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认定标准 已到了非解决不可之时——专访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淑红

想在体育产业中活得好,靠的是脑力劳动,并非体力劳动。

2019-04-16 10:55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文/梁 璇 0 99963

对当前体育产业中的创新创业者而言,一般无形资产的评估标准和准则同样可依,但不同的领域,从名词到内容、评估对象、评估范围、评估目的、价值类型都不相同,加之体育产业的特殊性,一般无形资产的评估标准实际上依然很难仰仗,如果有专门针对体育产业的标准建立,不仅能保护多方利益,也可以让市场环境更良性地发展


体育赛事版权等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特殊性缺乏深度认识,导致资本进入时,即使做风险管理也没有针对性


中国体育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认定标准和准则的建立,除了专家团队,还需要各个行业的政府决策部门共同参与,希望更多人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因一笔约50亿元跨境投资面临‘打水漂’的风险,主导该收购的光大证券全资子公司光大资本和暴风集团正陷入一场如何善后的风波之中。”一个月前见诸报端的“悲剧”与欧洲一家坐拥世界杯、英超、意甲、法甲等10多项世界顶级赛事版权的公司MPS(MP&SilvaHoldingS.A.)有关,自2016年对其完成部分股权收购至今,不到3年,参与此宗交易的中资方面的巨额投资几乎血本无归。


在朋友圈转发这条新闻时,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淑红附上评论:“体育赛事版权等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特殊性缺乏深度认识,导致即使做风险管理也没有针对性。这些年有些评估及排名的随意性也混乱了投资人以及相关公司的视听,惨痛局面再次发生。”


研究体育产业三十余年,肖淑红认为,体育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认定标准的缺失“现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以往缺乏大宗生意的所谓“体育产业”,像一壶放在灶上却没开火的水,直到2014年国务院“46号文”的政策出台,火势被拧到最大,瞬间沸腾的正是开始大举出海进军体育市场的中国资本,而版权就是沸点。


2015年,为了体育版权,腾讯花费5亿美元,体奥动力斥资80亿元,PPTV也投入2.5亿欧元。而据媒体报道,迅速扩张版权地图的乐视体育则在短期内拥有了超过310项的赛事版权,每年的赛事多达1.6万场,其中72%是独家版权。可热闹没多久,乐视就成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现实投射,更遗憾的是,从MPS引发的风波可见,这样血淋淋的事实依然未完待续。


比“盈利模式”更该发问的问题


“46号文”发布时,肖淑红正在德国,朋友圈里“敲锣打鼓太热闹”,让很多海外求学的学生按耐不住想回国发展。年轻的个体尚且如此,手握资本的企业同样看中政策红利加紧布局,在境外上演了引发社会关注的“抢IP大战”。


“那样疯狂的局面不会再出现。”肖淑红认为,当时很多企业在抢滩时盲目入局,缺乏理性,“投身IP大战时,对体育产业IP的认识还不深”成为暗礁,让不少企业折戟。一方面带来了来自国家层面的约束,另一方面也令实业界不再盲动,“作为市场主体,大家也在思考,如何将大手笔购入的版权转化成价值。”


在肖淑红看来,想在体育产业中活得好,靠的是脑力劳动,并非体力劳动,“体育产业绝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是知识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可当前国内体育产业呈现出恰恰相反的“粗放”状态,“明显能产生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在那儿摆着,该加工都不会加工。”肖淑红表示,无论版权或俱乐部,在某种意义上都属于原材料,并非买到手后可以直接变现,需要经过加工才能输出,“如何加工”就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奥运会的价值也几乎体现在无形资产价值。在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实物产品与服务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为三七开,我们正好相反。”国内企业的困境引发肖淑红思考,“为什么中国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价值总是开发不出来呢?”


两个现实问题横亘于此。如果把国内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当作一份上好食材,一方面缺乏懂得放大食材优点的厨师,另一方面缺乏给佳肴定价的专业标准。“市场能否认定其价值?”肖淑红表示,目前中国体育无形资产的价值认定标准尚不存在,即便企业有开发能力加工出服务产品,市场交易也很难完成。


为有能力开发无形资产的企业“呼唤”制度标准,肖淑红认为刻不容缓,“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的正常交易。”而当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仍在初期阶段,“大厨们”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较为薄弱。肖淑红以马拉松为例表示,“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数量、规模都挺大了,但为什么不赚钱?很多都靠地方政府投资,一旦地方政府没有注资了,赛事运营都成难题。无形资产价值开发不足就是重要原因。”


如同资本抢滩海外版权市场时的热血大于理性,不少扎进体育产业的投资者、创业者经历了同样的心路历程,匆忙进入细分市场后,大家纷纷提问“到底怎么赚钱?盈利模式是什么?”肖淑红发现,几乎没有人提到“无形资产怎么交易?”,“很多人盲目到都不知道什么东西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能够产生价值就进入市场了,这是普遍状态。”


当投入巨大资本和人力仍找不到发展方向,摸不清价值在哪儿生产后,“资本进入寒冬”的说法便有了现实的参照。


被人忽视的瓶颈


如果没有被共同认定的评估标准,一碗由鲍参翅肚熬煮12个小时作汤底的捞面,售卖的结果很可能只是一碗普通素面的价格,心血被严重低估,烹饪者的动力也将受到重挫。


“没有评估标准时,价值的评判非常主观,缺乏计价标准意味着很多东西都是白做。”肖淑红表示,缺乏制度保证的交易,“不是你损失就是对方损失,彼此没有可依的共同准则,甚至谁吃亏、谁占便宜都说不清。”最关键是,没有标准的交易,很可能让利益主体在寻求法律保护时都很吃力,“无形资产价值认定标准的匮缺,已经成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想做竞赛市场,需要创意,结合大众需求,创造有自主品牌的新赛事,新玩法才能有前景。”体育产业从业者高松婴曾向记者谈及“防止赛事创意被抄袭”的经历,作为多项知名赛事创意人,高松婴并未被赛事参与者所熟知,他曾经寻求过知识产权保护,但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体育赛事创意的规定,所以,高松婴只能学会适应,“我把体育赛事创意被迫形成文字,以文学作品申请保护,相当于为体育赛事做了一个剧本,这种只能从文字作品上保护的方式,实际上保护不明晰,但至少在别人‘借鉴’的行为方式之前。”


如果有体育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认定标准,“保护”的关口也许可以前移。“开发无形资产的人,每次做出来的东西都不敢公诸于众,一旦公开就容易被人拷贝,拷贝了以后还没有法律保护,会挫伤创新的积极性。”肖淑红表示,如果有相应的认定标准,就可以以无形资产进行保护和认定,计入账面价值,“别人要使用,就可以走正常的市场交易。”


但没有认定标准的当下,体育产业从业者只能在灰色地带像高松婴一样,自己寻求薄如蝉翼的保护。


此外,一旦进入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标准的缺失也给“误导信息”让出生存空间。肖淑红注意到榜单丛生的现象,“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榜单质量也参差不齐。”她表示,在官方没有体育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认定标准的情况下,有的机构的确试图在用一些指标和评估模型探索标准;但有些机构的结果“完全就是拍脑袋拍出来的,甚至意识不到这是一个专业问题”,随意性太强;最让人担忧的是,有从业者浑水摸鱼,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利益至上,排名不仅不够客观,有可能完全离谱,“你能保证所有看到和使用排行榜的人都有这种鉴别能力吗?”毋庸置疑的否定答案,确定了扰乱视听的现实。


确定“标准”任重道远


“考场纪律不严,抄同学的卷子也能得高分,结果就是一帮学生主动不学。”肖淑红把市场比作考场,“如果想让他学,首先得严格起来,其次还得告诉他学什么,怎么学。”


监管与指导,一个都不能少,而体育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认定标准的确立,解决的正是这两个问题。


对当前体育产业中的创新创业者而言,一般无形资产的评估标准和准则同样可依,但不同的领域,从名词到内容、评估对象、评估范围、评估目的、价值类型都不相同,加之体育产业的特殊性,一般无形资产的评估标准实际上依然很难仰仗,“如果有专门针对体育产业的标准建立,不仅能保护多方利益,也可以让市场环境更良性地发展。”


在肖淑红的实际工作中,当企业意识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后,往往咨询她最多的是“如何开发”的问题,“这对他们更急迫一些,但怎么认定其价值,他们还没考虑到,我们提出来建立认定标准的重要性,是因为我们走在前面,已经看到这里有坑。”此外,一旦有了标准,于从业者而言就像有了一张明细品类的指南,“不用再问无形资产是什么,反而知道可以从哪儿下手了。”


“近两年,我们专家团队一直在倡议建立相关制度、出台相应指导意见,希望能够为辅助体育市场主体的价值最大化,提升竞争力作点贡献。”作为中国体育产业价值创新联盟发起人,以及首届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体育经济与价值管理分会理事长,肖淑红透露,专家团队已经在积极探索相关标准的基础理论,“但中国体育产业无形资产价值认定标准和准则的建立,除了专家团队,还需要各个行业的政府决策部门共同参与,希望更多人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在肖淑红看来,中国体育产业正处在变革时期,放眼全球可知,引起变革的最主要因素正是技术变化,“体育产业又是具有鲜明媒体特征的产业,影响就更加明显,灰色地带很多,大家踩进去也不知道哪步是对的。”当产品输出不能停留在传统加工方式上,新媒体结合到体育产业时,又将出现更多无形资产的内容和形式,“在这种背景下,无形资产价值认定标准和准则的建立,就成为体育产业发展制度层面的一道必解题。”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