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延边足球?就是自家孩子的血汗与青春
这就是延边富德足球俱乐部,这就是长白山脚下的延边足球。当其他人挥洒着钞票、兴冲冲大肆招兵买马时,他们靠着自己的“子弟兵”,生生撑起了一个关于足球的梦想。
在今年的中超赛场上有这样一支球队,他们共有35名一线队球员,其中出自本地区的球员就有24名。他们的主场所在城市仅有50万人口,却场场爆满。
从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到稚气未脱的小孩子,他们并肩为球队加油,他们情绪起伏或喜或悲,他们视足球为信仰,他们,为自己的家乡而战。
这就是延边富德足球俱乐部,这就是长白山脚下的延边足球。当其他人挥洒着钞票、兴冲冲大肆招兵买马时,他们靠着自己的“子弟兵”,生生撑起了一个关于足球的梦想。
但遗憾的是,这支联赛30场无红牌、跑动量联赛最多、传球数联赛第二的球队,却最终降入中甲。此中滋味,只有延边人自己最能体会。
上周末发生在北京足球圈的大事件,非北京合力万盛国际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 “2017首届中国国际青少年足球教育与发展高峰论坛”莫属了——论坛汇聚了海内外足球的行业精英,进行了对青少年足球教育与发展、足球文化传播的深度讨论。
也正是在这次论坛上,肆客足球内容团队遇到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体育运动学校、延边宋庆龄足球学校、延边富德足球学校副校长朴雪华女士。
朴校长作为受邀参加此次论坛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体育局的代表,针对“青少年足球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这一热点话题,与陕西省志丹县足协主席,以及来自荷兰、德国、捷克俱乐部的专家代表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借此机会,我们与之进行了一次真诚的交流探讨,从朴校长的言语中,我们体会到了延边足球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培养的喜与痛。
我们的生源,始终是不够的
“心疼我们孩子的血汗,这是他们的青春饭啊。”
聊起延边降级的悲剧,朴校长的语气沉重而复杂。延边队内本地球员占7成,而这些土生土长的延边孩子又绝大多数都出自足校。日晒雨淋,摸爬滚打,朴校长看着他们艰苦成长,一步一步进入职业队,却在最美好的年纪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
“青春饭”,当这三个字从朴校长的口中说出时,显得格外掷地有声——作为青少年足校的管理者,她的使命就是帮助一批批朝气蓬勃、热爱足球的延边孩子去实现梦想。她更明白这条路的艰险和残酷,更能体会足球世界急速的优胜劣汰。
尤其是对于延边,对于这一方沉默的白山黑水来说,更是如此。
延边富德足校共有5支梯队,从U13到U17。有潜力的孩子在15岁以后会和富德俱乐部签下梯队培养协议,与俱乐部共同培养,加速成长。
目前,延边富德足校共有学员154人,平均算下来,每个年龄段是30人左右。
“生源始终是不够的。”朴校长无奈地说。虽然延边的足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但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基数,始终是套在延边足球身上的枷锁。
“以前,孩子踢球一年得要一两万的学杂费,工薪阶层是很难承受的。”朴校长回忆起之前在招生时遇到的困难,甚是感叹,“尤其是05、06年之后,随着中国足坛整体环境的恶化,假赌黑的盛行,愿意让自家小孩踢职业足球的家长越来越少。”
而另一方面,延边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但当地的朝鲜族却并不太乐意生二胎,再加上全国打工潮带来的人口外流,导致延边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有红章,假不了!”
朴校长称,有时候两个年龄段的梯队只能招到40个人,再淘汰掉一些之后,就只剩25、6人了,而他们就是延边俱乐部未来的指望——对于这样一支资金不足、只能靠自家子弟兵输血的球队来说,颇有杯水车薪之感。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朴校长只能身先士卒“上前线”,带着教练们去攻克一个个难题:“我们是从小学校队招人,而校园足球有他们的体系,所以我就陪着教练一起下去,跟体育局长、跟校长不断地沟通,就为了多招几个好苗子。”
回忆起这些事,朴校长笑着说:“有的校长比较保守,都不接待我们,没办法。跑去孩子家里和家长交流,跟他们做工作,更是经常的事。”
“2011年的时候,几乎每个县市的招生现场,我和教练都会拿着红头文件过去游说,就为了让家长放心——有红章,假不了。”
这一头,是延边足校的焦虑和无奈;而那一头,却也是学校与家长的顾虑和担忧——孩子们想踢球,有潜力,但付出的经济成本和所需承担的风险像一座大山,横亘在这条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小路上。
解决钱的问题,让孩子安心踢球
眼看着延边足球发展的根基已经动摇,事情却在2011年有了好转。
就在朴校长拿着“红头文件”四处游说家长的这一年,延边州政府、体育局出台了政策,足球小孩的学费、训练费全免。尤其是对于贫困家庭的队员,政府会有相应补助。
“新政策实施之后,队员们几乎就没有什么家庭负担了。”朴校长说。当然在吃喝上,孩子们会花一点钱用于改善营养——足校统一给大家买牛奶喝,一天是2块钱的费用。
有了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再加上深圳富德集团的入主,孩子们踢球的压力小了。更可喜的是,2015年延边队冲超成功对整个延边足球是极大的刺激。“踢球的孩子是越来越多了,可以说是爆发了。”朴校长回忆起两年前的美好往事,脸上重又挂起了笑意。
今年7月,足校44名小将奔赴意大利亚特兰大进行交流学习,朴校长是带队团长
但足球终归是一个“尖子塔的运动”,缺乏天赋、在足校难以站稳脚跟的孩子怎么办?
朴校长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出口。
“出口”的渠道基本分两种,一种就是把资质相对一般的小孩介绍到其他地区的俱乐部梯队——“比如我们在某一级梯队里只需要4个中场球员,那么第5个中场就很难获得机会,我们会将他无偿输送到其他俱乐部,例如在北京就有。”
而另一种渠道,就是将球员输送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将来也能为延边足球服务。
这种解决边缘队员出路的办法,也从侧面体现了延边足校的地位——从这里出去的小孩是得到认可的。
本土教练的“近亲结婚”
青少年足球的培养,不仅是小孩的事情,更需要教练的付出。
作为有着浓厚足球文化的地域,一代又一代的延边足球人沉淀在这片土地上,足校的青训教练也基本都是从本土踢球出身的前辈。目前在延边富德足校,在编的教练有21人,工作在一线的有14人,都是本地人,他们撑起了延边足球的未来希望。
但聊到这个问题时,朴校长却又一次显现出了她的忧虑。
“我们的教练都是有传承的,都是‘子弟兵’、‘兄弟连’,他们培育着最纯正的延边足球。”听起来,这仿佛是一种最好的模式,但朴校长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但这就像是近亲结婚,其实是有弊病的。”
她说了两点理由:
一方面,所有教练的教学方式、思维模式都几乎一样,而实际上足球理念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外教疯狂涌入中超的当下,更多新鲜的技术、理念跟着进来,所以对于延边来说,一定不能故步自封;
另一方面,朝鲜族足球人的汉语水平相对来说会差一些,如果队内都是本土教练,与外界就会产生交流上的障碍——这对于学习外面的新理念、与其他俱乐部沟通等操作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们也希望出门在外的延边球员们,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乡建设足球事业,带回来外面的理念、技术、培养模式。”说到这,朴校长充满自豪地表示,延边出去的球员都有民族、家乡情结,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年敖东队的李灿杰,如今在北京生活,担任了北京朝鲜族足球协会的会长,组建了北京市朝鲜族青少年足球俱乐部。”
“每到周末,在北京的朝鲜族家长就会把小孩送到他的俱乐部去练球。今年夏天,李灿杰还带着十几个小孩回到延边参加了足球夏令营,和我们家乡人进行了亲切的互动。”
延边足球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延边的独特文化,靠着足球人的代代传承,用这项运动将延边人紧密地凝聚在一起。无论身处何地,足球都是让他们心手相连的桥梁。
“我们延边的小孩子,都是爷爷、爸爸从小带着去踢球,对于延边人来说,赛场上的球员都是我们自己的家人、邻居、朋友。”朴校长说,“我们关心延边足球,就像是关心自家的孩子。”
说这句话时,朴校长眼中透出慈母般的温情和自豪。
她接着说:“我们在球场上,也坚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每次比赛结束后,小球员们会手拉手走到对方教练席前鞠躬致谢,因为教练席上是长辈。”
延边球员这种尊重规矩、坚守原则的态度,本是值得学习的。但联想到今年联赛上的一些“故事”,朴校长也表露出一种母亲式的埋怨:“我们的孩子在比赛中太守规矩,其实很吃亏,太‘绵羊’了。”
“其他球队都会把足球规则灵活利用,但我们的球员就是从来不越界,哪怕是一点点。”
写在最后
说到延边降级,朴校长依然心疼不已,“我们就是一支草根球队,如果经济再发达一些,足球发展本应该更好。”她回忆道:“财政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鼓励政府人员买票,我也买球票送给亲友来看球,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我们自己的球队。”
而这次来到北京参加青少年足球教育与发展的论坛,也是涉及到延边足球与合力万盛正在推进的合作——后者将与延边州政府合作,在下属的龙井市打造一个足球文化产业园,其中包括青训基地、标准球场、综合服务体系的建立——延边足球在坚守自身传统特色的前提下,也需要更多外界力量的支持。
在喧嚣的争议和球迷的惋惜中离开了中超,延边的足球还得继续。残酷的现实已不可扭转,面对即将征战的中甲,朴校长还是乐观地给自己打气。她说,中甲可能更精彩。
“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球队,支持我们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延边足球人,在寒冬中坚守,在迷雾中前行,却始终怀揣着最纯粹的激情与梦想。
祝福延边足球。
本文转载自肆客足球,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什么是延边足球?就是自家孩子的血汗与青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