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中国职业拳击:下一个话题拳手在哪里?

想要让中国拳击市场真正走向繁荣,夯实基础才是各大组织的重中之重。

2018-03-14 10:10 来源:界面 文/罗朝晖 0 45006


禹唐体育注:

3月初,2017IBF(国际拳击联合会)丝路冠军联赛总决赛在澳门落幕,8条各自级别的IBF B&R金腰带决出归属。


两天的赛事被安排在两座澳门地标性酒店——永利皇宫路氹和威尼斯人进行。然而与华丽、热闹的环境相比,比赛的结果却显得美中不足,特别是两场压轴的洲际头衔战,备受瞩目的中国中生代选手金扬城和别格扎提·锁塞勒汗均在6回合内被俄罗斯年轻拳手TKO。与欧洲高水平国家相比,中国拳击在人才储备的差距显露无疑。


也许这就是如今中国拳击市场的缩影,各类拳赛的百花齐放带来一时繁荣,但热潮背后,基础人才缺失、商业模式单一等顽疾依旧存在。


多项赛事扎堆 各大组织齐聚


谈及2017年全年的IBF中国赛,赛事运营商瑞怡国际高级副总裁鲁海浪表示,IBF的赛事水准正不断提高,比赛正在由中国的区域性地区比赛向国际高端赛事过渡。


“5个月的赛季中,我们共开展30场比赛,横跨北京、徐州和澳门3个赛区。从整体数据上看,比赛场次占2015年以来总场次的47.2%,中外对抗赛占比88%,总回合数占比48.2%,拳手总出场费占比79%,金腰带头衔战占比66.7%。”


从2013年落地中国,到2015年开始举办中国职业拳击联赛,再到2017年成立“一带一路”区域组织(IBF B&R)并推出“丝路冠军联赛”,IBF已经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


实际上,随着职业拳击在中国不断的升温,包括IBF在内的世界四大职业拳击组织都加快了开疆拓土的脚步。单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其余三大拳击组织的官方赛事也遍地开花:


7月的江苏无锡,2017中国WBC(世界拳击理事会)世界职业拳王争霸赛打响,当年“咬耳之战”的两位世界级拳王迈克·泰森和伊万德·霍利菲尔德应邀为比赛并肩站台;


10月的山西大同,徐灿和熊朝忠在WBA(世界拳击协会)世界拳王争霸战中双双获胜,后者也获得了第三次冲击世界职业拳王的挑战资格;


11月的重庆万盛,拳力巅峰WBO(世界拳击组织)亚太区总决赛拉开帷幕,9场比赛共决出3条洲际金腰带和两条大中华区金腰带。


除了四大国际组织,中国业余拳击体系(奥运体系)也迎来自己的首个职业化赛事——中国拳王赛。10月底进行的男子64公斤级决赛,新科全运会冠军王港击败齐胜泽,加冕中国拳王赛的首条金腰带。作为“体制内”的赛事,这条金腰带可谓打破了奥运拳击与职业拳击间的壁垒。过往,职业拳击和以奥运拳击为代表的业余拳击向来泾渭分明、互不相容,直到2016里约奥运会才打开职业选手转战奥运的先河。


然而,这也是拳击在中国的真实写照,业内人士看来红火得很,而外人看来更像是自娱自乐:四大拳击组织对于中国市场极为看重,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拳击有职业和业余之分都未必搞得清楚。


明星效应不再 新星无法涌现


中国职业拳击的红火,离不开邹市明的明星效应。


近20年的业余拳击生涯,邹市明包揽了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和全国锦标赛等各大奖项。2013年1月转战职业拳坛后,他又拿到了WBO蝇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实现了拳击史上罕见的大满贯。即使放眼整个现代拳击的历史,邹市明也是唯一一位取得3届奥运奖牌并夺得职业拳王金腰带的选手。


但赛场之外,邹市明的真正“走红”却和转入职业的同时,转战娱乐圈有关。在综艺真人秀中,两个可爱的儿子为他圈粉无数。至此,他的商业价值也达到了国内综合体育项目运动员艳羡的高度——除了体育品牌安踏,他还与Beats无线耳机、百事可乐、夏普、卡拉宝、KEEP、路虎等保持着商业合作关系。在2017年的各大财富榜单中,邹市明都跻身中国体坛十强,与郎平、孙杨、姚明、朱婷等人并驾齐驱。


邹市明几乎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拳击运动在中国的多年冷遇。要知道,崇尚中庸、谨慎克制的传统文化,让中国人对功夫的印象都包含着“以柔克刚”的哲理,这也注定了激烈甚至暴力的拳击运动无法在国内迅速流行。即使是新中国国成立后,中国的拳击事业也因为几起拳手伤亡事故停滞了30年。直到邹市明的出现,这项口碑不佳、底蕴缺失的小众运动才重现曙光。


然而,2017年的一系列事件又几乎摧毁了邹市明、甚至整个拳击运动的口碑。


7月的WBO蝇量级世界金腰带赛,邹市明被名不见经传的日本拳手木村翔击败,出人意料地丢掉了“世界拳王”的头衔。随后,他又先后卷入了与WBO的“申诉门”、与经纪公司盛力世家的“合约门”,以及炒作民族英雄、炒作自身眼疾等舆论风波。一时间,邹市明立刻跌落神坛,口碑两极分化。


在邹市明深陷罗生门的同时,中国拳坛也未能在2017年涌现新的旗帜性人物。尽管中国的第一位世界拳王熊朝忠依旧壮心不已,可35岁的年龄意味着其职业生涯已进入暮年;中生代的杨连慧同样积极复出,却因为超重只能以表演赛的方式回归;徐灿、拜山波、祖力皮卡尔3位希望之星虽然冲劲十足,但初出茅庐的他们尚需大赛的洗礼。


热潮之后,中国拳击事业由此陷入尴尬,人们热切期盼着下一个世界拳王的出现,但中国拳击的人才储备不足却让拳王一时后继无人。


数据显示,亚洲近邻菲律宾拥有8000名注册职业拳手,日本则是菲律宾的两倍,而中国的注册职业拳手只有900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说出除了邹市明、熊朝忠之外的第三个中国职业拳手,都会一时语塞。


商业模式单一 “造血”迫在眉睫


如果说一个体育项目的成功发展需要明星、平台和成熟的商业模式,那么中国职业拳击曾经诞生过明星,如今也不乏多种赛事平台,欠缺的是可持续的产业化模式。最直观的体现是,中国大多数的拳击赛事方都是赔本赚吆喝。


在成熟的体育赛事商业模式中,体育赛事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赛事版权、门票、赞助以及周边衍生品四个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博彩的巨大隐性市场。作为最大的收入来源,版权可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电视版权和博彩均无法在国内落地,遑论周边衍生品。而除了邹市明、熊朝忠等明星参加的重量级赛事,国内拳击比赛的票价和人气也相对较低,其中更是充斥着不少赠票。这样一来,中国拳击赛事的主要收入渠道只剩下赞助。问题是,赞助商的首要考量标准就是赛事在电视等媒体的曝光度,而为了达到宣传目的,国内的许多推广人甚至要倒贴钱来直播比赛……


正因为如此,美国职业拳击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不具备借鉴价值。在梅威瑟与帕奎奥的世纪大战中,单是高清付费电视就进账4亿美元,另外门票收入7100万美元,由拳赛带动的附属消费为6900万美元,即使是占小头的商业赞助也达到了3500万美元。


抛开由文化、历史造成的底蕴问题,以及由国家制度造成的版权问题,改变单一的商业模式还是要集中在拳击比赛的赞助和门票。具体的解决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用高质量的赛事IP占据市场,让职业拳击真正成为一项底蕴深厚的运动,由此带动周边消费,形成稳定收益。


而提高赛事质量,又离不开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与打造。这样一来,问题又重新回归到人才储备的建设。想要让中国拳击市场真正走向繁荣,夯实基础才是各大组织的重中之重。


好在经过近几年的耕耘,国内逐渐形成了三家基础性职业拳击赛事,分别是主打WBO中国区金腰带的盛力世家系拳力联盟、主打WBA中国区金腰带的拳威四海,以及主打IBF中国职业拳击联赛和IBF丝路冠军联赛的瑞怡国际。他们在发掘拳击人才、提升人才储备的同时,还培训并锻炼了一批新生代教练和裁判。


以IBF为例,他们通过基础赛事发展注册的拳手已经超过300人,培养的教练、裁判员团队已有150多人。而在2018年,IBF还将继续加强在中国的赛事布局,级别数、赛区和总场次上均有所增加。短期来看,IBF要继续通过基础赛事在中国推广拳击项目、选拔拳击人才;长期来看,他们希望想借助更高水平的丝路冠军联赛培养有潜力的中国拳手,争取尽早打造出中国的下一个世界拳王。


本文转载自界面,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尴尬的中国职业拳击:下一个话题拳手在哪里?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