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体育产业如何“乘风起舞”?

深挖体育服务业潜力将是这座城市的机会。

2018-09-21 12:00 来源:新华网 记者/邵以南 0 99549


禹唐体育注:

“培育产业生态,应着重落实在消费方式和内容上,毕竟市场是检验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能盈利才是真‘风口’。”


9月19日晚,西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世界华人体育管理协会常务理事黄晓灵对新华网表示。2天后,他将现身2018重庆体育产业博览会(体博会),参加2018重庆体育产业论坛。

  

举办体育产业综合性展会,在重庆还是第一次。体育产品展示展销、体育产业交流交融、观众互动体验3大内容板块,也构成了办展的主要动机——进一步激发当地全民运动热情,促成体育消费,并为更多市场主体进入重庆搭建便捷渠道。

  

“对于体育产业起步较晚的重庆而言,体博会将是一例颇具价值的观察样本。”黄晓灵说。

  

体育产业固然遵循一般产业门类的普遍规律,但其固有的社会公益属性亦决定,全民运动意识觉醒,是产业价值持续释放的基础。

  

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

  

具体到重庆,截至2017年,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已达到43.78%,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92.7%,这两项指标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当地区县先后建成一批全民健身设施,公益性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实现了全覆盖。

  

国家发改委预计,到今年底,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1%,体育消费近1万亿,体育产业机构数量与去年相比增长超过20%,吸纳就业人数超过440万人。相较于发达国家,这些数字均具有巨大提升空间。

  

和国内许多城市一样,重庆体育产业的“洼地效应”,直观表现在体量快速增长。

  

2017年,重庆市成功举办70余项大型赛事活动,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360亿元,增加值162.66亿元,占同期重庆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0.83%,比2015年增长17.2%,比2014年增长近40%;体育及相关产业单位数3.2万家,体育产业从业人员1.7万人,人均体育消费达665.3元。

  

强化体育服务业“主引擎”地位


9月15日,2018年中国铁人三项联赛重庆站暨重庆长寿湖国际铁人三项赛在长寿湖景区举行,图为大师组男子冠军魏臣冲过终点。新华网 李相博摄

  

这一轮增长,恰好出现在重庆2015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意见》)前后。

  

“可见,具有行动指南意义的政策加持,是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构建体育全产业链生态的关键。”黄晓灵说。

  

新华网注意到,“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抓住体育消费这个根本,带动重庆经济发展”是《意见》的核心内容。 重点发展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健身休闲等体育服务业。突出体育与旅游、养老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对体育用品业,则强调运用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引进和培育上中下游企业。同时,发挥重庆口岸平台优势,探索高端体育用品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新型服务贸易。

  

事实上,在不成熟的体育产业结构中,体育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会远高于服务业。尽管传统体育制造业是体育产业的成长基石和物质保障,但随着体育用品和装备市场发展成熟,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社会资本和市场注意力,将会逐步转向体育服务业的建设,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

  

“透过20多年摸索,国内体育装备制造领域,至今仍然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微笑曲线两端基本没有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上。所以,把体育服务业作为拉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引擎’,是包括重庆在内,国内许多地方谋求‘弯道超车’的核心思路。这也将有效拉动体育装备的市场需求,倒逼品牌建设。”黄晓灵说。

  

与之配套的是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重庆市体育局副局长杨贵山日前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就“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庆体育系统一直在积极推进。“比如下放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审权限和一般性体育经营许可,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竞赛活动审批,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体育发展,着力培育多元化备战体系,积极推动足球改革发展,等等。”

  

资本布局深入“参与性体育”市场上游资源


重庆在体育举办上正在推动赛事IP、全民参与和青少年普及、体旅融合等方面全方位发展。新华网 李相博摄

  

9月15日,2018中国铁人三项联赛重庆站开赛,吸引了900多名“铁人”前来挑战。其中,多数选手来自民间俱乐部和团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铁人三项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再过一两个周期,这个项目会还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铁三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秦建秋说。

  

秦建秋的乐观,源自协会实体化改革和近年来全民健身的巨大需求。据介绍,自2017年协会改革以来,拥有更多自主权的铁三协会,正在从赛事IP、全民参与和青少年普及、体旅融合等方面,全方位推动铁人三项发展。

  

随着马拉松近几年的大热,部分马拉松发烧友觉得不过瘾,试图进一步挑战自我,铁人三项成为热门选择之一。秦建秋认为,铁人三项的魅力在于亲近自然,挑战极限但不单调,为了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中国铁人三项联赛2016年底应运而生。

  

“联赛采取6场分站赛加1场总决赛的模式。过去协会自己办比赛,主要聚焦专业运动员和竞技,比赛场次少;现在赛事管办分离,赛事运营由专业团队负责,目的就是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秦建秋告诉新华网。

  

根据重庆市体育局发布的“2018年度赛事计划”,今年共计划举办200多项体育赛事。这200多项体育赛事包含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三个类别,其中群众体育多达130余项。

  

“培育壮大体育服务业,相较于观赏性竞技体育,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参与性体育,市场前景也许更加可观。这个判断不仅仅基于社会基础,资本可进入性更高,能够大大激发市场活力。”杨贵山表示。

  

一个有力的佐证是,根据相关部门对国内目前参与性体育发展速度,及对未来体育产业结构调整预期,预计到2025 年,参与性体育市场规模增长到3.5 万亿元左右,而这个数字目前还不到2万亿元。

  

近年来,重庆先后成功打造和落地了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世界杯攀岩赛、武隆国际户外运动公开赛、重庆长寿湖国际铁人三项赛、亚洲及大洋洲室内风洞跳伞锦标赛、“英雄联盟”LPL联赛、全国移动电子竞技大赛(CMEG)等重量级品牌赛事活动,借此培育起渝北际华园、忠县三峡湾电竞馆、万盛嗨摩尔、巴南华熙LIVE、重庆华岩壁虎王国家攀岩示范公园攀岩场馆、渝北区体育温泉小镇、长寿区山地户外车赛场、重庆黑山谷国际运动医院、龙缸滑雪场、爱尚羽毛球馆、奉节县茅草坝滑雪场等一大批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体育综合体。重庆共有20个项目入选国家体育总局2018年全国优秀体育产业项目名录,与浙江、湖北、山西数量并列,居全国榜首,涪陵区、万盛经开区更被列为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

  

“随着赛事接二连三地铺开,一系列高质量产业项目建成,将加快创造和释放新的体育消费需求。”黄晓灵告诉新华网,同时也不难看出,市场主体在重庆的布局,已经有条件深入到赛事策划和引入,投资控股体育核心产业,赛场、场馆建设等上游资源。

  

把体旅融合做成“招牌”

  

“重庆不缺山、不缺水,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天然赛场’,是巨大优势。”9月18日,重庆市体育局副局长杨贵山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加快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是重庆体育产业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抓手。

  

痛点在于,重庆体育产业总量尚处在全国中下游水平。0.83%的GDP占比,距离当地把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愿景,还有一定差距。

  

杨贵山介绍说,今年以来,重庆制定并启动实施了体育事业“1+5”行动计划。其中:“1”是指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行动计划;“5”具体内容包括: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第十四届全运会备战、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基础设施振兴行动。

  

“1+5”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10年的努力,积极创建国家体育强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体育强市。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50%,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93%,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以上;培育知名品牌赛事25个以上,每年承办国内外高水平赛事不低于40场;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长16%以上,超过500亿元。

  

重庆的思路是,围绕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立足发展户外运动业,实现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服务、体育用品等齐头并进。

  

“在有效供给快速增加的良好趋势下,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应该成为重庆的招牌,也是重庆体育产业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抓手。”杨贵山告诉新华网。

  

万盛的成功令杨贵山印象深刻。转型旅游,万盛前20年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在近5年,当地把极限体育融入旅游景区,很快占据了优势。

  

例如,奥陶纪项目开放初期票,全年门票收入只有760万元,但随着悬崖秋千、攀岩、蹦极、高空行走等项目相继引入,2017年门票收入暴涨到1亿多元。

  

还比如,当地在黑山谷景区建设了2条8公里长的塑胶健身步道,还将“黑山谷”杯羽毛球公开赛培育成国际知名赛事品牌,更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布局了国际运动疗养医院。

  

将健身休闲元素融入旅游景区,促成体育与旅游、康养、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更能留得住人。数据显示,万盛经开区2017年体育产业规模已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今年还将力争突破5%,这样一来,就赶上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重庆不缺山、不缺水,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天然赛场’,是巨大优势。”杨贵山表示。

  

据了解,重庆正着力重点打造全域体育旅游·万盛示范区、武陵山区户外运动示范区、都市体育旅游示范区、三峡库区体育旅游示范区、现代时尚体育旅游·龙兴示范区等5个户外体育旅游示范区,并培育特色体育休闲小镇,加快建成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

  

同时,进一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形成独具特色的竞赛表演市场体系;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打造体育场馆综合体;培育中介培训服务业,透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壮大体育用品业。

  

另一方面,重庆去年体育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不到1000万元,远低于北京的4亿元,上海的1.5亿元。杨贵山表示,宏观政策信号直接影响市场参与积极性,重庆还将在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产业扶持上持续加大力度。


本文转载自新华网,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重庆:体育产业如何“乘风起舞”?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