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体育孵化走出新路径

身高2米03的中学生吴勇豪在北京首都机场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一起用说笑刻意把乡愁“打包”的还有另外8名挺拔的少年,他们是首钢篮球“雏鹰计划”最终选拔赴美学习训练的首批成员。

2017-10-18 11: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梁璇 0 43170


禹唐体育注:

身高2米03的中学生吴勇豪在北京首都机场踏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一起用说笑刻意把乡愁“打包”的还有另外8名挺拔的少年,他们是首钢篮球“雏鹰计划”最终选拔赴美学习训练的首批成员。

  

吴勇豪今年15岁,在这个岁数为篮球完成一次“迁徙”,被生活巧合地捏成了吴家男人的“宿命”。从爷爷吴玉峰到父亲吴志坚,他们15岁时也曾踏上唐山开往武汉和北京的火车,一个成了上世纪50年代武汉军区男篮主力前锋,一个则为80年代末的首钢贡献了青春。

  

“现在只要50分钟。”想起32年前,自己从唐山坐火车到北京用了4个多小时,吴志坚一边感叹时代更迭速度,一边追忆起当年自己在火车上抖落出来的迷茫、质疑及梦想反驳他的力量,谈到也许正在飞机舷窗边皱眉的儿子,“他的心情应该和我当年一样。”


用教育让他们成为更好的球员


“我父亲那会儿打球为了参军、解决吃住,为家里减轻些负担;到我这儿是为找工作、领工资,当然也有梦想,到首钢打球就像做梦一样。”吴志坚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到了儿子这代人,最发达的篮球世界已经打开大门,等待中国篮球少年的除了美国先进的篮球理念,更是从初中到大学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教育系统,“真正的体教结合。”

  

雏鹰计划的项目负责人闵鹿蕾作为首批“雏鹰”的领队,亲自带队赴美,他在10月11日的出征仪式上介绍,9名孩子将在美国篮球学院接受为期9个月的语言预科学习,并同步进行篮球技能培训和交流比赛,体验一边学习一边打球的生活;此后,首钢及美国篮球学院会帮助学员申请进入不同的美国高中,在美国4年高中学习的同时参与校队训练,参加美国高中篮球联赛;高中毕业后,会协助学员申请进入美国大学,有机会参加NCAA的比赛,最后步入职业篮球领域, “这是首钢篮球俱乐部主办的培养后备人才的长期项目,目的是为中国篮球人才培养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9名学员经历了3个月选拔,从全国57名参加训练营的孩子中脱颖而出,首钢俱乐部负担他们在美的一切费用,俱乐部拥有孩子回国后的优先签约权,闵鹿蕾介绍,“孩子集中在13岁左右,经过预科培训后,可以很快融入到美国高中的年龄。”

  

在美国篮球学院院长布鲁斯看来,正在美国崭露头角的中国篮球未来之星张镇麟,恰似雏鹰计划的“先行者”。5年前,首钢体育公司总裁秦晓雯引荐朋友的孩子张镇麟来到美国,“他首次进入美国篮球学院时,跟现在的学员一样,虽然英语不是很好,但作为篮球运动员潜力极大。”经过在美国篮球学院一年的学习,张镇麟成为一名篮球技能顶尖的学员,并且英文水平大幅提升,“张镇麟代表的高中队曾获得美国高中篮球联赛的冠军,包括UCLA等美国顶尖的大学希望为他提供奖学金,邀请他加入。”身体发育、篮球技术、对文化的追求等全方位变化,发生在当初那个怯怯的小男孩身上,“进步太快,让我难以想象”,惊讶之余,秦晓雯看到了“复制”的可能性。

  

“在我国,少体校或专业队缺少最大的因素就是教育,缺乏教育会限制运动员成长及项目普及。‘雏鹰计划’就在争取把这个短板补上,让学员直接在相对成熟和发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职业体育的培训,让他们经过职业联盟打造后,回国为首钢,为北京,为中国效力。”秦晓雯强调,教育不是计划最后的根本点,“体教结合重点是打造职业球员,用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更全面发展的球员。”这一观点得到吴志坚的认同,他表示,越来越多希望孩子从事职业篮球的家长也不愿让孩子放弃文化课,如果没有“雏鹰计划”,仍会让吴勇豪继续读书“争取保送北大、清华,不放弃打球”。

  

篮球少年对教育的需求,极速压缩着体校和专业队的招生空间,令国内的学校进一步探索体教结合的方式,但打造高水平职业球员的诉求,在难以摆脱应试杠杆、各级联赛尚未成熟、学校训练经费及设施等不完备的前提下,也让学校压力沉重。“以前也有个别学生会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去美国上学、打球,但并没有这样大批量的。”清华附中男篮教练张涛表示,“雏鹰计划”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尤其在国内校园和专业队、俱乐部的人才拉锯中,这种新模式的出现会打破格局,但能否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张涛仍持观望态度,“美国篮球的竞争压力非常大,以前去美国上学打球的很多人都回来了,因为难以适应,生活也不够自律。计划的成效至少还需观察5年。”

  

语言、文化、缺乏独立性,这些问题确实也曾摆在张镇麟眼前。还没出发,“我会不会太瘦?会不会被排挤?……”14岁的清华附中学生郭禹超抛出很多问号,想到和家“相隔那么大一片海”,身高1米96的小伙子直言“伤感”,每当此时,他就回想与美国学生进行篮球交流后的感受,“他们的篮球很快乐、很团队、很集体,我为什么不试试呢?这终究是一件好事。”

  

用别人的田耕自己的地


“在美国能有4次假期,但要打比赛,他一年也就回来10天。”早适应儿子出去打比赛10多天不在家的吴志坚言语酸涩,他马上换了篮球人的口吻表示,“我那时候一年也就一两次比赛,他在清华附中一年能打五六个赛事,到了美国,那就更多了,怎么也得有二三十项比赛。比赛对球员成长最为关键,学到的一切都要通过比赛去检验、提高。”

  

在9月底发布的首钢冰球国家队俱乐部“雏鹰计划”中,首钢集团董事长靳伟就表示,计划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拔13岁左右男女各20名优秀的冰球苗子赴美,接受国家冰球联盟NHL和顶尖青训教练团队的冰球培训,此后,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学员进入美国高中代表校队参加美国青年冰球联赛,“每赛季确保40多场比赛”,明确的数字让他相信,“冰球雏鹰计划将为中国提供一大批优秀的职业冰球运动员。”

  

与篮球的“雏鹰计划”一样,冰球项目也需要让学员全面融入北美选手成长的赛事体系。但与在国内职业化程度较高的篮球不同,冰球人才更加匮乏,且在国内甚至没有职业联赛,在2022年冬奥会对冰球人才的急迫需求下,首钢在冰球项目上还多了一项布局——发布“雏鹰计划”当天,靳伟还宣布了中国冰球协会、北京市体育局、北京首钢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北京首钢冰球国家队俱乐部,让中国的冰球球员进入世界顶级的联赛磨练,与世界顶级的冰球高手过招,迅速成长和提高,“继首钢金鹰女垒之后再度上演‘与狼共舞’”。

  

今年4月,为重振垒球,中国垒球协会与首钢体育提出“与狼共舞”计划,合作共建北京首钢金鹰队,成功加盟美国职业垒球联赛(NPF),顺利成为美国职业垒球联盟历史上第一支海外球队。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中心副主任杨旭表示,在棒垒球重返奥运的利好消息下,中国女垒本是一个青黄不接的窘境,“这次直接把女垒从低谷带到职业体育前沿。”

  

“其实,‘与狼共舞’这个概念在体育界和全世界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就是说你要自己的球员短期提高成绩,就一定要送到最好的地方,跟最好的球员去比,去竞争、去训练、去比赛。”可在秦晓雯看来,颇具中国特色的“国家队俱乐部”让金鹰女垒“共舞”的方式有些特殊,是以国家队为班底组建成俱乐部,且把奥运会当作目标,“针对没有联赛的小众化项目,我们的作用就是把职业化的内容带到队伍里,包括工资发放、队员怎么面对媒体等细节,都需要有别于国家队的传统管理方式,让她们到美国比赛除了提升技术,还希望队员能感受真正的职业氛围,了解职业赛事。”于冰球而言,也是相似的道理。

  

秦晓雯把“与狼共舞”看作中国体育改革的一个信号,将企业、俱乐部、国家队等多方资源整合“走出去”的同时,也打开了人才库,让更多年轻人看到项目的可能性,也让企业找到了在国内搭建青少年培训市场的潜力,此外,“就当地教育、语言、文化和对项目的理解,‘雏鹰计划’受益者也能无缝衔接。”在她看来,“与狼共舞”是短期目标,要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突破,但一个项目可持续的发展还得靠自己造血,“雏鹰计划”打造的就是这个层次,二者背后共同的逻辑简单说:“就是用别人的田播自己的种、耕自己的地。”

  

“假如这些孩子现在13岁到美国去,离2022年还有5年,能不能赶上北京冬奥会?”被问及的国家女子冰球队的前主教练姚乃峰表示,培养一批成熟的冰球运动员至少需要10年的打磨,“这些孩子想达到国家队水平不太可能。”对此,秦晓雯也表示,“为冬奥会去做‘雏鹰计划’没有意义,十三四岁的小孩,五六年回来可能刚开始进入职业联赛,2022只是一个重点,但绝不是终点。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官本位思想,持续对符合体育规律的事情进行投入,人才库总会多起来,那时候,连烦恼也是幸福的烦恼。”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中国青少年体育孵化走出新路径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