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2018年中复盘:多点开花,第三方赋能

超过30起融资事件,更多的市场退出和整合,健身行业的2018年上半年似乎波澜不惊,但以内容、品牌、规模优势切入的竞争者,已经让市场暗潮涌动。

2018-08-10 12:00 来源:GymSquare精练 文/克里斯唐 0 58313


禹唐体育注:

超过30起融资事件,更多的市场退出和整合,健身行业的2018年上半年似乎波澜不惊,但以内容、品牌、规模优势切入的竞争者,已经让市场暗潮涌动。


去年年底,我们给2018年健身行业趋势预判为:「健身房倒闭潮的冬天,是健身内容的春天」。预判的核心,是看好基于内容差异化的健身房竞争,同质化的扩张将陷于运营的黑洞。


半年已过,时至立秋。暗潮涌动的健身行业,显然在健身内容上有不小的突破。


不管是乐刻大面积购买健身课程版权,主打健身房内容差异化,还是超级猩猩开拓更多自有版权课程,并成立超猩学院开始课程输出;或者单品精品工作室EMS、瑜伽,搏击等小团体课的渐成气候。甚至更多精品私教工作室,开始走进商场,拓展优质客源。


不论内容的春天有没有发生,但健身行业毫无疑问正从销售导向,快速转向内容导向。


行业的转变不可能一天完成,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积重难返的俱乐部开始倒闭,连锁工作室试图转让,甚至头部俱乐部,依然在积极寻求收购。一线健身房陷入红海竞争,二三线市场更有重蹈覆辙的风险。


这些是传统现金流经营模式的惯性,新旧模式的健身房,在两个重合度并不太大的用户领域平行竞争。但毫无疑问,健身作为一个高度区域分散的市场,竞争永远有其边界,单店的三公里辐射范围便是城墙。


因此,这份行业半年总结,一方面会对大型健身品牌的投资、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另外一方面,我们将试图通过资本和头部品牌的发展预判,为更多分散的单体工作室、甚至行业上下游品牌,提供更多信息增量,以作为决策依据。


融资盘点:规模不减,多点开花


2018年上半年健身领域最大的融资事件,便是Keep的1.27亿美元D轮融资,领投方为高盛,融资规模,创造了健身行业的融资纪录。


这也进一步说明,资本对于健身行业市场空间的看好。或者换一句话说,目前健身行业依然有很大改造空间。



除此之外,便是两大细分健身内容品类的融资:瑜伽和EMS。瑜伽方面,线上瑜伽App,每日瑜伽和Wake瑜伽分获数千万融资,线下瑜伽品牌隐瑜伽在上月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投资的逻辑在于,看好瑜伽垂直品类的增长空间。


其次是仍受质疑的EMS电脉冲健身,ZE SPEED和K-EMS分别获得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据GymSquare了解,另一EMS品牌安体倍力也在融资交割中。相比主流的器械健身市场,这一更像医美康复领域的健身设备,正在快速切入市场。


可以列举的例子还包括AI健身设备myShape,这些科技健身设备并不足以颠覆传统健身房,甚至训练的科学性仍在市场认证阶段。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整体健身服务供给较差的情况下,这些新型健身设备提供了更好的健身供给,满足初阶用户的需求。


来源:鲸准数据


除了细分领域之外,我们看到了行业上下游更多的融资动向。代表案例是健身综艺制作方——之间文化,通过《明星健身房》等综艺节目,连接线下健身产业。其次包括下游的营养品:代表案例是健身营养品电商平台氧星运动,以及生酮饮食品牌ZERO实验室和野兽生活等等,第三方健身房SaaS三体云动,也宣布完成1.1亿元B轮融资。


这些投资案例已经表明,除了健身装备之外,健身餐和营养代餐等健身下游市场,正在慢慢打开。


健身房领域的投资仍在继续,代表案例是上半年完成两轮融资的Shape,模式依然是团操主打的精品工作室,目前在北京已经开到第七家店。其它融资案例包括公园盒子和人马君等。同比去年,融资规模有一定下降。


健身房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市场的上下游也逐渐打开。不管是上游的健身培训机构,还是下游的健身装备、营养代餐,都将根据中游健身房需求同步增长。


而中游健身房的发展,也将从单一的俱乐部主导,转向私教、团课、瑜伽等单品工作室综合发展的路径。


竞争态势:供需不匹配,竞争不充分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公里的健身房在同一区域竞争,但从宏观上看,总体健身房并未形成充分竞争。


表现为:销售导向健身房和内容导向健身房,不在同一条线上竞争。以私教为代表的效果类健身房,和体验类健身房如团操工作室,短期来看也不在同一用户群竞争。


因此,团操工作室目前的规模依然十分有限,并且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更多同质化的私教工作室和健身俱乐部,很难形成差异化竞争。


健身房更多竞争点在于设备装修和教练,在教练流动性高的情况下,健身房的实际竞争壁垒降低,并在地租和人力成本上涨的情况下,经营状况堪忧。


供需不匹配的情况表现为,健身和减肥的需求,依然在快速增长,但与健身房有效的供给不匹配。


比如keep的用户有1.3亿,至少表明这部分人有为健身付费的潜在需求,但从目前中国参与健身房运动人口0.5%的渗透率来看,依然有大量的潜在需求,未在健身房得到满足。


健身房的实际竞争壁垒低,导致健身房转让和收购的价值也相应较低。换句话说,未来三年的健身市场,新大规模连锁品牌的涌现将成为必然。


如果品牌是一个健身房的核心资产,目前的品牌健身房从事哪类课程内容并不重要,品牌是未来的无限延展空间的重要基础。


比如我们看到美国精品健身品牌FlyWheel最早产品为单车工作室,但目前已经拓展到瑜伽和Barre等课程。SpaceCycle作为主打单车的健身品牌,目前的瑜伽、Barre课程,已经分别占到三分之一的课量。


也就是说,在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健身市场,品牌或许是目前的核心壁垒。


下半年:融资突破,和第三方赋能


除了Keep之外,上半年的健身行业融资看起来总体平稳。但下半年,或许是中国健身行业突破的一个关键阶段。


有三个问题等待解答:


其一、头部项目是否能继续完成融资:资本是否对对乐刻平台模式继续加持,超级猩猩是否能树立健身品牌的地位。


其二、头部传统俱乐部的未来在哪里:资金存管政策的风险正在增加俱乐部年卡压力,拓店速度的放缓将增加整体现金流压力,不管是收购或者跑路,对于俱乐部而言,下半年听到这些新闻将不足为奇。


其三、第三方赋能还能做什么:培训、SaaS、课程输出,健身房的增长和洗牌越快,越为上游的赋能提供了市场。


从目前来看,教练培训端的供给依然十分有限,培训学院毕业的教练,远难以达到健身房需求,更多规模化的健身房和工作室,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完整培训体系。


SaaS正在面临整合潮,并且,相比简单的后台管理,健身房需要更深度的运营支持,比如三体云动和青橙科技,都纷纷开始用智能健身设备,切入物联网。


而课程输出端,还需要出现更多个莱美。


总的来看,健身作为一个线下较重的行业,不管从用户参与和场馆增长,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爆发。但对于中国健身市场来说,传统健身房存量改造,和新增量的探索,都使得健身行业在中国,是一个相对快速增长的拐点行业。


在一个拐点行业里,把握行业的核心才是竞争壁垒。而对于健身行业的核心,或许是规模、或许是内容,又或者是品牌。但不论哪一个是竞争壁垒,用户将用脚,为每一家健身房投票。


健身行业的下半年,投票继续;健身行业的下半场,回归本质。


本文转载自GymSquare精练,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健身2018年中复盘:多点开花,第三方赋能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