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合作,本土体育产业转型在即

体育用品品牌要想成为“大国品牌”,就要拥有比肩国际水平的创新能力,实现由“消费者买得起的品牌”向“消费者想要买的品牌”转型升级。

2018-03-18 14:00 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李媛 0 103965


随着北京8分钟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震撼亮相,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指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两会期间,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受到多位代表、委员的关注。他们认为,中国的体育用品品牌要想成为“大国品牌”,就要拥有比肩国际水平的创新能力,实现由“消费者买得起的品牌”向“消费者想要买的品牌”转型升级。


那么,在不足4年的时间里,如何加快冬奥会专项人才培训?中国的体育服装以及相关产业如何升级?未来的创新点在哪里呢?


规模不等于国际影响力


中国的体育装备产业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市值也可以跻身全球体育用品企业前10名。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就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和核心优势。就中国体育用品市场而言,大多数品牌还是追求成为一个全体育品牌,专注细分市场并取得突破的品牌较少。因此,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在国内面临国际巨头Nike、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在渠道和价格下沉的挤压,在国际市场还刚刚起步,还在学习阶段。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体育用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丁世忠认为,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而“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


事实上,在体育产业繁荣的背后,体育用品、体育鞋服制造等传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创新平台缺失,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表现得还比较突出,这些都严重困扰了体育用品行业的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也提出,“建设体育强国,金牌是必要的,但体育强国的内涵不仅仅是竞技体育,它也包括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的齐头并进。”姚明认为,首先要培育体育市场。市场需要稳定、忠实的消费者,需要有人穿着专业的运动装备,主动到运动场锻炼,或者买票去看比赛,至少要经常打开电视或者移动终端看直播。


“中国虽然有某运动品牌市值进入全球前6名,但国际竞争力相对偏弱。中国运动品牌国际化做得最好的企业是匹克,海外总收入大约为1亿美元。而安踏的绝大多数销量都来自中国本土市场,国际市场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中国品牌要想参与全球竞争,需要在研发创新、市场拓展,乃至全球扩张的商业模式,都需要有革命性的创新,才能有更大作为。”闪光点体育营销创始人刘翔表示。


对于中国体育用品的竞争力,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认为,从规模上看,中国领先的运动用品企业已经进入了世界前10名,规模已经达到了上百亿元,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但是从国际化的角度看,中国体育用品依然处于相对初级阶段,中国体育用品来自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比例还非常低。


但是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中国市场的容量不可小觑,多家全球性体育品牌和中国本土品牌共同参与竞争。此外,中国本土品牌采用了多品牌的策略,并购了一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分销的权利,因此,中国体育用品的国际化程度,实际上是在逐步提升的。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程度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其国际化道路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中国市场本身增长比较快,各个品牌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是值得去持续经营的。我认为中国的本土鞋服品牌并不需要那么快地、或者花那么大的代价在国际市场开拓,但这不代表他们毫无作为。”张庆评价道。


对于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刘翔则认为,海外并购与自主提升,依然是中国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两条重要途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中国本土企业如何抓住全球科技进步、商业零售变革的机会,抢占先机,率先取得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比如Nike飞织技术带来的制造革命,阿迪达斯boost带来的材料革新冲击,都是它们能够长期在国际领先的主要原因之一。”


升级转型从哪里突破


对于中国的体育用品企业而言,当下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中国消费升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跟随中国崛起的脚步,一方面要快速地提升公司的管理能力,一方面积极进行转型和升级,赢得中国乃至全球新生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


在刘翔看来,体育用品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创新的市场,这一点从国际领头的Nike长期占据世界创新和专利榜前列可以看得出来。因此,对于中国品牌来说,与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最大的差距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和营销能力。


对于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如何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创新能力,丁世忠建议,要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育用品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及其成果的有效应用作为相关院校和科研人员的考核重点之一。同时,依托行业或行业龙头企业,把有优势的大学、科研院所与优势企业组织起来,采取“企业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解决行业企业创新开发的技术和人才依托问题;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相互任职,发展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在协会的机制下,更能发挥社会人士对各体育项目的作用,我感觉体育行业越来越成为复合型行业,这不仅涵盖了体育运动本身,除此之外还有场馆运营、装备制造、版权、培训,越来越多延伸到其他行业。”姚明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张庆觉得,上述提案和议案都切中要害。因为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过程当中,这种内涵式的增长之路是更可取的。一方面,通常外界提到的外延式增长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并购一些专业品牌或者是有高区别度的品牌;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研发能力,打通产学研各个环节,目前就是做基础的材料、信息技术、可穿戴技术的应用等。


“如果能够将产学研打通,并将我国在新技术、新材料方面的最新成果应用到体育用品行业,对行业的推动性会是非常有利的。换句话说,中国的运动品牌应该是建立在广大的市场高速增长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建立在我们的核心技术和应用型技术这个上面。我认为也要加大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让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处。”张庆表示。


而刘翔告诉记者,丁世忠的建议点出了目前中国产学研脱离的通病。以体育院校为例,它们大多数致力于提升运动员表现,而很少在体育装备、体育科学方面有突出表现。


“中国的工业设计,或者说服装、鞋、体育装备的研究和设计教育还相对较弱,我们各大院校在专业设置、国际国内交流学习和联合研究方面需要更有市场针对性。现在很多品牌找不到合适的设计师,以及创新研发师。此外,国内品牌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与国际设计师、跨界设计师合作,从而提升整体研发水平。”刘翔说。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本土体育产业转型在即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