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王的“里子”能否撑起国人的“面子”?

在体育用品这片资本热衷之地,虽已与阿迪耐克跻身全球三强,回顾“中国鞋王”安踏的进阶之路,并不太顺利。

2018-08-29 12:00 来源:港股那点事 0 39456


禹唐体育注:

外国人有个说法: 时髦先从脚下开始。中国人有句俗话:脚上无鞋,穷半截。在许多一线城市消费者看来,以安踏为代表的晋江系运动品牌往往是一副“土豪”的形象,产品设计不够上档次,而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名牌更会是他们购买运动装备时的首选。


仅仅2个月过去,国产体育用品刚刚从沽空的旋涡中走出来,又陷入了赞助风波。8月19日,在雅加达亚运会游泳首日比赛中,“孙杨夺冠后穿361°领奖,引起国产体育品牌安踏的震怒”一事游到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安踏又发布声明:“同一国家的运动员身着不同的领奖服登台,在世界体育史上史无前例,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和规则的尊重有重大影响。个人利益决不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在体育用品这片资本热衷之地,虽已与阿迪耐克跻身全球三强,回顾“中国鞋王”安踏的进阶之路,并不太顺利。


说到命运,人们往往会引用闽南语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晋江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南部,三面临海,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号称“世界的鞋都”,中国大部分的鞋子都是这里生产的,包括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名牌也都是在这里代工生产的。2017年末,晋江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1.50亿元,是1978年的1336倍,晋江的快速发展诠释了晋江人民多年以来爱拼才有会赢的精神,也是晋江的民族品牌不断砥砺前行的结果。


最早的国产球鞋品牌安踏的创始人丁世忠的老家在晋江陈埭镇,在1978年之前,土地资源匮乏的陈埭是出了名的穷镇,人均年收入仅52元,但更多晋江人依靠东南沿海这一地理优势,许多下南洋谋生的华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挣了钱之后输送资本回老家,在陈埭形成一个兜售港货的集市,制造业的火苗在那时被点燃。


上世纪70年代末,制作门槛低、需求量巨大的旅游鞋成为晋江人瞄准的目标。因为手工作鞋成本低,中国劳动力便宜,资金投入又小,全村上下家家户户都开了小作坊。丁世忠于1970年出生,小时家里很穷,靠着父亲丁和木一人捕鱼来维持生计。丁世忠的父亲看到别人开小作坊赚了钱,他也动心了。觉得鞋子这个东西似乎也不难生产,于是他东拼西凑借了几千元,就在家里搞起了小工厂。此后,家里的情况慢慢好了起来。


由于从小就在皮鞋作坊里长大,丁世忠每天见到的就是锤子和缝纫机这些东西。但他想,同样是卖皮鞋,别人家的大场子为什么能卖出去几百块钱一双?丁世忠对这个商业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有朝一日能独立赚钱给家里买一台电视机。


那时候几乎每个晋江人都是在家里等着订单上门,初中毕业后,丁世忠跟父亲说,我们为什么不主动出去找生意,为什么北京能收走那么多的皮鞋呢?并想去北京看看市场。虽然当时家人不同意,不过丁和木知道玉不琢不成器,所以还是支持儿子出去闯一闯。1987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丁世忠带着父亲东拼西凑的1万元,然后背着600双球鞋,坐着绿皮火车就去了北京。


丁世忠从来没出过晋江,来到北京的他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他带着自己的几百双鞋子天天去商场跑,不过人家商场进货有一定的流程。丁世忠完成不懂门道,结果几个月都没卖出一双鞋子。经过一段时间,丁世忠才把北京的鞋业市场摸清了。


晋江的鞋子果然真金不怕火炼,600双皮鞋上架,当天就卖出100多,丁世忠首战告捷。自此以后,丁世忠租了一个柜台,专门批发晋江鞋,丁世忠请了几个老乡看店,自己每天就出去跑生意,力争把晋江鞋打进各大市场,很快北京的所有商场都在出售晋江的鞋子。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对于物质的需求大幅度提升,对于中国人来说,鞋有的时候是一种尊严,一种地位。丁世忠很聪明,经常在北京各大运动鞋皮鞋的柜台上反复观察:为什么别人家的鞋一天能卖1万双,我们晋江鞋只能卖出3000呢?发现其实并不是鞋子质量的问题,而是品牌能够带来的高附加值。


1991年,怀揣着造鞋梦想,丁世忠回到了老家。在北京待了四年的丁世忠一共挣了20万,这是他捞到的第一桶金。


这时候丁世忠21岁,父子在老家创办了一家鞋厂,起名叫“安踏”,就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的意思。


1993年前后是陈埭鞋业发展史上的黄金史,之后接连涌现出361度、特步这些如今被人熟知的品牌。其实,当时的安踏跟福建晋江陈埭镇其他的鞋厂没什么区别,主要做来料加工,大量是海外订单,同时在国内做一些批发业务,收获了相当多丰厚的利润。


然而对当时的安踏来说,在这些品牌之中,就像是一只鞋扔进了一堆鞋里,根本找不着。 


虽然海外代加工订单很多,但创始人丁世忠很明确地认识到,如今的挣钱法是为别人做嫁衣衫,靠天吃饭,明天人家不给你订单的时候,难道去喝西北风吗! 


不得不说,丁世忠的直觉很敏锐,早已意识到中国国内的市场才是最终要占领的市场,原来老百姓只能买昂贵的外资品牌的鞋,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些鞋卖给中国自己的老百姓呢?所以丁世忠一边给别人做代加工,另一边琢磨着出去开一些专卖店,拓展自己的分销渠道。


由于分销赚的利润比较少,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丁世忠是瞎折腾。上天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时,经济形势恶劣,海外订单说没就没了,曾经辉煌的晋江系的鞋厂一倒一大半,唯独安踏凭着日渐成熟的代理分销模式,在全国有数千家专营店,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几年之后,丁世忠父子一年已经有几百万的利润了。为了扩大生意,丁世忠决定请2000年悉尼奥运会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做代言人。当年销售额突破了三个亿! 


这次孔令辉代言是安踏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不光是名扬天下,也开启了安踏品牌化发展的大幕。从1999年安踏的销售量一年两个亿到2006年安踏的销售量增长到一年12个亿,应该说这里边有很大是孔令辉的功劳。


体育用品市场是一片资本热衷之地,想象空间巨大。2008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大约在1700亿左右,2016年达到约1.7万亿,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7万亿的规模。


2007年7月10日,创立于1991年的安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却没有预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2011年体育行业的库存危机。


不到2011年,体育运动消费产业陷入异常痛苦的泡沫期,所有品牌都在降价清库存,本土品牌的日子更难熬,安踏、李宁、匹克、361度等等,谁也没躲过,纷纷迎来关店潮。2012年度,安踏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4%;李宁的情况更为严重,全年营收同比大跌24.5%。从营收的绝对值上看,安踏已经成功超越李宁成为了国产运动品牌的一哥。


“不转就死,没什么好顾虑的。以前安踏是批发商,和消费者有距离,我们当时就决定转型。”丁世忠后来这么回忆道。而下定决心改革和品牌升级的安踏,2012年底便基本完成库存处理,最先走出危机。


随着行业复苏,公司很快在2014年恢复增长,成为营收份额第一的国产体育用品公司,着力开展“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战略,加速收购步伐,紧跟潮流趋势,不断吸引新的年轻消费者。


“多品牌”战略的尝试,始于安踏2009年对FILA的收购,危机中的FILA成为安踏旗下第一个国际品牌。借助收购海外品牌已有的知名度,迅速打开市场。随着品牌丰富,2015-2017年,公司营收增速维持在20%左右,利润增速保持在15%以上。


8月14日,安踏发布2018年中期业绩,这是一份“近乎疯狂”的财务报表,也是上市以来的最好成绩。收入同比增长44.1%,达105.5亿元。从全年百亿到半年百亿,安踏只用了两年半。


截至报告期末,安踏集团在全国共有9650家门店,较去年同期净增加183家门店。其中有1248家FILA门店,较去年年底增加162家;作为安踏的主要增长引擎,FILA推出全新年轻品牌Fila Fusion,并邀请90后明星王源担任代言人,旨在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安踏创始人丁世忠曾说。安踏也一直这样践行着。


岁月激荡、风雨飘摇,从显露雏形到沥尽黄沙的三十多年里,晋江的辉煌已不必赘言。


红极一时的德尔惠、喜得龙、金莱克已被时间和潮水冲走,安踏的进阶之路仍在继续......


这一次,千亿市值的安踏能否取代耐克阿迪,撑起国人所谓的“面子”?


本文转载自港股那点事,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中国鞋王的“里子”能否撑起国人的“面子”?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