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事——在“法拉盛”成为美网代名词之前

如今,在不少网球迷心中,“法拉盛草地公园”几乎已经成为了“美网”的代名词。

2018-09-03 16:00 来源:好动网球 0 23506


禹唐体育注:

如今,在不少网球迷心中,“法拉盛草地公园”几乎已经成为了“美网”的代名词。但其实,在美网长达138年的办赛历史上,只有从1978年开始的40年历史属于这片位于纽约皇后区北部的开阔地带、属于美国网协比利·简·金国家网球中心。在那之前,有60届美网都是在几英里之外的森林小丘(Forest Hills)举办的。


与今时今日的热闹非凡截然不同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美网是优雅而休闲的——和它在大西洋彼岸的表亲温网相似。而那时还叫“美国国家锦标赛”的美网也和温网一样,由一家私人俱乐部主办。每年八九月,西城网球俱乐部(West Side Tennis Club)会在森林小丘迎来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批客人们。


1892年,西城网球俱乐部由13名成员在中央公园西区成立。随着俱乐部规模的不断扩大,俱乐部所在地也在不断更替。1911年,俱乐部承办的戴维斯杯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前来观看,这也让成员们意识到之前的扩容依然不够。于是第二年,他们在森林小丘购置了一块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在此建起的一座古典的都铎式建筑成为了他们新的会所。


1911年,在纽约本地球员卡尔·贝尔的发起下,一批球员请愿将当时男女子比赛分属纽波特和费城两地进行的锦标赛迁到贝尔的家乡举办,理由是“大部分的网球俱乐部、球员和球迷都集中在纽约”。1915年,他们的愿望终于得以兑现后,美国国家草地网球协会(美国网协前身)又通过投票决定了比赛由西城网球俱乐部主办,森林小丘与美网正式结缘。


一段长达60余年的情缘开启了。除1921-1923年比赛在费城进行之外,从1915年到1977年,西城网球俱乐部一共举办了不多不少正好60届美网。


在这60届比赛中,纽约的观众们得以在网球还日新月异的年代里亲眼目睹了不少历史性的时刻:1927年,种子制度被引入;1950年,阿尔茜娅·吉布森成为历史上首位参加大满贯的黑人选手(她于1971年入选了国际网球名人堂);1968年,阿瑟·阿什成为公开赛的第一位美网冠军,也是公开赛年代第一位黑人大满贯冠军;1970年,抢七制度——这项可能是网球规则史上最重要的发明——在森林小丘诞生;1973年,男女球员首次在大满贯实现同酬;1975年,美网开始有了夜场比赛,忙碌的纽约人终于不用担心下完班以后无球可看了。


决定一站赛事活力有多旺盛,是看它能让球迷和球员之间建立起多少情感上的联系,在这一点上,西城网球俱乐部做得不错。


形似马蹄的“森林小丘球场”就是为了容纳更多的观众于1923年建起来的,它最多可以同时容纳14000余名观众。入选国际网球名人堂的记者斯蒂夫·弗林克回忆起1974年比利·简·金对阵古拉贡的女单决赛时说道:“有的球迷是坐在场地边上看的,因为那天人实在是太多。观众们离正在比赛的球员们很近,即便你是坐在球场的最上边一排,你也会觉得自己就身处球员们的正上方。”


在森林小丘观看美网,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是:由于球员们的更衣室(与俱乐部的会员们共用)和球场之间有一段距离,球员们须在赛前从俱乐部会所步行至球场,又在赛后从球场步行回去,这两段并不长的路程是球迷们与球员们近距离的好机会。每当有球员路过时,都铎式建筑里的人们总会停下正在进行的谈话和进食,给球员们送上支持与鼓励。


不过,有时俱乐部的会员们也会成为球员们的困扰来源,原因是有的球场离进食区域太近了,其中一片甚至紧挨着餐厅。曾于1960年打进美网半决赛的厄尔·巴克霍尔兹在接受采访时说:“那片场地真的很吵,每个人都痛恨在那片场地上打球,你能听见服务员不小心打碎盘子的声音,还能听见人们的说话声。”


西城网球俱乐部最辉煌的岁月来自于上世纪的70年代,当时还属于新鲜事物的体育转播助力大满贯的“公开化”,给网球的群众基础带来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劲的一次提升。一批实力超群又敢于发声的网球巨星的适时登场,更是让网球走出竞技体育的圈子,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球场上,埃弗特vs纳芙拉蒂诺娃、康纳斯vs麦肯罗这样的经典对决正在孕育当中;球场下,球员们又化身为美国甜心、女权主义者、旨在消除种族歧视的斗士。每一位球星球风各异,性格不同,似乎都有自己的专属人设。而这些,都是观众们所喜闻乐见的。


今天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的是,在美网属于森林小丘的年代,即使是对于大满贯冠军,公共交通也是最重要的通勤方式。在森林小丘四夺单打奖杯的已故巴西名宿玛丽亚·布诺曾介绍说:“赢下了那座巨大的奖杯后,我就带着它和球拍上了地铁,回到纽约市中心,那是我们住的地方。我们当时都习惯这样做。”


但这样的辉煌也几乎注定了美网不会在森林小丘待太久了,当在公开赛年代之前不能半满的森林小丘球场成为了网球迷们都为之向往的一票难求之地,为美网寻觅新家也就被提上了日程。时任网协主席的威廉·海斯特看中了1964年世博会遗留下的一片“废弃”建筑,事后,这被证明是一个极为有远见的想法。


1977年美网男单决赛,吉米·康纳斯带着四盘不敌圭勒莫·维拉斯的苦涩最后一次从森林小丘球场回到更衣室。当他再次出现在美网的赛场,他夺得了最终的冠军,但却是在法拉盛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球场中。


在失去了美网之后,森林小丘球场中又举办过WTA巡回赛和ITF女子比赛,但它的境遇并没有一步步变好,甚至一度传出要被推翻建公寓的消息。直到2013年,事情才出现了一些转机,球场被翻新了,并成为了好些音乐会的举办地。2016年,WTT赛(全称“世界网球团体赛”,由比利·简·金发起)的纽约帝国队将这里选为了主场,网球再次回到了森林小丘。


时隔40年再回到森林小丘,回到西城网球俱乐部,你会发现网球的气息已经被无情的岁月冲淡了许多,但当你闭上眼仔细聆听,耳边似乎还能传来比利·简·金·们在球场上的喘气声和不时从观众席传来的喝彩声。网球的种子已经在另一个地方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但总有一些印记是无法被磨灭的。


本文转载自好动网球,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美国网事——在“法拉盛”成为美网代名词之前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