却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根据《2015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上海市民对体育设施需求排名前五位的场地类型依次是羽毛球馆、游泳馆、健身房、健身步道、篮球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足球、游泳等公益性场地受客观条件限制,数量仍较少。

  

此外,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然较低。根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6平方米,比2013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增加了0.2平方米。

  

2005年11月起施行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规定,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人均室外用地面积是0.3—0.65平方米,室内是0.1—0.26平方米。指标很清楚,但落实并不到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元欣说:“我们做过调研,在武汉符合这个标准的小区不到10%,全国也差不多是这个情况。现在老百姓健身意识越来越强,所以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见缝插针 地尽其用

  

目前,老旧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难度较大,主要是空间受限,小区里停车都成了困难事,体育休闲设施自然成了稀缺的“奢侈品”。对此,体育部门也在积极寻找应对之策,例如在住宅的架空层和楼顶进行体育设施的多功能利用。

  

北京市体育局就在寸土寸金的金融街街道试点修建了屋顶笼式篮球场,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此外,在体育用地的使用上,也从以往“找地建设”变为现在的“见缝插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陈元欣表示:“目前社区内确实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健身场地的问题,主要就靠社区周边的边角地和闲置土地利用。”

  

青岛市城阳区体育发展中心主任徐立华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城阳区原来是个城乡接合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提前做好(体育用地的)统筹规划,利用一些闲置地块做文章,有的运动公园通过垃圾填埋场清理建成,有的运动长廊通过城市边角地块绿化整治建成,有的体育场地通过河道暗渠整理建成……这些‘废地利用’有效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现实问题。”

  

陈元欣表示:“接下来要考虑如何兼容和扩容体育设施的问题,要把废弃空间转变成运动健身空间,或者把绿地转化为运动场,百姓可能会有意见,这也需要一种理念上的改变。”

  

制定标准 严格把关

  

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完善体育设施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但其中设定的指标一直没有作为强制性规范来实施,这很难彻底改变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

  

2018年年底,国家编制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相继出台,对新建小区具有强制性效力。其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对公共体育设施有强制性条文,要求“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不应低于0.5平方米/人”,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包括“新建各级生活圈居住区应配套规划建设公共绿地,并应集中设置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居住区公园”。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了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生活圈要求,并且有不同的健身设施和活动场所与之配套,居住区公园中要有10%—15%的用地用作体育用途。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共服务处处长赵爱国表示,标准制定后一定要加强审核,严格把关,要发挥体育部门的作用,规划过程中要征求体育部门的意见。

  

陈元欣建议,对于社区健身场地的规划管理,街道社区的协调作用应更加突出,要形成对于公共健身场所使用的社区共识,避免不同社会群体在设施使用方面发生冲突,更高效地发挥空间资源效率。同时,社区要想办法整合手中资源和周边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共建、共享体育场馆,建设社区的全民健身中心。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关注社区体育设施(上):办法多 场地就会多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