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热”背后的经济账

近年来,随着国内马拉松运动出现井喷式发展,路跑也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7-10-16 11:10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王笑笑 0 59337


禹唐体育注:

前不久来京参加2017北京马拉松的广东惠州跑友黄建潜,在吃、住、行和游览上面花了4000多元。“有人说跑马是花钱找虐,可我觉得很值得,”黄建潜意犹未尽地说,“北马被誉为‘国家马拉松’,服务好、水平高。从天安门前跑过时,感觉很光荣。”


近年来,随着国内马拉松运动出现井喷式发展,路跑也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今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提到,到今年底,马拉松参与人数将超500万人次,带动各类直接消费将超200亿元,到2020年将达350亿元。“马拉松的市场是无穷大的,这么高的社会参与度必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对记者说。


初练者装备花费四五千元


据中国田径协会不完全统计,一位马拉松初练者每年的装备消费约为四五千元。而随着运动水平提升,跑者对装备档次和品质、膳食营养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马拉松的吃、穿、用、练,本身就是巨大的消费市场。”水涛说。


43岁的胡艳梅来自“信跑团”,她为记者算了一笔参加北马的账,“跑鞋不到1000元,T恤和裙子一共500多元,运动内衣300元,帽子100多元。腰包和护腕是网购的,一共几十块钱。运动手表比较贵,1980元。”这次参赛,胡艳梅还戴了一副知名品牌的护小腿,“一般的牌子大概一二百元,我这副760元,但物有所值。以前我跑半马都会腿酸,但这次跑完全程也没什么感觉。”


胡艳梅表示,跑步装备的价位通常跟品质、功能成正比,而一双适合自己的跑鞋最为重要,“跑龄越长、水平越高的人,对鞋的要求也越高。跑鞋根据跑程、场地类型等要素又分很多种,跑短距离的鞋会比较轻,跑全马的鞋支撑性比较好,要求高的跑者常常拥有几双鞋。”同时,跑鞋的使用周期最短,“一个月跑量达到三五百公里的话,一年得消耗两三双鞋,否则鞋底磨得太薄,防护作用就不好了。”


至于其他装备,如不同季节的服装、配饰、背包、水壶、电子设备等,都无需频繁更换。


带动比赛地食宿行游消费


训练“烧”装备,若外出参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旅游都要为GDP做贡献。对于赛地而言,举办马拉松不仅能宣传城市形象,促进道路修缮、文化建设、整改市容,更能带来实打实的经济收益。


作为国内最负盛名的马拉松赛之一,北京马拉松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跑友。今年比赛前,黄建潜抵京后便和朋友前往故宫等景区游览。比赛次日,又爬了长城。黄建潜笑着说,他还忙里偷闲,品尝了烤鸭、涮羊肉等京城特色美食。临走时,朋友们纷纷选购特产,他也买了一些真空包装的烤鸭。


去异地跑马的消费中,住宿是“大头儿”。无论酒店还是民宿,住宿选址都很有讲究:要么离起点近,免去清晨的奔波;要么离终点近,赛后尽快休息。据参加今年北马的河北跑友杨自鑫介绍,最好提前两个月就订房,订晚了不仅房价暴涨,位置方便的房源也很难订到,“提前订房准没错,万一抽不中签,也可以退房或转让。”


对多项产业产生跨界影响


马拉松的产业链不仅包含装备、食宿,还有很多“跨界”环节,且两种产业类型往往呈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以移动互联为例,专业跑步应用“悦跑圈”首席运营官吴文业表示,与跑步相关的手机功能和应用工具应运而生,使跑步可记录、可分享,变得很有趣,为马拉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作为一种全新的参与方式,今年北马首次开展了由“悦跑圈”承办的线上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万名跑者参加了比赛。与此同时,“悦跑圈”全新打造的“赛事live”功能也于比赛当日上线,吸引了超过100万人参与。观众可使用该功能在线观赛、与参赛的亲朋好友互动、实时了解选手的数据,不仅令选手的征途不再枯燥,也令观众可以“锁定”自己关心的选手。此外,“悦跑圈”还通过定点抓拍制作了北马跑者的《装备白皮书》,在去年仅有跑鞋的基础上加入了服饰、电子设备等数据,为跑友选择装备提供指导。


除移动互联外,随着马拉松的火爆,相关赛事及活动运营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北京马拉松博览会为龙头的相关会展活动越来越多,医疗、康复、保险等行业也在参与马拉松的过程中有所获益……“马拉松经济”可谓无所不包。吴文业认为,马拉松的“跨界”影响是一种必然,“这项运动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化属性,是一种社交方式,也像一场派对。马拉松成为真正大众运动的时代还未开始,一场盛宴即将到来。”


本文转载自北京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跑马热”背后的经济账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