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从“苦差事”到嘉年华

马拉松运动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全面展现城市建设成果,也映照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老百姓在体育世界里从“看客”到“践行者”的转变。

2018-10-25 1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梁璇 0 47089


禹唐体育注:

1978年大年初三,跑步爱好者郭光辉第一次站在从天安门广场起跑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起点,这项群众赛事吸引了1000多名由工厂和学校推选的代表参加,秋衣、裤衩、棉帽、手套还有网球鞋是他记忆中参赛者的装备。尽管这项比赛历史上最长距离仅为25公里,但当时也“鲜有以个人身份参赛的情况”。


40年后,同样从天安门广场起跑的北京马拉松,要穿越42.195公里的北京街道抵达奥运地标“鸟巢”。报名人数突破11万,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选手走上赛道。创新低的中签率让跑友调侃:“摇号难,北马和京牌有一拼了。”

  

因与城市的基础建设、交通、旅游、住宿、赛道景观、运动设施等方面有密切关系,马拉松运动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全面展现城市建设成果,也映照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老百姓在体育世界里从“看客”到“践行者”的转变。

  

马拉松的春天

  

1978年4月2日,“亚洲长跑王子”张国伟从大理白族自治州体校进入云南省田径队,他是我国首个在亚洲获得男子万米和5000米冠军的运动员。

  

1982年,张国伟赴新德里参加亚运会。那个年代,只有最好的运动员才有机会出国参赛。张国伟不负众望,夺得1金1银。

  

这届亚运会,中国夺得61枚金牌,首度超越雄霸亚运会多年的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并且从此成为亚洲体育第一强国;两年后,中国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令举国上下欣喜若狂;直到2008年,中国力压美国登上奥运金牌榜榜首后,全国上下关于金牌的执念似乎瞬间得到疏解,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的人们开始关注自身与体育的关系。

  

2011年,体育赛事推广人运艳桥通过参赛报名的变化观察到跑步市场“有动静”,“从没人报名到几天就满额了”。他放弃国企“铁饭碗”,从山东坐火车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跑步的人让他看到希望,“2008年在这儿还能肆意奔跑,现在根本没法儿全速跑,哪儿都是跑步的人”。那时的季节正如他想推广的路跑赛事一样,“正是春天”。

  

“早期参与路跑的更多是有闲不一定有钱的人。”2010年开始接触马拉松赛事的胡颖记得,当时参赛最积极的多是老年人组成的长跑协会,而现在成为核心跑者的“三高”人群,那时刚开始尝试10公里或半程马拉松,“到了2013年,包括企业高管及外籍跑者在内的这一群体逐渐成熟,从而影响、带动了一批人加入路跑”。

  

“三高人群”在《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为“高学历、高职位、高资产”,这是“跑步坚持3个月以上、频率每周两次及以上、过去年内完成过全程马拉松及以上项目”的核心跑者呈现出的特征。

  

这一年,响应体育改革的中国田协宣布全面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手续,简化准入程序。赛事数量进入“井喷”阶段。《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各类规模马拉松赛事场次达到1102场,而2011年注册仅为22场,7年间赛事总量翻了50倍。2017年参赛规模达498万人次,比2016年的280万增长了77.9%。

  

为“科学”“健康”而奔跑

  

上世纪80年代,张国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打破5000米和万米全国纪录。如今,看台下的招待所已变成运动商店、餐厅或酒吧,外圈已铺上塑胶跑道,聚集了不少跑步爱好者和时尚的年轻人。当年零星散着几个小卖部的一片低矮平房,如今成为潮流地标三里屯,处在最显著位置的商店里,人们挑选着运动装备。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也出现过一次跑步潮,随后两三年,就出现了一次大的科技创新潮。”国内知名企业家毛大庆热衷马拉松,他把这种“巧合”视为社会思想变迁的结果,“随着社会开始去物质化,重视精神,尊崇内心的人越来越多,跑步潮与创业潮有相互刺激的作用”。

  

挑战自我、装备、社交……马拉松成为时尚运动不乏原因。但人们未意识到,他们跟风加入的是一项极限运动。

  

成立长跑俱乐部、普及跑步知识,长跑名将孙英杰认为,在跑步人群扩大的同时,追求个人最好成绩、炫耀装备、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也逐渐增多,“马拉松要培养的是人们追求健康、战胜自我的价值观,如果欲望太强就容易跑偏”。

  

像一组高速转动的齿轮,马拉松赛事在不适应节奏的磨合期,被卷进“尿红墙”“严重雾霾”“跑者猝死”等标签漫天的困局中,但其在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及城市品牌打造的成效,强推着政策护航、企业创新、跑者自律,使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的“科学”“健康”属性逐渐清晰。

  

张国伟表示,“科学”的变化早已在专业队显现,“耐力项目特殊照顾,一个月发两公斤白糖”。40年前,糖水相当于现在的运动饮料;曾因携带不便,他跑35公里都不能补水,但现在补水的时机、水量都有科学指导。

  

“科学”也惠及大众。经过专业仪器测试,“心肺耐力良好,心电图运动平板实验阴性”的结果,让跑者刘晓安心准备高强度长跑训练,“夏训目标是全马进4(小时),以现在的水平4小时10分钟全程完赛,还需要每公里至少提高15秒左右。强度较大,我需要一个系统、科学的训练计划,更需要一系列科学的身体测试去支撑计划”。

  

2017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运动处方门诊对外开放,就诊的多是目的明确的马拉松爱好者。“三四十岁的较多,来进行赛前风险评估和运动能力测试。”门诊医生梁辰表示,近年,我国马拉松运动快速发展,理性跑者逐渐增多,对体育与医学结合成果的推广、科学运动的普及起到了引领作用。

  

专业选手和大众跑者的梦想接力棒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张国伟跟腱受伤,4年经历3次手术后他转为教练,“已经在带第4批运动员”。张国伟的数十名弟子中有13人拿过全国冠军。“几乎所有从事长跑尤其马拉松项目的运动员,都是来自高寒贫困山区的孩子。”他透露,作为耐力项目强省,云南队大多数队员来自深度贫困大县会泽县,“农村孩子能吃苦,想靠体育改变命运。但现在村里找工作的渠道多了,愿意来训练的小孩也少了”。

  

张国伟注意到,马拉松项目,竞技体育人才的“冷”与大众路跑市场的“热”对比日益鲜明,且正在动摇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间的资源壁垒。

  

2017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运会马拉松赛,从云南禄劝县海拔2300米大山中走出来的董国建夺得男子金牌。而另一块男子金牌的获得者正是运艳桥,那个从山东坐火车到北京寻找“马拉松春天”的大众跑者,利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下班和周末的时间,拿到全运会58年历史上第一枚群众金牌。

  

天津全运会,首次将全国最高水平运动会的竞赛平台向大众开放,马拉松率先举行,4096名“群众组”的业余跑者踩进历史的扉页。

  

比运艳桥更幸运的是,北大女生刘庆红不仅参加了专业赛事,还得到了国家队的专业训练指导。

  

2017年中国田径协会宣布,为打通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间的通道,将推出指向东京奥运会的大众跑者“我要跑奥运”活动,伦敦世锦赛就是首站。2016年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刘庆红凭借在上海国际马拉松跑出的2小时43分的成绩达标,得以代表中国队参加伦敦世锦赛女子马拉松,最终,她把中国大众选手在世锦赛代表国家出战的数据定格在2小时52分21秒。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老百姓从看客变为践行者 马拉松:从“苦差事”到嘉年华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