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的“影响力”从何谈起?

马拉松的“影响力”哪些影响到了你?

2018-05-10 15:30 来源:爱燃烧 0 53605


马拉松的“影响力”哪些影响到了你?

  

4月23日,人民网发布了国内马拉松的“影响力”榜单,即《2017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榜单列出了100个马拉松赛事,基本占据2017年我国举办的1102场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的9%。因为有官方媒体的身份,加上人民网和中国田径协会有一定的合作,且这是对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影响力”排名,引起了诸多马拉松从业者和跑者的关注。



发布榜单,是一件费时费力,甚至吃力不讨好的事情。《2017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不只是简单的排名罗列,还有得分及得分的组成,体现了规范性的一面,并给其他和后续的类似榜单,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借鉴。其实,国内一些大学的机构联合体育机构,也推出过类似的体育赛事商业价值或影响力方面的榜单。相比之下,人民网的这份榜单因为提供了数据采集的架构和赋值比例,让人更信服。当然,对这份榜单,也有人提出“质疑”,如某公众号提出该榜单“如何生成”,对其指标极其赋值进行探讨。在这里,我认为“质疑”是有价值的。

  

  

这份《2017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有排名,更有形成榜单的指标和权重,这是优于其他榜单的地方。但各项指标以及权重怎么出来的,是专家的头脑风暴法,还是经过专家几轮的一级、二级乃至三级指标的修正,没有说明。

  

细化就是一些指标的再分解,其实就是一个操作性的问题。

  

目前的得分从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构成。5个一级指标按照权重分别为赛事热度(35%)、参与情况(33%)、赛事级别(15%)、赛事奖金设置(11%)、专业性(6%)。

  

赛事热度占据最高的权重,为35%,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传统媒体热度指数(20%)、公众号推送的次数(15%)、微信公众号热度(10%)。这里官方网站和微博没有列入。现在马拉松报名主要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的APP报名。如果可能,在操作层面,官方网站的设计、热度和官方微博,似乎可以列入。舆情事件减分,虽无具体操作细则,但也是很好的设置。一般理解,大概就是一些相对负面的事件,如猝死等恶性事件,或跑错路,印刷错误等。


参与情况(33%)也是个大头,占据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分值。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参与人数(15%)、最长距离比赛人数(10%)、项目数量(5%)、是否抽签(3%)。在操作层面上,参与人数一项要得15分,要达到多少规模?最长距离比赛人数要达到多少人?如项目数量(5%)是多好还是少好?如北京、厦门、上海马拉松都变身全马赛事(2017上马还有10公里,但没有半马)了,在这一项得分高了还是低了?


赛事级别(15%)的3个二级指标为赛事认证(8%)、田协认证(4%)和国际田联认证(3%)。赛事认证(8%)大概是对所有赛事进行分类,按照2017年中国田协深化“放管服”改革,采取A类和B类两级认证体系,建立完善了社会赛事、认证赛事、共办赛事三级赛事管理模式,榜单大概以此为基础,进行对标,进行赋值。至于国际田联认证(3%),猜测金标、银标、铜标分别得3分,2分,1分,没有标就是0分。

  

赛事奖金设置(11%)一栏,总奖金(3%)和冠军奖金(2%)以及国内籍(3%)和地方籍奖金(3%)其实对国内马拉松组委会来说,其实要得满分都不是事。事实上,中国田协对国内不同级别的马拉松(如金牌、银牌、铜牌赛事)都有奖金的一些上限规定。不少马拉松组委会为了“突破”,设置了中国籍、本地籍和破纪录奖。2018年马拉松组委会或许会按照这个指挥棒,进行奖金设置呢。

  

专业性(6%)主要从冠军成绩来衡量,但怎么衡量,没有明说。其实,排除不同赛道、天气情况和竞争情况,目前国内马拉松无论全程还是半程比赛,专业性(6%)一项要得高分,主要和特邀的国际选手有关,和赛事吸引力以及成本投入有关。

  

  

指标优化,主要体现在某些指标的权重变化,以及部分指标的增删。

  

赛事热度(35%)中,传统媒体热度指数(20%)比例最高,甚至占整个得分总值的20%。两个疑问,第一,马拉松赛事传播中,信息传播甚至热度,传统媒体还是主要的表现方式吗?第二,马拉松赛事如果多邀请一些传统媒体来报道,这个分值就得分是否就比较高了?因此,赋值比例似乎要更合乎真实的传播媒体和新传播的占比。


在参与情况(33%)这一栏上,其实国际选手来源,外省选手来源及本省外地选手的比例,更体现吸引力,或者某种程度的影响力,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拉动也更强劲。在国际选手来源国家和地区方面,上海一直以80多个国际和地区占第一,今年东营是70个国家和地区。至于外地选手的比例,北京马拉松大概是55%,比较高的,厦门、上海的外地选手比赛也很高

  

赛事奖金设置(11%)一栏,奖金其实和绝大多数跑者没有关系,比重似乎可以降低。

  

专业性(6%)的比重似乎有点低,并且也不能单纯以冠军成绩来定。否则,邀请国外知名选手,就比较容易得高分了。其实专业性是最重要的权重,如赛道、救援、医疗、补给、信息提供等等。举个小例子,组委会有没有年龄分组成绩和排名?有没有报名退出机制?有没有轮椅组等等。即使要以成绩来算,以全程为例,那么是不是可以采用全程破三(3小时)人数来评分?去年的全程马拉松破三人数,上海、北京、无锡马拉松应该是排在前列的。从专业性,其实引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否要把跑者的感受、口碑作为很重要的指标加入,当然,如何公正地采集这些感受,是另一个话题。

  

如果需要把跑者的体验作为指标,那么,建立在大数据平台上的数据采集、合成,进行总体测评,可能更有说服力。

  

  

因为人民网的官方背景,这个榜单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可以推出,2018年及之后,每年这个榜单还会发布,是从业者,特别是马拉松组委会和赛事运营公司参考的一个重要榜单。当然,马拉松影响力的指标构建、赋值比例、榜单发布,应该建立在更合理的模型、加入跑者参与的基础上。跑者参与的大样本的基础上,从比较科学、可行的参数进行测评,结果显然会更理性、专业。


从马拉松组委会来讲,可以参照这份榜单的指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马拉松组委会更应该坚持传统和特色,做到更有影响力。从国内看,无锡马拉松的口碑不错;柴古唐斯越野赛也是一票难求。波士顿马拉松的赛道因为路线的落差超过全程长度的千分之一(42米),成绩再好也不能创造世界纪录,但波士顿马拉松的BQ,周一举行的特点,它照样是世界六大马拉松之一,影响力惊人。马拉松赛事的影响力需要时间积累,不是一锤子买卖。从这个意义上说,联想到最近的杭州马拉松招标,无论是先行者智美体育或者新进者阿里体育,最后还是要靠专业才能赢得跑者,才真正有影响力。


本文转载自爱燃烧,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马拉松的“影响力”从何谈起?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