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德国足球的紧箍咒

50+1规则,对于德国足球来说,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2018-08-30 12:00 来源:球知社 0 20138


禹唐体育注:

前所未有的世界杯小组赛出局,从俄罗斯铩羽而归,这对于德国足坛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这支德国国家队遭到了铺天盖地的指责与批评,内外交困之下,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德国足球内部体制的探讨与批评。


拜仁夏季美国行期间,此前不止一次抨击过德国职业足球50+1规则的鲁梅尼格再次开炮,直指政策弊端:“我们必须停止推进民粹主义策略了。这几乎迫使所有的德甲俱乐部处于一种不合理的水准上,德国不会是一个所谓的快乐孤岛。不仅仅是德国足协,如果连德国足球职业联盟都这么搞,会变得非常艰难。”


“如果打开市场,德国将会从中受益。对于任何一支能给我们施加压力,并驾齐驱的俱乐部,我都会感到高兴。”


鲁梅尼格,句句针对50+1,哪怕拜仁也在这个大框架内,还成功依靠着良好的经营称霸德甲,这位拜仁俱乐部主席也是毫不留情。


那么问题来了,50+1规则,对于德国足球来说,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50+1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50+1政策,按照德国足协章程第八章第2条的解释,是:“母俱乐部在所有投资人当中,在50%的表决权之外,至少额外再拥有一个进一步的表决比重,该股份公司才能获得经营许可证”。


这个“表决权”,并不是占有股份的比例,而是在重大事项上的话语权。


所以,“50+1”中的“50”,就代表着母俱乐部至少要掌握的“50%的表决权”,而“+1”并不是指“1%”,而是“进一步的表决比重”,哪怕是“0.01%”。也就是说,多了这个“+1”,母俱乐部对球队的任何事务,都有一票赞成或者一票否决的权力。


就比如,德甲中唯一一家上市的俱乐部多特蒙德,虽然母俱乐部只握有10%的股权,但是对于球队却有100%的表决权,其他股东是无法决定球队事务的。


嗯?你问我那为什么还有人买他们的股票?


可能就是因为热爱吧。


其实,德国足协做出这个决定的出发点是好的,即借此保障球队运营的大部分都掌握在俱乐部自己人手里,以防止企业家将球队当作经商工具,而不管其死活的情况出现。但这样下来,50+1政策大框架结结实实一盖,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削弱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俱乐部的格局也就注定狭窄。


你想啊,如果你是一个商人,虽然你腰缠万贯、富甲一方,但你的钱也不都是大风刮来的,如果要投资自然要讲究回报。如果你给了俱乐部大笔钱,还打算兴致勃勃地来一番指点江山,结果俱乐部告诉你:“不好意思,你做的所有决定,比如想在球场里打广告,我都能一票否决你。”


没名没分,还让我带着这么多嫁妆嫁过去,谁家丈母娘也没这么傻吧?


别说,还真有这样的“傻子”。


“50+1”政策的局外人


在50+1的政策规定里,还有这样一个“特赦条款”:如果一家法人于1999年1月1日以前连续地并且有效地运营了自己的俱乐部20年以上,那么这家法人有权正式申请获得该球队的多数控股。


这是为了勒沃库森和沃尔夫斯堡两支球队专门设置的一个条件,因为勒沃库森的起源本来就是拜耳药业的员工俱乐部,而沃尔夫斯堡更是大众汽车的厂队。


所以,这个条款,又被称为“勒沃库森条款(Lex Leverkusen)”。


除了上述两家俱乐部,目前霍芬海姆足球俱乐部也完全成了SAP老板迪特马·霍普名下的球队,他在2015年初拥有了俱乐部96%的表决权,而这也是德国足协在2014年年底正式批准的。


但是,按照德国足协原有的规定,霍普的掌权本来是不可能的——因为章程里白纸黑字地写着,要在“1999年1月1日以前”运营俱乐部20年以上,从1989年才开始投资霍芬海姆的霍普显然不符合这个条件。


这就要归功于另外一个人——马丁·金德,一个靠卖助听器发家的商人,同时也是汉诺威96的实际老板。


1997年,金德以个人身份接手面临财政危机且降级到地区联赛的汉诺威96,在他的管理之下,汉诺威虽然不能算是豪门球队,但也已经稳步提升,可以算是德甲的中游球队。


除此之外,他还力主修建了如今被称为“HDI竞技场”的球场,这座球场的存在也使得汉诺威成为了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承办城市之一。


2005年,金德曾短暂退出管理层,但一年之后又因球迷的呼唤而回归。他重新执掌球队之后,开始想要将俱乐部的决策权完全掌握在手中,但是,无奈“50+1”这堵大墙在身前,他的想法被“政策性”地否定了。


愤怒的金德觉得“50+1”条款完全是德国足球吸引资本的最大障碍,所以,他开始在媒体上频繁向德国足协开炮,正式开启他的“撞墙”大业。


2009年11月,金德在德国俱乐部会议上提议修改“50+1”条款,然而,这个提议在德甲、德乙36张俱乐部的投票中只得到了1张赞成票,甚至这张票还是他自己投的。


下不来台的金德选择在2010年向德国足球仲裁法庭提起上诉,目标自然还是删除“50+1”条款,并且扬言要闹到欧盟。最终,德国足协在法庭的调解下,删去了“勒沃库森条款”中一个重要的时间条件——“1999年1月1日之前”。


2014年年底,经营俱乐部已经超过20年的霍普申请俱乐部96%表决权成功,可以说,这几乎就是托了金德的福。


然而,金德本人并没能因为这个条件限制的取消而占到什么便宜,因为他曾在2005-2006赛季离开俱乐部,并没有达到“连续经营俱乐部20年”这个条件。虽然到了2018年,他参与俱乐部事务的总时长也达到了20年,但他的最新申请还是遭到了德国足协的无情拒绝——虽然理由不是“没有连续经营”,而是“不够有效”。


费劲了半天却让别人坐收渔翁之利的金德气急败坏,今年7月,申请被驳回的汉诺威俱乐部表示要继续上诉:“DFL(德国职业联赛协会)的决定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无法理解DFL的决定是依据哪条规定做出的。”


如今的金德,就成了一个“没名没分”的傻媳妇,但他表示,自己还会继续争取下去。


除此之外,之前被德国球迷骂惨了的RB莱比锡也是“50+1”政策外的一个例子,但这家俱乐部的情况非常特殊,因为,他们并没有违反“50+1”规则,只是完完全全钻了政策的漏洞而已。


RB莱比锡俱乐部由红牛集团创建,成立于2009年。2014年升到了德乙之后,莱比锡草地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RasenBallsport Leipzig GmbH)得以组建,在其股份构成中,母俱乐部持有1%,剩下的99%都属于红牛集团。


然而,在至关重要的表决权方面呢?红牛老板马特希茨是个精明人,他在“50+1”的大框架下,找了一条完美的钻空子的方法——让球队完全掌握在红牛手中,但又丝毫不违反“50+1”政策。


名义上,红牛并没有拿到俱乐部超过半数的表决权,但实际上,俱乐部里的投票会员大多数都是红牛员工。RB莱比锡目前拥有17名有投票权的会员,另外还有三百多名的支持会员(Fördermitglieder)。如果想要成为真正握有投票权的会员,每年需要至少800欧元的会费,而且,董事会还可以无条件就拒绝你的申请。


所以实际上,RB莱比锡基本上就是被红牛集团完全掌控的,但德国足协拿他们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但毋庸置疑的是,红牛资本的注入让莱比锡足球迅速崛起。仅仅八年时间,他们就完成了从德国第五级联赛到德甲第三的N级跳。RB莱比锡的成功,不仅令东德足球球迷欣喜若狂,更给了安守本分的西部足球人当头一棒。


虽然实际上跳出了“50+1”的束缚,后台也足够硬,但莱比锡还是没能成为第二个曼城或者第二个大巴黎。原因很简单——德国职业足球缺乏对商业化的包容度,过于固守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红牛希望能让俱乐部发展得更好,但也时刻警惕不能踩到德国民众的红线。


不管是狼堡这样的企业队,还是霍普这样为了儿时梦想而买下的霍芬海姆,这些个人或者企业的独立品牌,在转会市场和球队经营的投入规模依然有限,受社区化传统的影响,俱乐部经营方面严重受到球迷媒体舆论压力的限制,并没有完全商业化,实际上,依然是企业做品牌或者个人情怀。


RB莱比锡的横空出世完全是个个例。


在大多数传统球迷眼中,这是一个完全由企业控制的球队,是没有历史与灵魂的突然出现,RB莱比锡只是红牛集团营销战略的一部分,况且,这支球队还一直挑战着德国足球的传统格局,这让轴起来愁死人的德国人根本无法接受。


这也就是为什么,RB莱比锡在每个客场都会遭遇当地球迷山呼海啸般的嘘声。尤其在北威州,在传统工业背景下的多特蒙德,甚至在上赛季主场迎战莱比锡时进行了全城的标语抵制,在同属萨克森州的德累斯顿,莱比锡甚至都受到过被“扔牛头”的侮辱。


而至于德国职业足球为什么迟迟无法真正走上商业化的道路,为什么球迷和媒体在德国足坛的话语权如此之大,这也还要从德国社会本身的经济体制来探究一番。


为什么“50+1”只在德国有?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德国的政治经济体现出的是典型的“管制资本主义”特点,国家倾向于对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发展进行纠偏,对一些不符合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战略的行为进行预防和拨乱反正。


在这样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之中,德国职业足球的管理者们也倾向于以长期、健康与公平的发展思路,解决职业足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政策的制定,让足球俱乐部能够走一条相对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这才有了“50+1”政策的出台,换句话说,“50+1”政策完完全全就是德国社会大环境的产物。


相比较而言,英国是典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呈现以实现最大经济价值为导向的市场化特征,英国职业足球也是最先开始进行商业化操作的,在资本的带动下,豪门强队纷纷上线,球星也一个接一个登陆英伦,如今的英超,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足球IP之一。


除此之外,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模式依赖于大家族,所以在足球商业化初期,传统豪强多以家族产业为依靠,并且这种运营方式也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西班牙的情况则更为特殊,各地区的人民都对自身有着非常深的认同感,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和卡斯蒂亚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化,这个国家本身并不是那么的团结。西班牙的许多职业足球俱乐部已经被当成了一种地区的公益性机构,成为当地的民族与文化象征。因此,在产业政策方面,西班牙政府更多做出的是直接扶持俱乐部发展的行为,而非促进产业化的行为,就比如,皇马和巴萨如果想从银行贷款买球星,那将会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上述三个国家的职业足球都不具备孕育类似于宏观政策调控的现实条件,而天生老实巴交的德国人,却把“50+1”打造成了自己的一个另类足球名片。


除了经济大环境的原因,“50+1”的出现也是由德国足球特有的“社区化传统”催生而出。


在开头鲁梅尼格的言论中,他提到了“民粹主义”这样一个词,简单地讲,就是人民主权,反对精英政治。而鲁梅尼格所抨击的,是如今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危险倾向,就是政府容易被民意所绑架,而存在“社区化传统”的德国足球,球迷的利益和话语权,是当权者完全不敢触动的。


德国的球迷既是社区型球迷,又是归属感型球迷。


大量的球迷都是自己所在社区的死忠,而这种社区型球队密集的分布在德国四级到十二级联赛中,随着联赛级别的降低,社区也越划越小。就算是平常的一些业余联赛,场地可能也就是学校足球场这样的规模,但双方拥趸依然会把气氛搞得像是鲁尔区德比一样热烈。但到了更高级别的联赛,比如德甲,整座城市甚至是整个州又会一致对外,曾经坐在水泥看台上剑拔弩张的球迷,又开始勾肩搭背,为整片地区最强的那支球队摇旗呐喊。


德国人对于足球的热爱是深入到每一条街道的,但又不像巴西人那样随性自由,相反呈现出的是一种似乎有些反人类的纪律性。德国完备的足球体系几乎渗透到了每个社区,当更大的比赛来临的时候,各个社区型球队的球队和球迷组织就会自觉的加入,从而自然形成一个更大的球迷组织。而这种最原始的社区信任,一砖一瓦构建了整个南看台球迷体系的摩天大厦。


这是德国足球发展这么多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东西,在老一辈的球迷看来,足球真的就是和宗教一样的存在。


德国人的生活很简单,这从他们给外界的死板印象中就可见一斑。除了柏林汉堡这样的大都市,德国人的荷尔蒙基本都宣泄在了球场和酒吧里面——他们的娱乐生活大多被足球和啤酒充斥,这也是其他国家不存在的一个文化背景。对于传统德国人来说,足球是神圣而不可玷污的,他们对足球本身的痴迷和狂热,是德国足球的财富,却也在无形当中成了职业俱乐部的枷锁。


而德国足球俱乐部也实行会员制,这些会员也以中年男性居多,他们一般也掌握着一定的股权。在整体稳健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及重视大众的政治思想下,大多为集体所有的俱乐部都会把球迷的整体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就比如说德甲联赛的球票一直保持着低价,哪怕是多特这样豪门球队,主场看台散票还是十几欧元,和动辄就三四十镑的英超票价比起来,简直是白菜价。


高上座率加上高归属感,可以说,德国职业足球有如此好的发展环境,这样忠实的球迷功不可没。然而,当球迷们已经习惯了当家作主,在田园牧歌中,安心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这时突然有个挺着啤酒肚的开发商,带着大笔的财富,在挖掘机的轰隆声中,叉着腰大声嚷嚷着,要把你们养了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沃土良田推平,原来一砖一瓦砌起来的小院子都要拆掉,要盖高楼大厦,要在多少年之内让小村庄变成国际化大都市,你会怎么想?


这样比喻,其实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老一辈德国球迷对于RB莱比锡这样的存在,这么地深恶痛绝了。


德国人不愿意足球过度商业化,俱乐部也不愿意背着赤字去冒什么“国际大都市”的风险。而“50+1”的大框架,本身就是俱乐部老板们的一坛温水。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系统里面,老板们可以抽离于商业洪流之外,守着自家的肥田过日子,安安心心地当着自己的地主。有了这样的既得利益,董事会的大佬们自然也不愿意主动去迈出改革的这一步——你见过有多少地主自己站出来闹革命的?


而且,在足球快速商业化的初期,德国国家队的成绩还非常稳定,这也就给了德国人“出淤泥而不染”的底气,也就给了俱乐部守着自己老本过日子的理由。


然而,随着世界杯小组赛垫底出局,德国人也逐渐开始反思,一个如此纯粹的足球环境,青训体系也没有断档,为什么会在俄罗斯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


有人立刻就想到了“50+1”——时代过去了,可能制度要变了。


“50+1”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俱乐部的融资,俱乐部融资难,球票和转播收入的提升空间又不是很大,于是,最直接的赚钱方式只有一个——转会费。


德国优良青训传统的形成,源于德国足协的大力扶持,其实也是“50+1”高压下逼出来的生财之道。


为了获得大额转会费,德甲球队在青训上下足了功夫。欧洲最有名的“金矿”当属沙尔克04,他们的青训培养出了诸如诺伊尔、京多安、厄齐尔、赫韦德斯、德拉克斯勒、萨内和戈雷茨卡等好几批优秀球员。


但是,这些球员目前没有一个还留在盖尔森基兴。因为德甲俱乐部格局规模有限,所以到了球队财政周转困难时,只能把自己养肥了的猪拿去卖。这似乎成了德甲球队一种普遍的增收方式。


不过,老板们小富即安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好,因为他们渐渐发现,近些年来,好多球员都被免费搞走了。


好球员流失,球队竞争力没办法保证,新培养出的年轻球员,肯定还想去更大的平台,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俱乐部的青训像是一个产品机器,批量生产出的商品就是为了放到货架上而已。


而且,一些德国球员,年纪轻轻就出国闯荡。从小成长在德国社区化传统的氛围中,到了国外一时无法适应,然后泯然众人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克罗斯和萨内这样的是少数,更可笑的是,萨内甚至是被勒夫以“不适合体系”为由,直接无缘世界杯。


作茧自缚的德国人


之前提到过,德国人有一个毛病,轴起来愁死人不偿命。


德国人“轴”到什么程度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星期天在德国是一个全国休息的日子,不只是工厂银行,还包括超市和餐厅这样的服务业。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14世纪,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应该举双手双脚赞成。


但问题来了,到了现在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而且消费需求如此旺盛的时代,德国的超市依旧“被迫”集体关门——因为政府不让开,而且一些超市巨头也不觉得周日开门能增加多少营业额。就算自己都得在周六乖乖去超市囤货排大队,他们也不愿意顺应市场潮流,让超市全年无休。


这个毛病,在传统德意志人的身上是根深蒂固的。


世人对德国人的普遍印象是严谨,其实略有片面。传统德国人是那种,一旦认定了一件事,或者一旦一套规范摆在那里,就能一辈子坚持到死的那种。这种执着与不退让,体现在科学领域,就变成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严谨”。


但映射到社会生活中,就有了很多在我们看起来很难以理解的事。


比如厄齐尔事件。


事件的导火索是厄齐尔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合影,这件事还在世界杯前已经被德国国家队“冷处理”;然而,因为世界杯的糟糕表现,各家名记纷纷“粉墨登场”,你一言我一语,总是要生拉硬拽些理由出来。


这场舆论风暴的中心,成为千夫所指的,是厄齐尔。


在足球名宿主要靠写专栏赚钱的德国,这群带着民族骄傲的日耳曼人,自然就把厄齐尔当成了首要攻击对象,其中,喊得最响的,是曾经贵为德国“三驾马车”之一的马特乌斯。


“他穿着德国队球衣并不舒服,甚至不想为国家队出战。我认为他应该在这届比赛后退出国家队!”


“看上去他压根就不想比赛。他表现得没走心、没乐趣、没激情。这一两年来厄齐尔的表现都很弱,这与他在国家队所在的位置不匹配。”


“我认为他在德国国家队的时光已经结束,不是因为某些照片或政治原因,我不在乎这些因素,我看到的是,作为职业球员的厄齐尔,他的表现和过去不同了。”


在名宿的疯狂带节奏和媒体的狂轰滥炸之下,本来怕火上浇油而并不想理会这件事的厄齐尔终于坐不住了,7月22日,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连发三篇声明,其中第二篇,矛头直指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德国媒体。


“我不能接受的是德国媒体,他们一再拿我国籍和血统说事,仅仅一张照片,就成了德国队世界杯出局的罪魁祸首,所以一切都是我的责任?”


或许是德国足协处理不善,或许是世界杯的惨败催化了这样的结局,但这折射出了德国社会,尤其是如今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这批中年人的一个问题——顽固不化,守着自己的老本,就觉得有了一切。


这就将德国国内隐藏的社会问题彻底放大——“纯种雅利安人”的思想依然存在,并且不愿意接纳外来移民。


二战后,重建的联邦德国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各行业都发展困难的情况下,束手无策的西德政府只能引进国外劳工,其中最多的就是土耳其人。后来为了吸引高素质劳工,西德政府一咬牙放开了移民政策,许多土耳其人拖家带口到德国定居。


土耳其人天生喜欢抱团,他们来到德国之后也习惯住在一起——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融入过德意志民族,就像厄齐尔们从来都没有唱德国国歌的习惯一样。他们常年聚居,很多土耳其人甚至不会说德语,像极了分布在世界各地唐人街,街里街外仿佛就是两个世界。


在德国本土人眼中,土耳其人一直撕不下自己身上的标签,你们吃着不一样的东西,说着不一样的语言,信仰不一样的宗教,唱着不一样的国歌,你让我当你是德国人,怎么可能?


就在那一批生在德国、长在德国的土耳其人,进入德国社会,开始在各个领域成为个中翘楚的时候,一个政治事件影响到了德国民众对待移民的态度——叙利亚难民危机。


本着以开放的自由主义态度,在其他欧盟盟友一个比一个能装死时,德国足球官方吉祥物兼德国总理默克尔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向难民敞开国门,并为他们提供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二战后拼命改变国际形象的德国政府,此举确实拉拢了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心,但同时也把自己的国民置于危险之中。


毕竟,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完全不同,来到德国的那些“所谓”的难民(不排除有极端分子借此进入德国),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来此努力追寻新生活,反而到处惹是生非,街头抢劫和强奸等一系列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同时,一些伊斯兰极端势力借机生事,德国民众一时人心惶惶。


于是,对于外来者,对于那些没有日耳曼血统的人,德国人渐渐产生了排斥的情感,渐渐将自己和他们划分开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厄齐尔和京多安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合影后,被德国球迷疯狂谩骂。因为这触碰到了德国人心里最敏感的部分——他们觉得自己的家园受到了威胁,被难民阴云笼罩的德国人,也很难接受自家球员向国外领导人的“献媚”。


即便是在满场嘘声中,勒夫带头给京多安鼓掌,即便是德国足协为两位土耳其裔国脚辩解,即便是默克尔主动出面,请求大家给予球员无条件的支持,还是无法平息球迷的怒火,他们联名发声,向勒夫施压,要求厄齐尔们滚出国家队。就连德高望重的狮王卡恩,因为号召大赛当前,所有人应该搁置争议,也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德国足球和德国社会一样,都已经病入膏肓了。


其实不然。


因为对于默克尔的自由主义思想,德国的年轻人是非常支持的。2015年默克尔实行开放的难民政策后,100万难民在德国找到了自己的庇护所,默克尔的这一举措赢得了德国众多年轻人的强烈反响。有民调显示,默克尔近几年在年轻人当中的支持率,比她整体的支持率一直高出5%左右,且逐渐有增大的趋势。


突破原有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加开放,敢于革新,这也是德国年轻人想要展现给世界的新形象。


同样,对于“50+1”政策,和固执的中年人不一样,年轻人更多地对这一政策的合理性持保留或者否定态度,也有更多理性的声音跳出来,指出这一政策存在的弊端。在越来越多的声音下,鲁梅尼格、萨默尔等这些本是“50+1”框架内的既得利益者,也开始纷纷站出来,呼吁德国足协尽快改革。


今年2月,德国职业联盟(DFL)发起取缔“50+1”的公投,但最终因为德乙球队的全票否决而失败。


两个月后,拜仁慕尼黑一骑绝尘,提前五轮锁定德甲联赛冠军。


又两个月后,卫冕冠军德国队第一次在世界杯小组赛被淘汰,垫底出局。


作为一个德国足球的忠实球迷,以及一个切身研究德国足球的从业者,我真诚希望,传统与新贵的碰撞时刻能够到来的更早一些。


至少是对原有“50+1”政策进行调整,哪怕只是出台一份循序渐进的规划方案,对于德国足球来说,都可能是新的救命稻草。


本文转载自球知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50+1,德国足球的紧箍咒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