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混杂的智能可穿戴市场,谁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如今的智能穿戴设备还处在快速奔跑的赛道上,整个产业的产品功能还都不够完善,不过,这也为众多玩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在经历了多轮的洗牌之后,行业的硬伤必将得到改善,进而带动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

2018-10-30 12:00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文/翟菜花 0 23455


禹唐体育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涌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此其中,各个不同垂直领域的穿戴设备可谓是层出不穷,除了我们较为熟知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之外,还有智能眼镜、智能耳机等硬件设备,甚至还有智能鞋,智能T恤等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穿戴设备,并且品类还在不断的进行扩展。


就布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企业而言,便能够见到各大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传统硬件企业、体育运动品牌等各路巨头的身影在其中,尤其是手机厂商,竞争更是正值火热。近期除了小米手环3的发布引起一阵小的浪潮以外;苹果推出新一代Apple Watch Series 4也是吸粉不少;包括前几日华为在伦敦的新品发布会上,也推出了全新的HUAWEI WATCH GT 智能手表以及华为手环3 Pro 智能手环;此外,还有联想、三星、索尼等科技巨头,也都在不断更新自己的智能手表和手环。


可见,各个领域巨头的加持已是将整个穿戴设备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过,在资本火热的追捧的背后,智能穿戴设备似乎也正在面临“中年危机”的困境,现逐渐浮现出了诸多的缺陷和痛点,当下,市场行情趋缓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如何度过这艰难的瓶颈期,成为了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智能穿戴市场高潮迭起,存量竞争时期如何挖掘用户价值?


说起智能穿戴设备的兴起,还要追溯到2012年,谷歌推出的第一款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由此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到了2014年,便出现了大量适用于普通消费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到了2016年,算是达到了一个巨大的爆发点,据知名数据咨询公司IDC统计,2016年全年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全球出货量达到了1.024亿部,高出了2015年的出货量几乎3000万部,且这一增长的势头仍在继续。


而作为智能穿戴领域的主力军,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大部分市场份都已被手机厂商收入囊中,至于原因其实也并不难寻,一是在于当下的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逐渐陷入了白热化,各种被大肆宣扬的创新技术显得有些华而不实,同质化的问题也愈发严重,寻求新的突破口显然已迫在眉睫,在这一层面,智能穿戴设备无疑是手机厂商竞争的一片新蓝海市场,


手机厂商迅速崛起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在于自身特有的科技和技术基因,显然,在智能硬件领域,华为、小米、苹果等手机厂商都有着十分深厚的基础,拥有更高的起点,硬件设施也更加完善,再加上手机厂商有着不可小觑的用户基数,所聚齐起的粉丝效应,也给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强大的支持,让其迅速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而在智能可穿戴市场中,从儿童到老人,从少年到大叔,智能手环和手表的身影几乎是覆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群。拿儿童和老人市场来说,其智能手表所配备的GPS定位、通话、心率监测等功能确实能够带来诸多便利,减少许多安全隐患,有的则在增加了血压、血脂监测等功能,深受老年市场喜爱。


至于主打成年人市场的智能手环和手表,则是以运动和健康为核心,久坐提醒、运动计步、睡眠监测基本都是标配功能,许多设备的运动轨迹追踪、卡路里消耗、语音提醒等功能也为用户带来了愉快的运动感受,在这个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自然也会衍生出一片不小的市场。


而智能穿戴设备通常在手机上都会有相应的运动软件配合,通过硬件和软件互通的“生态链接”式的结合,将使用设备的用户人群引入到手机APP中,可见占领了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就等同于占领了一个流量的入口,在这个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时代,流量的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而且相对来说,这部分用户群体更加具有精准性,对于投放一些保健类、减肥类、运动类等广告产品的转化率也会更高。


整体看来,智能穿戴设备的确有其存在的价值,也确实满足了市场上的部分需求。在巨大的风口之下,行业的入局者暴增,许多缺陷和不足开始逐渐暴露出来,消费者和投资者质疑声也伴随而来,整个智能穿戴市场似乎已显现出了一股颓废之势。


从先天之疾到后天之病,智能穿戴市场“秋意”渐起


在互联网和科技的圈子里,有新奇事物出现时必然会引起一阵追捧之势,将其快速的推至风口浪尖,不过,当大众的尝鲜期逐渐消失,更新迭代的速度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时,便会果断被消费者和投资人所抛弃。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就正处在这样的尴尬处境,整个行业也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诸多顽疾。


以智能手环和手表为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产品了,其炒作红利期也已退潮。2017年7月,曾经估值30亿美元的智能手环巨头Jawbone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将向医疗设备转型;智能手表鼻祖Pebble在去年底则是以2300万美元的价格卖身Fitbit;而智能手环的龙头企业Fitbit也在面临销量不振和业绩亏损的问题,2018年一季度财报显示,Fitbit卖出的设备同比去年减少了17%,利润方面为亏损4550万美元。包括耐克、阿迪达斯、安德玛、微软以及英特尔等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也开始对其智能手环和手表业务进行相应缩减,甚至悄悄退出了市场。


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曾经红极一时的智能手环已是“秋意”渐起,开始逐渐从风口中走向平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于与国内的智能手环厂家的低价竞争手段,比如颠覆了智能手机价格的小米,就同样以高性价比的销售策略颠覆了智能手环的市场,也正是凭借于此,在2017年第一季度,小米手环销量超越Fitbit,成为了全球第一可穿戴设备厂商。


至于小米的低价策略,也并没有什么独特的秘方,无非是通过不断压低毛利率来扩大销量,这一点从小米最新的财务报表中能够看出,销量数据虽可观,但利润却非常低,而这种趋势不论是对智能手环的硬件发展或者是智能手环厂商的成长都会造成不小的冲击。


由此看来,智能手环的技术以及品类的发展尚且存在着不足之处,其硬件、软件等功能尚不具备颠覆性和扩展性,况且,当前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大多十分依赖智能手机,而智能手环和手表大多数的功能基本都能够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来实现,无法让用户对其产生依赖性,也因此导致设备在使用中显得不够便捷和多余。


另一方面则是在于产品的功能无法达到用户的心理阈值。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环和手表虽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功能大多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据业内人士透露,智能手环的核心只是一个传感器,原理都是通过手环底部的传感器监测,再用算法计算出心率、睡眠等数据,所以即使的是巨头厂商,也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防水、高续航等看似“突破性”的创新。


除此之外,技术壁垒门槛的低下也会吸引许多劣质厂商来浑水摸鱼,如此一来产品的质量便得不到保证,数据监测不准确、智能手环不智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导致用户对智能手环的信任感大大降低。


而真正制作精良、功能繁多的智能手环和手表,通常也是价格不菲,像苹果最新发布的智能手表Apple Watch Series 4,价格就在3199—6699元之间不等,让许多消费者都对此望而却步。即便不考虑价格的因素,智能手表的续航能力欠佳也深受用户诟病,虽说有许多智能手环和手表的品牌打出续航15天、30天的口号,但几乎要做到把所有主流的功能关闭,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而如果将智能手表的多数功能打开,事实上也只能使用3天左右,甚至很多智能手表的续航只能坚持一天,要知道,在这个懒人社会,需要频繁充电的智能手表,即使外形设计和内部功能再诱人,也必然会失去用户的青睐。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非也,智能穿戴仍有破局之道


虽说当下中国的智能穿戴环境十分苛刻,发展也有些止步不前,因为实用性太差等因素,消费者对其了解和购买的欲望也正在逐渐消减,许多厂商破局无门,纷纷退出市场,但其实,智能穿戴设备未来的基调仍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高度,在笔者看来,智能穿戴式设备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的智能化延伸,让智能设备更加智能、更有价值,而不是停留在测量、定位等功能上。


就智能手环和手表本身的属性而言,朝着医用大数据的方向发展不失为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人体的健康变化是个缓慢波动的数据,数据的监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智能手环如果能够将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大幅提升,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对其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或许能够监测出许多慢性病、隐疾等等,做到当下许多医疗设备所不能及的诊断。


再加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都市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健康需求愈发强烈,且不谈论其商用价值,就社会价值而言,能够及时预防和诊治,关键时刻还能救命,就值得厂商们去追求。届时,智能手环将成为一个更加独立的智能化时尚科技医疗硬件单品,也将延展出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提供在医疗场景的服务功能以外,智能手环也不能仅仅拘泥于屏幕尺寸和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而是要从本质上脱离手机独立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用户的生活,改变用户习惯,要知道,智能手表要颠覆的不是手表,而是智能手机。


而其中的独立,也并非是简单的插入SIM实现独立通话,而是真正让用户感受到与智能手机的体验没有差别,甚至更加便捷,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在如今智能手机市场疯狂追求屏占比的时代,智能手表的屏幕尺寸的确很难吸引人们的目光,不过,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放在语音社交上,这就好比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文字输入和观看体验方面肯定不如PC端,但在图片、音频的生产上,智能手机则有着巨大的便利优势。同理,但在语音音频领域,智能穿戴设备完全有可能通过差异化的使用场景来尝试撼动智能手机的地位,毕竟在移动化出行场景中,抬手腕语音交互的便利性与场景契合度是智能手机也不能及的。


总的来说,如今的智能穿戴设备还处在快速奔跑的赛道上,整个产业的产品功能还都不够完善,不过,这也为众多玩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在经历了多轮的洗牌之后,行业的硬伤必将得到改善,进而带动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


本文转载自品途商业评论,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鱼龙混杂的智能可穿戴市场,谁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