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业“大而不强” 健身产业需要模式创新

如何掘金万亿元的健身市场?

2019-06-24 10:00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李国 0 52615


禹唐体育注:

健身产业,作为“消费升级”的代表产物,在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人们开始追求更健康的体魄、更健美的形体,身体活力及优美体态已经成为个人品牌的象征。据统计,2018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41.3%左右,庞大的健身人口为健身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

  

国家《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如何掘金万亿元的健身市场?有专家指出,在互联网环境下,无论将硬件还是软件作为切入点,都有创新的可能性。而开创一套全新的“互联网+运动”的新业务模式,将是关键之道。

  

健身业“大而不强”

  

8个月完成3轮融资,累计金额上亿元,这是“初出茅庐”的健身品牌Shape交出的成绩单。在2018年的健身行业中,能够如此快速地拿到巨额融资的公司,全国鲜见。Shape创始人曾翔认为,健身行业的最大问题不在“需求端”,最大的问题其实在“供给端”。

  

据统计,我国健身俱乐部数量自出现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从2010年3245家增至2018年的5000余家。预计到2019年底将达到6000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健身是一个非刚需、低频、重体验的行业,非常重视细水长流。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渗透健身领域,行业内呈现出了健身俱乐部、私教工作室、互联网智能健身房三者并存的局面。从新三板上市的几家健身公司实际情况来看,门店最多的只有几十家,经营范围也局限于一城一地,而在这一城一地中,同类的竞争对手也有不少。这种情况在整个行业中普遍存在,对于健身企业来说,无论是继续深耕当地市场,还是向外开拓新市场,都意味着规模的扩大和业绩的提升。

  

今年4月,重庆一健身房因经营不善予以转让,导致众多老客户充值健身卡无法使用,出现群体性抗议事件;去年10月,湖南长沙一健身房开业一月因逾期43天未缴纳租金而关停,400余名会员40万元办卡费打水漂;同年12月,上海一连锁健身房关停,物业通告显示,该店因严重拖欠租金、物业管理费及水电费被物业公司解除租赁合同。

  

6月16日,《工人日报》记者在重庆南岸区一小区搜索附近的健身房,地图显示仅方圆1000米就有20多家。在询问了几个常年居住该小区的居民后,记者了解到,就距离小区500米左右的健身房来说,5家健身房三年内就已换两轮牌子。

  

在距离该小区最近的道格韦恩健身会所里,一位健身教练告诉记者:“之前,这个小区里面有家健身房,但是没过多久就开不下去了,然后我们就开了这家会所,是专门选了附近两个小区中间的位置。”

  

记者发现,健身房的总数其实没有多大起伏,只是一直有旧的离开新的到来罢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健身房纷纷关停,但数据却有增无减的怪象了。

  

重庆市体育运动研究所李文建研究员坦言:2018年是中国健身房的变革年,健身房渗透率持续提高、资本持续推动行业发展,但淘汰率也在同步上升,行业洗牌转型提速。经营困难的工作室,预计今年集中进入退出期。但资本助推的连锁俱乐部和小型健身房,将持续推动健身房连锁化。

  

市场问题困扰消费

  

“本来去健身房主要看重的是那里的环境、氛围,还有老师带。结果时间久了就发现,健身器材越来越不干净,角落还有堆积的空饮料瓶,看着就心烦,谁还想去?”家住重庆杨家坪办卡不到半年的杨女士说。她本想借办卡花那么多钱来激励自己坚持锻炼,结果现在更愿意在家里自己练。

  

根据三体云动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健身房生存白皮书》,74.7%的“出事”门店都是由于现金流断裂、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而导致的转让、倒闭,也有部分门店是因为股东合伙人之间的各类纠纷。再加上部分门店管理混乱,加剧了关张节奏。

  

据曾在重庆某大型健身房担任过销售主管的戴女士透露,传统健身房开业之初都会先安排人员大范围密集地派发传单,这种模式的核心即“预售”。没有预售整个店就不可能开,很多健身房都是预售到一半才开始装修和购买器械的。也就是说,资金是否充裕对于一个健身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拉不到足够的会员,资金无法回血,健身房就会关停,而关停直接关系到已经成为该健身房会员的利益。“之前那家健身房倒闭,我办的卡还有一半多没用也没退给我,现在又开一家新的,我考虑了好久才办了张半年卡,主要都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不然谁花那没保障的钱?”家住重庆市南岸区的田女士向记者倾诉。记者发现,像田女士这样的声音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新模式不断涌现

  

苹果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滴滴改变了出行方式、淘宝冲击了零售形态,这些品牌都是新时代各自领域突出的代表性品牌。健身行业在国内发展了20余年,此时正需要闯入者,用全新的健身模式为行业输入血液。

  

2018年,闯入者变得越来越多:电脉冲健身开始崭露头角、虚拟教练让行业为之一振、团操课品牌继续风生水起、威尔仕被国外基金公司收购……行业正在“陈新代谢”。

  

目前看来,每种模式都各有优势,能够笼络相应的会员享受健身的乐趣,毕竟中国市场很大,健身人口的需求也参差不齐。但是,之后到底哪种模式能够吸引需求端参与,颠覆行业,这还有待时间考验。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健身产业也日渐走入了智能健身房时代。近两年,健身行业开始出现一批“小而美”的新型零售化健身品牌。众多运动健身APP和硬件设备品牌也纷纷涌现,其中就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Keep、悦动圈、咕咚等产品。

  

它们通过便捷化、功能化、分众化的特点,吸引着新一代年轻消费者,让健身变得更大众化。据统计,2018年健身领域融资事件共26起,涉及融资金融14亿元,其中与智能健身房有关的融资数量有13起,占比达50%。

  

虽然更受资本青睐,但从门店数量来看,现阶段传统健身俱乐部和工作室依然占据更多的市场资源且稳定增长,互联网智能健身房大多在一线城市布局,数量相对较少,尚未形成规模化盈利模式。以上海和北京为例,健身俱乐部数量约2800家,私教工作室约6700家,互联网智能健身房总数不足400家。

  

从区域来看,健身中心在北上广深的市场增速已经开始放缓,非一线城市成长加快,市场正在下沉,年中威尔仕在重庆的大量拓店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威尔仕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文伟表示,他们还将联合健身商家打造线上线下品牌活动,帮助商家更好建立品牌影响力。在内容上,将在“找店”的基础上,新增“以课程找店”“以教练找店”功能。进入线上门店后,在相册、视频、教练、点评的基础上,还新增店内环境、训练效果、店内课程的数字化展示。

  

“每天一些零散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做一些简易的运动,足不出户就能健身,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保住了兜里的钱。”重庆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杨同学每天都跟着Keep APP上面的运动课程做练习,她表示自己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也省下了一大笔钱做生活费。

  

然而,“小而美”的模式也并未在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试卷上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仍有部分网友在网上吐槽:“这种健身房空间特别小,运动完了,只得回家洗澡,怪难受的。”

  

在李文建研究员看来,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健身产业只有具备更丰富的产品、更个性化的服务、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满意的体验。


本文转载自工人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健身产业需要模式创新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