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类APP的曲折人生

发展至今,运动类APP目前没有一个成功上市,比如Keep、悦动圈、趣运动、悦跑圈等,他们还没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那么,这类项目未来到底走向哪里?

2018-04-02 10:00 来源:GPLP 0 31767


禹唐体育注:

运动是一个永恒的存在,然而,运动类APP是近几年的出现。


2014年,伴随着微信的崛起,在朋友圈秀运动开始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咕咚、去动、跑跑、约运动等十几个运动类APP应运而生,相继获得风投融资。


随后,便开始了运动类APP的曲折人生。


只是,发展至今,运动类APP目前没有一个成功上市,比如Keep、悦动圈、趣运动、悦跑圈等,他们还没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那么,这类项目未来到底走向哪里?


这是个问题。


由线上APP到线下服务商


2018年3月19日,一位运动企业创始人转发了这么一条链接:悦跑圈完成创世伙伴领投的1亿元C轮融资,将打造中国最大体育服务商。


GPLP君感叹线上运动APP柳暗花明之时,也不禁“咦”一声——这是一个有趣的定位,当然也是一次有趣的尝试。


作为一款运动类APP,悦跑圈诞生于2014年,最初是一款定位于跑步人群的社交型APP,近两年不断在平台上孵化跑团,并为其组织线下活动及赛事,也就是其宣称的体育服务主要包含线下赛事和运动装备。


据其2017年营收财报显示,在整个2017年,悦跑圈通过为跑团提供赛事服务实现8000万的营收,其中,75%来源于营销,25%来源于赛事报名费,并且在过去的两年已收购或投资了跑步培训、线下赛事等公司,逐渐打通这一链条。


2018年,悦跑圈也示会上线内容电商服务并在平台上售卖如跑团定制运动装及联名款运动产品,打通跑步整个链条。


也就是说,其影视模式将转型为运动服装及其联名款运动产品。


这种模式能够成功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


无独有偶,当天另一家头部企业keep也发布重要消息:推出Keep K1智能跑步机及线下空间Keepland,打造科技运动生态。


不约而同,两家企业先后转型线下,其实运动类APP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大规模盈利。


因为同样盈利的烦恼也曾困扰另外一家运动类APP——keep。


作为一款成立于2015年2月的公司,keep官网如此介绍自己——一款具有社交属性的健身工具类产品。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课程进行真人同步训练。


也就是说,最初利用互联网获取巨大流量之后,keep刚开始通过健身课程而收费,然而当他们发现健身并不能给公司带来大规模增长之后,所有人又回归到了运动的本来面目——体育本身就是个在线下的项目,运动领域的互联网公司最终都得回到线下去。


当然,此刻,他们面前的榜样的力量无穷——作为国内互联网O2O模式最大的一家,乐刻尽管没有放弃互联网,但其不同于之前的健身O2O企业,乐刻选择“自建线下部分”,实现了快速扩张,2017年10月,乐刻运动宣布完成3亿人民币C轮融资,高瓴资本领投,上一轮的华晟资本(华兴新经济基金)、IDG资本跟投,俨然成为互联网健身领域融资规模最大的一家。


当然,也给竞争对手悦跑圈及keep带来了压力,于是,不约而同,这些运动类APP都开始重金布局线下,他们能成功吗?


价值10亿美金 高估还是低估?


如果按照估值计算的话,融资过亿,无论是哪一家,我们均可以观察期其估值都超10亿元人民币。


对此,GPLP君想探讨一下,这个估值到底是高估还是低估?


当然,这跟运动类APP的自身价值有关。


最初,运动APP的门槛较低,导致很多运动APP的功能、页面设计等方面较为雷同,有的甚至互相抄袭,因此,很多用户在接触一段时间新鲜感过了之后,便会弃用,除非APP形成自身特色和创新的功能,否则很难获得用户黏度,甚至会被放弃使用。


这个用户黏性就是所谓的流量及忠实用户。


基于此,作为另一种形式的互联网模式,运动类APP同样难逃互联网公司的命运——那就是互联网可以带来流量,流量可以变现;对于一些传统体育公司来讲,互联网则是进入运动市场的切入口。


所以,2014年诞生的一些运动类APP如今开始了分化,有些固守互联网形态,然而步履维艰,苦苦探索变现之路,部分早在两年前已死亡,有些则开始出走互联网。


这非常符合GPLP君的统计数据:


据GPLP君统计,70%以上的线上运动项目成立于2014-2015年,也就是说,2014-2016年是线上运动APP的黄金时代。


到了2015-2016年,其中将近40%的项目获得融资。


然而进入2016年下半年后,除keep在8月份获得未公布金额的C+轮之外,便鲜少听到线上运动APP的融资消息。接踵而来的是项目相继死亡的消息以及人们对线上流量如何变现的质疑。


无论是广告、线上课程以及其他互联网模式,总而言之,少数项目靠着广告薅了羊毛,但五花八门的广告却又导致用户大量流失,甚至,纯粹的线上O2O早在2015年引起了线下传统健身房的集体抵制。


于是,经历了线下到线上的轮回,线上的企业又开始回归线下。


只是,线下也并不那么容易,一句话,“没那么简单”。


比如悦跑圈一度每周举办赛事6场,但很快便发现跑者不够用了。


因为客观而言,跑者对于马拉松赛事的需求是有一个可以达到饱和的上限的,你不能让他每天都跑马拉松吧?


尤其是对头部的用户而言,经过过去两年的收割,其参加固定赛事的频率已经到达稳定的水平。


如果想增加营收,那么就只能开发新的跑者。


但这个事情有点难,跑步的人习惯了跑步,不跑步的人让改变他的习惯谈何容易。


记得年前,GPLP君曾有一位朋友抱怨,他的健身卡是月月换着法儿地办,但半年了还没去够5次,可运动类APP却是下了个遍,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工作压力大。


看着对方几分无奈,几分又谈笑风生状的淡然的表情,由此GPLP君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怕是习以为常了。与健身企业常常设想的“开发小白用户”一样,开发新跑者的过程也同样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少则三个月,长则一年。


只是,这些运动类app能够等得起吗?


如果赛事需要培养得用户得话,那么售卖定制运动装、联名款运动产品营收就可以快速盈利吗?


这同样值得探讨,因为他们面前,还有更强大得运动企业,诸如阿迪达斯李宁安踏们。


悦跑圈通过运作跑团,固然在这些粘性极高的重度垂直用户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品牌认同感,但这意味着后续产品在触达用户的时会以一种更易被接受甚至更具竞争力的方式出现。同时这种相对较轻的模式尝试成本低,而成本低通常意味着周期短,“跑得快”。


导流很容易,但做产品并不容易。


通常而言,对于运动类服装企业,就是最简单的运动衫都需要经历研发、定位、销售等。


悦跑圈想做这类产品同样避免不了这个老路,但是,对比运动大户,诸如李宁阿迪达斯等企业,作为一家线上APP出身的运动公司,其研发环节如何,联名产品质量如何,用户对悦跑圈的品牌认同感到底如何?


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答案,因为千万级的用户量并不代表千万级的销售。


以运动鞋为例,现阶段壁垒高的智能装备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接受度仍然比较低,但普通运动鞋相对来说技术壁垒低,较易被模仿,故销售环节一定需要形成顺畅的、独特的链条而不仅仅依靠电商。


如果这条路需要观望的话,在产品及模式有待验证之前估值10亿,GPLP君只能说,风投果然就是风投。


或许,高估或者低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风投愿意去尝试做一个传统的产业。


本文转载自GPLP,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运动类APP的曲折人生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