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养成运动习惯 青少年才是体育产业核心力量

经国家统计局核算,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9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11.1%;实现产业增加值6475亿元,较2015年增长17.8%;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长至0.9%。

2018-01-18 1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梁璇 0 121018


禹唐体育注:

在上周末结束的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及增加值数据公告》。经国家统计局核算,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9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11.1%;实现产业增加值6475亿元,较2015年增长17.8%;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长至0.9%。

  

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4年的1.36万亿元到2016年的1.9万亿元,年均增幅达18.2%,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海燕对此表示,“实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5万亿元的目标可能性非常大。”这种判断已是体育产业从业者的共识,而另一个共识,是青少年群体的参与,将成为体育产业的列车持续奔驰的重要保证。


“青少年是体育产业的未来,没有这部分人群的参与,体育产业将失去活力。”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表示,如果能让青少年走出补习班,走上运动场,每人掌握23项运动技能,将体育变为日常习惯甚至生活方式,“自然就会成为体育产业的消费群体或从业者,让产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校外爆款和校内门槛

  

“学生一年在校内220天左右,剩下100多天在校外,这就需要我们的引导,让他们参与到体育中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在会上发布“重点打造6个产业链”的计划,而无论运动休闲产业链、智能体育产业链、赛事表演业产业链、体育培训产业链还是最传统的体育用品制造和服务产业链,都离不开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布局。在赵勇看来,体育培训领域已经走在前列,他以某知名击剑俱乐部举例,该俱乐部在成立12年间累计培训的会员达到了12万人次,2017年净利润率将近30%,“青少年对体育的需求量太大了。我们希望青少年每人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这对学校而言不易实现,但依靠社会力量完全能够做到。”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曾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青少年体育在体育产业中颇受重视,因其可能养成终身体育消费习惯,“青少年体育消费基本没有版税摊销、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他们现金流好、支付能力强,对转播要求不高、主要依靠家长埋单,因此,收益在长期内得到回报的可能性较高。”可她也强调“青少年体育”并不完全等同于“校园体育”,校园体育的主管部门为教育系统,其对于体育产品价值的认定有不少规定,因此,校门内外的体育产业还存在较大差异。

  

据中国击剑协会秘书长肖爱华透露,截至2017年11月,在中国击剑协会注册的团体会员数量已达到459家,其中击剑俱乐部384家,同比2016年增长了80%,而全国范围内击剑项目的业余爱好者约为20万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在本届大会上发布的《击剑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中,“推进击剑进校园,打通人才成长通道”成为一大重点。在肖爱华看来,击剑项目不仅需要校外的红火,走进校园其实更加迫切。虽然不少业余俱乐部为学校免费提供教练和教材,最后被纳入校本课程,但问题仍然明显,“全国学生运动会没有为击剑设项,没有赛事平台,很难鼓励更多学生选择或坚持击剑。”她表示,由于学业压力及赛事体系不完善,很多爱好者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流失,业余青少年爱好者转化为高精尖体育人才的概率更低。

  

明星引领和兴趣至上

  

从培训市场的红火可见,击剑已经自带“青少年”标签。在思考如何跨越校园门槛时,令很多业界人士没想到的是,击剑项目对个人气质的塑造,反而成为这项运动打动年轻人的重要原因。比如董力、孙伟等击剑选手凭借形象气质走红,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关注、了解甚至亲身参与击剑运动。在肖爱华看来,“这就是适应社会发展、提升项目知名度的新路径。”

  

2017年天津全运会击剑赛场上,“董力加油”、“我爱孙伟”的横幅遍及看台。刚刚结束高考的牛怡青最初因孙伟“颜好、腿长”而成为他的粉丝,但为了“能体会到他比赛时的心理状态”,“宅女”开始学习击剑,通过孙伟在微博上介绍击剑和运动知识的小视频,牛怡青了解了重剑、花剑、佩剑的区别,也了解了击剑服装和剑柄的讲究,并在孙伟比赛现场通过直播解说的方式让“追星”多了不少专业色彩。

  

借助明星效应打通赛事通道,是WME/IMG国际管理集团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克里斯·金尼斯的一项建议。“我们想激励更多青少年成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和消费者,就要做好造星运动,像李娜、姚明这样的明星运动员,不仅具有经济效应,他们的榜样力量可以带动青少年认识体育,并参与其中。”

  

在多屏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运动员和观众,对“金牌”和“体育”有了全新理解。“青少年喜欢什么?”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提出疑问,“新奇的场景、交友和竞争,这些元素体育都可以提供。”他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多表现在对青少年体育兴趣、爱好的引导上,“我们应该用拼积木的方式,以体育竞赛为核心,把体育元素拼接起来,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喜欢上体育。”在他看来,体育本身是游戏,引导兴趣是最基础但也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我们一直过于强调成绩,忽略了体育要靠兴趣驱动。”

  

姚明在这次大会发言中提到,篮协计划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扶植各地传统群众篮球、小篮球、三人篮球等品牌赛事。其中,小篮球正是针对青少年的兴趣“对症下药”,“其实,小篮球有三四十年历史,我小时候也打小篮球,但个子太高,只能用小篮球投成年人的篮筐,给了我很大挫折感。”姚明表示,今后会为青少年“定制”小篮球的场地器材,甚至比赛规则,“打篮球最爽的就是投篮得分,我希望能靠投篮得分的感觉把学生从电脑、作业本里‘解救’到球场上。”

  

社会化“体育”与传统教育

  

“解救”强调的是体育的教育功能,除了增强青少年体质外,规则意识、团队协作、领导力、抗压性等都是姚明眼中体育带给孩子的财富。一旦“解救”成功,撬开的还有中国体育产业人才匮乏的桎梏,“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竞争,不局限在体育行业内,也来自文艺、金融、法律等领域。怎么把下一代人才留在体育产业中?我们至少不能再仅仅从竞技体育的角度看问题了,应该更加社会化。”

  

在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看来,“社会化”甚至可以从体育课开始,“体育课一定要在校内完成吗?”他说,当体育课的单一和枯燥给市场上的培训机构带来机会时,体育课自身同样应该借助社会力量实现转身,“各个项目都想进入学校,但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很难满足这些需求。可一味用传统方式去上田径、体操等传统内容课程,又无法让学生满意,所以学校可以尝试和社会主体结对子。”林显鹏强调,这是重视项目教学的新模式,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运动习惯,“倘若延续老做法,学生在学校没有学会可坚持终身的运动项目,就形不成项目群体,为项目的产业发展埋下隐患。”

  

在本次会议上,赵勇多次提及未来体育产业重点将打造体育综合体及体育营地,两者都离不开青少年参与。林显鹏则表示,在欧美及日本等体育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营地教育已经成为培养青少年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受益者还不仅是学生,“不同小镇会服务于不同体育项目,包括橄榄球、棒球、篮球等,这是一个可期的市场。”但他也强调,这样看似“多赢”的模式,前提是教育主管部门转换思路,鼓励学生从“题海”里走出来。“毕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林显鹏说,“未来能不能真正把体育消费拉动起来,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是看能不能真正让孩子走到运动场上,做不到这一点,中国体育产业前景还不能说非常明朗。”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让孩子走上运动场养成运动习惯—— 青少年才是中国体育产业的“核心力量”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