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春运”景象如何疏导?

扎堆办赛,到底体现的是马拉松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还是办赛“过热”欠缺理智规划?

2018-03-20 11:10 来源:广州日报 记者/许蓓 0 54589


禹唐体育注:

2018年4月15日,是中国马拉松办赛历史上神奇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各地有40场马拉松同时举办,其中有10场比赛冠以“国际马拉松”名称,跑友戏称马拉松也有“春运”。扎堆办赛,到底体现的是马拉松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还是办赛“过热”欠缺理智规划?这一期三言二拍,我们请到北京大学100871跑团团长于晨以及悦跑圈联合创始人兼CEO梁锋来说说他们的看法。


中国的马拉松不是“太多” ,而是“太少”


许蓓:马拉松“春运”在我看来的确有点让人费解,我认为国内跑者目前来说,更需要的是良好的赛事服务,尤其是更科学的参赛指导、训练指引,而大部分赛事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服务。到底有多少国内跑者能完成全程马拉松,甚至半程马拉松,我觉得可能并没有办赛方理想的那种程度。我们现在急需的,或许应该是培育市场,而不是直接给出赛事产品。


于晨:我倒是认为现在并不是比赛太多,而是比赛太少。马拉松“春运”这个形容我觉得很有意思,春运本身是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但资源配置其实并不平均,落到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上,也是这样。比如4月15日这天是有40多场马拉松赛,但各场赛事的地区分布、等级安排,都不是很均衡,赛事数量是很多,但是优质赛事很少,一些热门比赛跑者报名参赛热情很高,需要抽签获得名额,而有时候优质比赛的抽签难度甚至比世界六大马拉松赛都要高。


梁锋:首先我不认为马拉松春运是一个狂热现象,倒是一个必然现象。马拉松要发展成为全民健身的一部分,如果它不是能吸引全国、全民参与,只是少数人投入,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全民运动。我觉得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场次也并不算多,美国一年全国有3000多场赛事,中国目前只有1000多场,从增长速度来看,其实中国还是不算很快的。在日本东京,一个城市里面某个周末可能同时开展六七个十公里赛事,或者更小的赛事。


许蓓:但国内的马拉松人口,真的需要这么多赛事么?


梁锋:我认为我们的马拉松人口真的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多,从去年中国田协公布的数据来看,我们的马拉松人口其实真的是不足以支撑那么多赛事的,这就要去思考我们的办赛方是以什么目的来办赛的。我们统计看看,这么多赛事里有很多是新开发的赛事,这种现象其实是说明有很多主办地是一窝蜂地办赛,没有冷静地思考过。


于晨:我同意目前国内的比赛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个观点。太少,不是说数量上少,而是优质的赛事太少,跑者选择参加哪一场比赛,会根据赛事的口碑,还有众多跑友的经验去选择,好的赛事名额少,但跑友的参赛意愿强,导致一个名额千金难求。


“国际马拉松”泛滥是不理智现象


于晨:马拉松赛应该有分层,有全国性的赛事,也应该有地区性的,全国性质的比赛适合各地跑友来参与,地区性的则主要满足本地或是周边地区的跑友参与,但现在来看,国内大部分马拉松赛都追求规模,追求一场比赛有多少人参加,甚至追求有特邀选手参赛,动不动就冠上“国际马拉松赛”的名义,还要有电视转播,我觉得这种情况就是盲目的,体现不出赛事的差异化。


梁锋:有很多赛事在举办前缺乏冷静的思考,衡量一下自己的赛道够不够宽阔,安保力量够不够、应急预案完不完善、医疗保障够不够、补给够不够、志愿者够不够,其实这些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团队建设。我认为从规范的角度讲,首先需要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的考量,不是说每个城市都要做一个全马,可以是一个省、一个大区,各个城市联动起来,小城市、小一些的地区举办小型赛事,大城市举办大型赛事,这样形成一张赛事网络,形成一个有层次的金字塔型赛事结构,这样不光可以让办赛团队得到层层培训,也能对跑者形成合力的培训形式,让跑者们有充分的训练指导。不是每个人一起跑就要跑40多公里、20多公里,而是量力而行,也能通过赛事网络进阶。


许蓓:综合两位的观点,可以说目前国内的办赛层次不够,小赛事、短距离赛事其实是不够的。的确,很多跑者想参与比赛,但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上来就跑全马、半马,我认为国内现在最缺乏的是科学的跑步训练环境,这一点也是赛事主办方可以拓展自身业务功能的部分。


梁锋:所以我认为打造一个完善的赛事网络会是比较好的办法,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办赛者、组织者,都应该有这种逐步进阶的理智。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办赛数量多,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能连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都匮乏。我觉得也需要让更多非发达地区的居民参与进来,动起来,这才是有价值的发展方向。


于晨:国内现在优质的比赛的确凤毛麟角,很少有赛事是真的从跑友角度出发去设计的。跑友如何选择比赛、怎样便利地报名参赛,是否能有比较好的条件进行赛前准备,赛后是否能提供恢复等服务,能否这样来考虑和组织一个完善的供跑者进行赛事旅行的服务?我觉得还没有太多的赛事公司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是比较让人遗憾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国内赛事还可以数量更多,才能让跑友们粗中选细,才能让赛事举办有竞争性,让主办方去更理智地规划自己的办赛、运营,倒逼运营方真正从跑者的角度去考虑,怎样去办好一场比赛。现在有很多地方需要专门邀请业余跑者去参赛,明显是资源与需求并不匹配,高质量的比赛太少,反而有大量质量比较差的比赛出现了,这是不太好的现象。


跑者到底需要怎样的马拉松赛


许蓓:两位都有谈到目前赛事数量是看上去很多,但优质赛事、能吸引跑者参与的赛事却不多。跑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比赛?


于晨:首先马拉松比赛并不应该一味追求规模。现在很多地区性的比赛追求“国际化”、追求参赛者数量有多少,我觉得并不理智,地区性比赛有自己的特色,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健身需求,我觉得这一点更重要。我们现在缺乏一些品牌赛事,其实马拉松赛的细分是很多的,有竞速比赛、有越野赛、有集体赛,也可以设计一些有本土文化内涵的、有特殊主体的比赛,而不是全都单纯地有多少万人参赛、有多少特邀选手参赛。


梁锋:是的,也有不少办赛组织,强调电视直播,我认为还是应该先把跑步本身做得更有趣,通过跑者、跑者圈子进行更有效的传播,这才是有价值的。展示城市形象,电视直播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赛事还是要把本身的口碑做好,把赛事口碑传播做好,把赛事的趣味性做好,才能有所收获——无论从地方政府、赞助商还是跑者来说,优质赛事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许蓓:我们关注马拉松新闻,经常会看到跑者出现意外、赛事组织不力、跑友多方位吐槽这样的信息,如果马拉松运动的信息传播中有太多这样的情况出现,当然对这项运动本身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我也认为电视传播对于赛事举办来说,并不那么重要,更关键的是跑友赛后的经验分享,那么这种信息传播,它直接展示的就是赛事的真实一面,赛道是否适合跑步、补给和保障是否合理、赛事是否有独特的趣味性,电视的转播画面,并不能遮盖跑友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于晨:中国的马拉松市场还是需要有更长的发展时间,作为跑者我们还是希望比赛能多一些,让我们有更多经验去积累,唯有积累才能造就更高水平的跑者、更好的组织者,才能让比赛实现分层分级、满足不同跑者的差异化需求。我认为国家的马拉松协会、官方组织和赛事组织机构,都需要用心去做更多的规范管理,搭建一个好的赛事网络、为赛事组织方、跑友都提供更多科学的引导。


本文转载自广州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马拉松“春运”景象如何疏导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