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不动”的中超何去何从?

“烧钱”模式进入“死胡同”,中超也相应走入了“十字路口”。

2018-11-19 10:00 来源:体坛周报 0 196086


禹唐体育注:

2018赛季中超大幕已经落下,上海上港队成功挑落“七冠王”广州恒大当然是这个赛季最大的热点。然而,当我们回首整个赛季时,对整个中超联赛影响最大的未必是“U23新政”以及赛季中期的诸多政策,而是“金钱战”颓势尽显。“烧钱”模式进入“死胡同”,中超也相应走入了“十字路口”。


曾经,有人将当初中国足协出台的“转会调节费”政策称为“行政干预”,并认定是“阻碍中超联赛的健康发展”。但如今回过头来看,恐怕相关的俱乐部老板们还是应该感谢这样的规定,为中超去“虚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年来,中超呈现出一片红火景象,但谁都清楚:中超联赛所谓的“亚洲第一联赛”、“比肩英超西甲”等名分,完全就是靠烧钱得来的虚名,并非竞技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与提升。来到中超的那些世界级外援也越来越多地承认:之所以来到中超是因为“优厚的条件实在难以拒绝”、“承诺的薪水让我晚上睡不着觉”。


但是,从球员自身的竞技发展角度考虑,这些大牌外援还是希望能够重返欧洲。像权健队的比利时国脚维特赛尔选择德甲多特蒙德,虽有“背信弃义”之嫌,但本赛季的表现已经证明,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这个选择无可厚非。


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中超这些年来之所以红火,根本原因就是广州恒大的带动。他们在短时间内网罗国内最优秀的球员、引进高水平外援快速见效,也让其他俱乐部似乎看到迅速崛起的希望。也就是说,“恒大模式”这些年是引领着中超的发展的。许多新介入足球的企业,几乎都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2018赛季最典型的就是北京国安,其引进的巴布坎、比埃拉等新外援,再加上原有的奥古斯托等,堪称本赛季中超“顶配”,最终联赛中锁定第四也是2015年以来最好的名次,而且还有希望冲击足协杯赛冠军。


但是,从2016年开始,恒大就开始全面收缩战线了。至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如果不是因为恒大队在亚冠以及足协杯两条战线上崩溃、在中超联赛中已失去统治力,俱乐部也不会重新引进保利尼奥以及新援塔利斯卡。


今年以来,退出“星球大战”的已经不是一两家俱乐部了。譬如上海上港在2017年初引进了“标王”奥斯卡后,就基本没有再引援,今年相比上赛季几乎人员没有变化。天津权健今年历史性地取得了亚冠联赛参赛资格后,人员方面也没有什么变化,即便是闯入亚冠八强之后,在引援方面也是没有什么动作。江苏苏宁也曾是“烧钱”大户,但在今年不仅没有引进大牌外援,甚至直接是三外援征战,成为整个中超联赛中仅有的一家只用三外援打满整个赛季的队伍。


类似的情况,表面上是“转会调节费”的作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表面红火的中超已经成为了一个无底的烧钱“黑洞”。根据中国足协财务咨询合作商普华永道在2017年底公布的2016赛季中超中甲俱乐部财务数据,中超俱乐部在2016年的总收入70.82亿元,平均收入4.43亿元,收入最多的俱乐部是收入最少俱乐部的50倍;2016年的总成本为110.14亿元,平均成本6.88亿元,成本最多俱乐部是最少的38倍。


数据清楚地表明:2016赛季中超各个俱乐部总体亏损约40亿元人民币,中甲各俱乐部大约亏损8亿多人民币。在创收能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此“烧钱”让俱乐部背后的企业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在2017年降级的延边队、辽宁队以及2018年降级的长春亚泰与贵州恒丰,跌入深渊的根本原因不得不说与此有很大关系。


当然,2018赛季,中超联赛的亏损数字相比2017年及2016年整体下降不少,这主要是因为引援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而且天价球星几乎没有。这恐怕还是应该感谢“转会调节费”与外援人数减少,帮助俱乐部节约了成本。


近两三个赛季,恒大不愿意再烧钱,是因为自从2010年介入足球后,足球给恒大所带来的效益已碰到“天花板”,继续增加投入也无法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俱乐部老板自然首先想到维系。某种程度上,足球之于恒大就是一个“工具”,并非出自于喜爱。


很多人在谈论中超联赛时,总喜欢与近邻韩日及欧美职业俱乐部相比。众所周知,职业足球、职业联赛的发展基于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一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是有一定的足球人口。当前,中国的足球人口偏少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基础方面,中超也是相当薄弱的。更为重要的是,中超、中甲、甚至中乙的俱乐部完全不像欧美或韩日那样、建立在社区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企业基础上。


中国足球自1994年走上职业化道路至今,大大小小消失或变更了的俱乐部超过200家,几乎都是因为俱乐部背后的母公司没钱了或支撑不动了。所以,俱乐部前天还在西安,昨天就可以搬到贵州,今天便又搬到北京,根本没有“归属感”,给外界造成了“有奶便是娘”的印象。所以,所谓的“职业俱乐部”,也仅是企业或公司下属的一个部门而已,今天担任俱乐部的领导,明天就可以去其他部门任职。在这方面,其实广州恒大就是一个典型。


恰恰因为如此,职业俱乐部在国内的不少公司或企业看来,也就是一个工具。表面上,俱乐部花钱不少,但站在公司或老板的角度,那就是一个宣传与广告的载体、平台,公司或企业并没有指望着足球俱乐部本身来盈利,盈利点在于足球俱乐部为公司所带来的广告效应、宣传效应,或者是通过向当地政府部门索要其他领域内的诸多优惠政策。中国职业联赛起步至今,整个发展轨迹就几乎一直在延续这样一个模式。当当地政府部门不再给予各种优惠时,企业也就没有了热情。


而且,也正因为是公司或企业下属的一个部门,所以像近邻日本那样的俱乐部股东“多元化”难以在国内有效实施,因为许多中国的企业老板需要那种“大权独揽”的感觉。这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致,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所以,更多的时候恐怕就不能简单地以欧美职业足球、甚至是近邻韩日职业足球的发展情况来简单地进行对比,而中超这些年来“烧钱”堆积起来的红火场面,一旦断钱也将很快出现崩溃的情况,这在中国职业联赛短短的25年时间里并非没有经历过,“假赌黑”现象给中国足球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恐怕至今令人难以忘却。


面对当前的中超发展现状,应该说相关的管理部门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准备实行“财政公平”政策、设置“工资帽”,其目的是限制短视高风险的投机行为,引导俱乐部逐步实现合理的投资结构,维持行业投资的热度,预防市场泡沫。出发点和动机都是不错的,但真正实施之后的执行过程、效果如何?短时间内都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更何况一旦监督不到位,这些政策就是形同虚设。在中国职业联赛进程中,像“限薪令”不是没有执行过,可效果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终不了了之。


从根本上来说,中超联赛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还是因为缺少真正的足球文化。这种“足球文化”并不是像今年以来有关方面所做的“俱乐部足球文化宣讲团”那样去宣讲几次就可以形成文化的。足球文化首先是一种“传承”,但如今的中国足球就只论“钱”、只认“钱”,这才是导致中超联赛发展畸形的原因。


职业联赛的本质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竞争,职业俱乐部所显现是所在地域的文化,与地域文化保持着一致性,俱乐部与球迷之间关系的纽带就是同处一个地域,或者说是因为文化同源。尽管随着职业联赛的发展,本地人的数量会减少,但纵观世界足坛,绝大多数球队都会保留一定数量的本地人或是本地俱乐部培养的主力,以此来传承俱乐部球队的精神、延续球队的历史、体现该地域的人文价值。这种精神、历史和价值所构成的文化,才是职业足球中的核心竞争力,是维系球队与球迷之间关系的核心。而中超联赛发展过程中,恰恰就是用金钱来取代这种以地域人文、人伦为核心的传承价值,导致中超联赛只讲钱、而没有“灵魂”。


现在的中国足坛,没有“归属感”可言。广州恒大除了俱乐部的地点设在广州之外,俱乐部主力中没有一名广州球员、甚至连一名广东球员都不存在,何以能够代表广州?而中国的青少年球员从小就背井离乡,被“金钱”绑架,俱乐部有钱就可以买,家长见了钱就可以卖,没有恩情、没有人文、更没有荣誉感使命感。所以,“国家荣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只能沦为一句空话。


所以,某种程度上,没有文化、没有灵魂的中超联赛一旦没有了狂热的资本,前景令人担忧。经历了25年风雨的中国职业联赛,下一步究竟走向何方?这远比出台几个规定、几个政策更值得深思。


本文转载自体坛周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烧不动”的中超何去何从?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