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震后十年:体育为灾后重生打上深刻烙印

汶川地震已过去十年,记者近日在川陕两省的北川、广元、宁强等昔日地震灾区走访发现,体育不仅是人们走出悲痛的心理“止痛剂”,也已渐渐成为灾区百姓新生活的重要元素。

2018-05-14 16: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李华梁、郑昕 0 36461


禹唐体育注:

汶川地震已过去十年,记者近日在川陕两省的北川、广元、宁强等昔日地震灾区走访发现,体育不仅是人们走出悲痛的心理“止痛剂”,也已渐渐成为灾区百姓新生活的重要元素。

  

援建场馆变身灾区新“中心”

  

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一座座体育场馆在灾区拔地而起,不仅补足了一些地方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也让灾区形成了新的区域活动中心。

  

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投资1.2亿元的县体育中心在2010年建成。翻看该中心的活动记录可以发现,自建成后,每年在此举行的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平均达到40余场(次),2018年更是已排得满满当当。

  

记者日前来到该中心时正是傍晚,体育馆中有两支队伍在进行气排球比赛,体育场外的小广场上人们在跳着广场舞,体育场内不少人在跑道上快走散步。该体育中心主任牟廷成介绍说,羽毛球场、篮球场、残疾人健身房等设施,均是免费开放,常年在此参与健身的群众达1万余人。

  

而作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援助四川省广元市的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广元澳源体育中心也成为了广元的百姓健身新去处,该中心将所有场馆和健身设施对广大市民实施了免费开放,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累计接纳健身群众400余万人次,这里也是即将举行的四川省运会主会场。

  

运动项目被赋予新“使命”

  

相比十年前,现在人们的健身需求更为多样,室内室外的广场舞、柔力球、跑酷、轮滑等项目丰富多彩,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百花齐放”。同时,体育对于健身者也不再仅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活动,更包含着心理疏导、沟通感情、实现自我等更多的“使命”。

  

在昔日重灾县陕西省宁强县,县体育馆外走廊上与球友们切磋乒乓球的史文奇,就是靠着打球减压放松、收获友谊的“新宁强人”。他说:“我刚到宁强的时候,一天到晚脑子里都装的是工作。后来遇到了现在的球友们,我就把撂下好多年的乒乓球又捡起来了,现在只要有空就约过来切磋几盘,既锻炼了身体,生活乐趣也丰富多了。”

  

在广元昭化区,柔力球已经成为这里最受百姓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全区目前有柔力球队伍207支,约15000人常年练习柔力球。2013年,该区成为首批“全国柔力球之乡”的一员,创编的《美丽中国》成为全国第十一套柔力球规定套路。

  

谈及发展柔力球的初衷,昭化区体育局副局长刘宝洲表示,各个年龄段都可以从柔力球中找到乐趣,而且这项运动对场地要求不多。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在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从而更快走出地震阴霾,是之前推广柔力球的重要初衷之一。

  

体育活动已成生活新“底色”

  

“印象里在北川老县城像样的运动场地只有一块不大的空地”,今昔对比让牟廷成很是感慨,“现在与地震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震后十年,生活在当年灾区的人们,一大感受就是身边的体育基础设施变化巨大,在广元嘉陵绿道上飞驰而过的骑行者、在宁强玉带河畔步道上散步的老人,在北川永昌小学球场上踢球的少年……体育已经深深融入灾区震后的新生活。

  

运动习惯、运动自觉正在坊间形成。北川体育中心的室内场馆一般来说要早晨8点左右才正式开放,但不少人有晨练习惯,工作人员有时就把场馆钥匙拿给第二天要一早来锻炼的人。“大家对于自己锻炼的场地都会很自觉的维护,对体育爱好者我们有充分的信任,当然,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后备措施也会准备好。”牟廷成说。

  

除了平日生活,体育也深度融入了学校。北川永昌小学2010年竣工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八年以来,足球已经成为该校的“第一运动”。每年春季,学校都要举办足球联赛,而从2015年春季起该校还与北川当地一些小学一起进行片区足球联赛。去年该小学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邓富强曾长期担任该校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他介绍说,全校40多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男、女足球队,每周三下午还有专门的足球选修课,足球已经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

  

“赛场上多一些流汗,回家就少一些流泪,体育虽不是生存必需品,但在绵长的时间中,却展现出一种持续且坚定的力量,陪伴着大家走稳接下来的人生之路。”邓富强说。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5·12”震后十年:体育为灾后重生打上深刻烙印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