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井喷却跑路不断,健身产业却奏起冰与火之歌

很多地方却屡次传出健身房因经营不善,跑路的消息,健身行为在全国逐渐得以兴起,但健身房的生存却也变得越来越难。

2018-01-02 15:00 来源:蓝鲸TMT 0 31543


消费升级时代,在包括电影、动漫、游戏等多个文娱类产业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看起来也是时候到体育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国务院46号文件里描述未来10年内5万亿目标产值的大市场大蛋糕,体育产业井喷,全民健身兴起。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居民健身的刚性需求基础也日渐成熟。


然而与之同时,很多地方却屡次传出健身房因经营不善,跑路的消息,健身行为在全国逐渐得以兴起,但健身房的生存却也变得越来越难。


传统健身房难逃“线下魔咒”:高成本、低收入、获客难、粘性差


有人曾这样形容今天的体育产业,说它就是20年前的房地产。从理论上看这一点也不夸张,就像美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它正在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门类逐步进入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范畴,并在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国民就业方面表现出了强有力的态势。而反观我们国内体育产业明显发展程度比较低,这也以为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如今这个商业环境下,依靠传统模式的健身房生存已经无比艰难,虽说在共享单车创业火热之后,资本和创业者对线下价值展开了深度挖掘,共享充电、无人便利店、迷你KTV、自助咖啡机等项目层出不穷,线下价值似乎实现了回归。但当前的这种价值回归并不是线下经济的全线回归,而是有选择性的进行回归。能够实现回归的产业往往具备这几个特点:场景化优势明显,用户流量大,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强,自带流量或者有足够的造血功能。


而健身房本身是有一定的门槛而非特别大众的产业。而且一直以来受互联网改造程度偏低,伴随着全民健身的兴起,原先线下健身房的弊端不仅被放大开来,更重要的是整个健身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狼多肉少”这一特征。


在笔者看来,传统健身房的弊端其实也来自于线下商业的通病,主要体现高成本、低收入、获客难、粘性差这四个方面。


首先是高成本,成本问题是所有线下行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对于健身房来说首先就是房屋租赁以及水电费用等基本成本,除此之外还包括设备的租赁成本或者是直接购买的折旧成本,以及雇佣健身教练,服务人员,宣传广告等诸多方面的细节。


其次是低收入,虽说目前健身观念在国内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个行业依旧是个小众行业,如果一家健身房只靠办卡来回本,在当前的国内市场环境下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目前国内的健身氛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然而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健身房几乎只有办卡这一种盈利模式,而且大多数对于私人教练聘用的观念普遍也并没有那么强烈,呈现明显的负现金流特征,而且健身房往往采取年卡的方式,资金回流慢,自身有无其它造血能力,故盈利能力有限,而这也是当下很多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通病。


再次是获客难,线下健身房获客难,这一方面体现在区域性特征明显,健身房其实很像便利店,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然而健身本身的刚需性程度与便利店相比却是相差甚大;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随着体育产业的兴起,健身房在城市的密集程度在加深,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健身人群的增长速度与健身房的增长速度明显不相匹配,竞争的加剧这也造成了传统健身房获客难度大。为了吸引用户前来只能推出各种优惠活动,然而打折本身就是对本来就不算多的利润进行压榨,而且本身增加的用户也是有限的,边际成本递减也不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最后是粘性差,能坚持下来的年卡用户较少,再加上健身房过度销售课程本身就容易带来的较差的用户体验,更有甚者会对付费买课程的会员以及没有买课程的会员产生人为情绪的区别对待。因此会员续费率往往较低。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健身俱乐部续费率约1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以上四点大概也是传统线下健身房的通病,这就正是很多健身房为什么老是跑路的原因,用户粘性差,流失多,资金流回不来,光靠入会费很难维持整个健身房的成本运营,而且要承担高昂的房租与人员成本。原本为用户服务的教练,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扮演者销售的角色,这也进一步降低了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粘性。


然而,过于频繁的健身房跑路事件,这不仅仅是对健身爱好者们的伤害,这对于中国刚刚起步的体育产业来说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如何破局也成了当务之急要做的事。


智能浪潮与共享经济井喷:但盈利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经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传统健身房的商业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毕竟商业的残酷性时刻都在提醒企业一定要有生存危机感,如果你无法适应当下的生也竞争法则,不能迎合当下的用户习惯,被淘汰只是理所应当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主体地位日益旺盛,任何行业的经营理念不再是以平台为中心的B2C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C2B。意思是说健身房这个行业要想焕发新的生机,就必须改变原先的观念,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身处商业模式、用户习惯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时代,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用创新思维去拥抱去适应变化而不是逃避。


如今,伴随着智能化浪潮以及共享经济的井喷,叠生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经营业态,但无论是工具类的还是模式的,从本质上讲其实都是对用户体验的提高。而健身行业,无论是智能化24小时健身房、按次付费又或者是共享健身仓等新元素的出现其实都是对传统模式的修正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新的升级。


我们今天就以24小时智能健身房以及共享健身仓这两个当下比较火的商业模式为例,来谈谈这些新出现的商业模式到底有没有对传统健身房进行颠覆和升级。


先说24小时智能健身房,这种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讲其实是打破了传统模式在时间方面的限制,也少了很多各种推销课程的健身教练,这种智能健身房从智能门禁、体测设备,到会员服务都是智能联通。一站式的智能化健身管理体验,24小时自助的形式,不管几点,只要用会员卡或者是狠多4小时智能健身房采用的智能手环的形式。真正打破了运动时间的限制,这也是对用户体验的一次升级。


再说共享健身仓,这其实是共享浪潮下兴起的产物,不同于传统的健身房年卡模式,共享健身仓按运动时长计费,消费者无需花上千元购买预付卡,有效降低了参与门槛,使得健身这个行为有了普适性的特征,理论上是容易获客的,用户也无需担心天气原因影响跑步,这种新的健身模式往往可以吸引不少用户进行尝鲜。


可以说,无论是24小时智能健身房还是共享经济催生下的共享健身仓,新模式下的健身房的运营成本也比传统健身房“轻”了不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传统产业往往带来的是人效和坪效的提高,不需要太多的工作人员。而且对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也使得健身更加直观和有数据可寻,让每个人真正对自己的健身状况了如指掌,这不但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更加符合当前健身主流人群以及潜在人群的实际需求,是对用户体验方面的全新升级。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纵然这些“新物种”有这般或者那般的好处,可有一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盈利模式。


先说24小时智能健身房,它所改变的往往是对人员的减少,但并没有在盈利模式上产生很好的创新,而且依靠单纯的商业模式的改变往往并没有太高的竞争壁垒,依旧逃不了对社区存量市场争夺的困境当中。


而共享健身仓其实也类似,它的优势在于不仅是对时间上的升级同时也是对空间上的升级,距离用户更近了,但盈利问题同样是它最大的难题,而且共享健身仓的模式本身也有很多痛点,比如对社交方面的缺乏、健身器材的缺少等等。

总的来看,各种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对传统健身房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升级,年卡捆绑式销售已经不再是主流和长远之计,当消费者的选择变得多样化时,首选必定是性价比最高的那个。


但无论是24小时智能健身房还是共享健身仓,它们的商业模式依旧是围绕降本增效为核心来展开,它们只看到了传统健身俱乐部投入大,运营费用高,管理难度大,重营销轻体验的痛点,只是单纯的通过减少场所面积、使用管理系统代替人工、减少在购买器械上的投入来降低成本,或者是通过“零售”式的收费方式来降低门槛。但在盈利方式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收入构成方面依旧单一,收入模式不健康,这一问题无法解决也决定了虽说健身房的花样越来越多,但天花板也是显而易见的。


节流更要开源:坪效之内求生存,坪效之外求发展


互联网时代,流量变现这一词语经常会被提到。从本质上讲这其实也是对行业收入构成进行多元化升级。


在这一方面企业和人有些类似,很多人为了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往往需要对自己的收入构成进行改变,不再单纯的靠“死工资”,有的人去投资,有的人去开闲暇时去开网约车,这些其实都是对个人收入构成进行改造,追求收入构成的更多元化。


职场上有句名言叫做八小时之内求生存,八小时之外求发展。健身房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前面我们提到无论是24小时智能健身房还是共享健身仓它们单一的收入模式使得其存在很明显的发展上线,而破局的关键就在于流量变现,在现有商业模式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收入超脱于现有的坪效。


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流量变现的方式已经多种多样,线下价值的回归从本质上其实就是打通流量入口。无论是共享单车或者是社交软件亦或者是视频平台,它们都曾因收入问题而为人诟病,但如今它们的变现能力也会伴随一些因素进行叠加。这包括用户使用时长、用户画像描绘、广告精准化投放等等。


健身房同样也是如此,也许有人会说了健身房的流量有限,但是这部分流量却都是对体育对健身感兴趣的人群,而且往往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对于目前正在蓬勃发展者的体育产业来说,无疑是最优质的目标用户,或者称之为准用户。这也正是这部分流量的价值所在。


比如广告变现,几乎所有有流量的产品都能通过这种途径变现,堪称互联网时代最基础的变现方式,也许稳定性较差,但按照目前健身房的发展趋势来看,品牌化规模化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势必能吸引不少体育品牌前来合作。


除此之外,还有电商变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育用品销售;知识变现,通过自己的APP或者微信公众号,采取免费预付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身知识课堂讲解都可以成为不错的变现方式,这些也势必能为健身房发展带来正向的现金流。


由此可见,健身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开源更需要节流,而且方式其实也有很多,如何迎合当下的商业发展潮流对自己的收入构成进行优化,这是所有健身行业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随着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健身观念的不断普及,未来的健身行业一定能诞生出自己的独角兽,但对于从业者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学会盈利,因为只有先活下去,才能有发展的机会,才能在五万亿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本文转载自蓝鲸TMT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行业井喷却跑路不断,健身产业却奏起冰与火之歌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