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过后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其实还有这两条路可以走

过去几年,可穿戴设备厂商的声势很大,但最近两年没了多大声响,颓势比较明显。从今天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来看,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发展迅速。

2017-10-16 10:00 来源:钛媒体 文/王新喜 0 26000


禹唐体育注:

过去几年,可穿戴设备厂商的声势很大,但最近两年没了多大声响,颓势比较明显。从今天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来看,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发展迅速,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依旧疲软,整体销量为2300万只,仅仅保持了3.1%的微弱增长,出货量则为270万,较2015年同期的560万下降了51.6%。


eMarketer曾经预计2016年美国可穿戴设备用户数量将增长60%,但是真实的增幅只有24.7%。早前IT 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 Gartner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 29%和30%的智能手表和健身追踪器被弃用。当前诸多可穿戴手环当前大多数用户为何对可穿戴设备并不感冒?


我们知道,过去几年,发展势头较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当属手环与手表,但它能实现的功能无非都是聚焦在记步、睡眠、心率等几个方面,如今,智能手环不再火爆,今年7月,曾经最高估值为32亿美元被视为硅谷独角兽的智能手环厂商Jawbone宣布停业清盘。


Fitbit、Gopro等美国智能硬件明星企业,在7月份前后均出现股价大跳水,Fitbit股价过去一年累计下滑约60%。智能手环基本退出各厂商展台,有业内人士吐槽:从吃喝拉撒睡和约跑都能通过手机终端来实现,很多高端手机本身就有计步和心率检测功能,要个手环来做啥,何况有些厂商的设备还暴丑,不能有效展示用户高贵的逼格,差评。


在笔者看来,可穿戴设备要让用户买单,必然需要它与智能手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化特点,如果智能手机能够完整实现的功能,再把它复制到可穿戴设备上是没有说服力与吸引力的。而诸多研究表明了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态度:昂贵且无用。


不过智能手表增速却相对较快,达到了61%,今年第二季度,苹果手表的销量达到340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50%,而且占据了可穿戴设备市场13%的份额。某种程度上说,智能手表正在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主流品类。  


日前,在腾讯《巅峰问答》最新一期访谈节目中,受邀的世界可穿戴之父彭兰特表示,他不会买苹果手表。在他看来,可穿戴设备应该是应用于社交、而不是信息(显示)。言外之意就是说,苹果手表过于着重于信息功能的展示,而在社交属性上是有缺失的,而这可能恰恰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如前所述,可穿戴设备发展势头相对较好的品类是智能手表,而其中以苹果为代表,苹果今年发布了Apple Watch 3。苹果在Apple Watch 3中,尽量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的差异化使用场景需求进行区分,比如加入了LTE数据连接功能,让Apple Watch 3可以拨打接听电话,使之脱离手机成为一款独立的产品。


而Apple Watch 3搭配苹果的earpods,跑步听音乐,摆脱了线缆的束缚。集成有Siri语音助手,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技术找到自己想听的歌曲,此外配合苹果蓝牙耳机 AirPods,手表还可以直接讲话,用户再也不用低头看屏幕。另外逐步通过AI技术让手表在智能交互层面做的更好,包括升级算法之后的心率监测、游泳智能训练,无需拿出手机即可快速查看出行等相关信息。


苹果的这些努力都在推动智能手表往这些方向迈进:一,尽量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的差异化使用场景需求进行区分;二,摆脱智能手机成为一款独立的产品。


Andriod Wear 和 watchOS 最近的几次更新的都在软件层面加强了手表的独立性,包括增加 Wi-Fi 连接、离线音乐、手写输入等功能以及开发手表的「原生应用」。三、AI语音交互化,逐步摆脱屏幕的局限。四:在与智能手机同质化的功能领域做到更方便、体验更高效。


可以看出,苹果Apple Watch 3也在引导行业的发展方向,在过去,国内外的厂商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浪潮下,产品几乎无一例外的集中在普通大众的“计步、睡眠、心率”这三个功能上,但这些功能虽然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普通用户的痛点。


许多厂商忽略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让每个人都具备数据生成能力以及私人数据上传能力,本质是UGC(用户生成内容),用户可以不断创造内容并上传到云端,而海量的数据是AI功能实现的前提。而对于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来说,相对智能手机天然的劣势是屏幕小,触屏交互体验短板难以打破。


因此,要用户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上生产文字、图片的效率与舒适度与操作性远低于智能手机,而对于用户来说,由于触屏不便,但通过语音交互却很适合可穿戴设备的场景,更接近用户的操作习惯。


有人曾说道,在文字生产、文字输入方面,智能手机相比PC存在先天劣势。但在图片、音频的生产上,智能手机具备远超PC的便利优势。但在语音音频领域,智能可穿戴设备则强于智能手机。


因此,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个可行的方向是强化AI语音交互功能,摆脱屏幕触控的局限。


原因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是24小时佩戴,这意味着用户通过可穿戴设备保持永远在线,可以随时在上传个人数据,比智能手机有更强的移动互联网属性。因此,由于屏幕的局限,在音频的生产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便利优势与需求度却要超过智能手机。


一方面,在移动化出行场景中,抬手腕语音交互的便利性与场景契合度是智能手机也不能及的。它简化了人机沟通以及人与人沟通的效率,与此同时也解放了用户双手。


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的本质是UGC,音频降低了信息内容生产成本,厂商天然可以通过收集海量数据来完善算法与语音交互,通过不断加入AI功能,实现更智能化的语音交互摆脱屏幕的局限,通过语音颠覆狭小的触摸屏,甚至与整个物联网产生深度链接与交互,可能才是智能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与医疗护理与监测结合起来。


从需求层面,智能可穿戴设备当前的品牌标签是与健康、运动紧密结合。而当前都市亚健康人群颇多,对健康需求强烈,本身可收集和分析用户身体数据的可穿戴设备单品就已经具备了一个移动医疗设备的雏形,在医药研究和临床领域,当前一些制药公司、医院、初创公司等已经在就可穿戴设备上的病患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护理计划。


例如国外有家Brockton医院与一家名为Validic的公司展开合作,从健身追踪器以及其他设备中收集数据,改善对慢性病患者的护理。


另外,Fitbit也在参与对肥胖、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临床研究。智能可穿戴设备之所以能做到与医药健康领域结合起来,因为人的位置参数,心跳、血压、睡眠,都是人体参数。而可穿戴设备可以统计、分析、管理、跟踪这些数据,帮助医学领域更好的了解并使用这些数据,本质上它可以针对每个人都建立一个医疗数据中心。


而当前的技术客观条件相对成熟的一个重大标志是,当前的感应器越来越发达也越来越便宜,因此医学行业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的方向是可行的。也就是说,智能手表不应该仅仅是手机的配件,而是更加独立的更加智能化的时尚科技外加医疗硬件单品,这才是说服用户购买产品的理由。


可穿戴之父彭兰特日前在腾讯《巅峰问答》节目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我觉得最有趣的设备应该是那种……比如我见过能塞进耳朵的小到看不到的设备,单纯作为医疗设备使用。


它能评估你的神经功能、血液指标。这些功能手表肯定都实现不了,目前只能在医院实现。这会很有意思。人们可以预防中风、脱水等状况,这些风险对运动员、老人、孕妇、婴幼儿都影响巨大。所以可穿戴设备对于人们保持健康变得尤为重要。不仅是追求健壮,关键时刻还能救命,这才是关键所在。


未来如果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语音交互来实现并搞定大部分的功能,社交属性也会因此得以强化,再通过AI大数据算法功能的结合进一步应用到医疗健康领域延展它的想象空间,通过AI加持后的智能化语音交互功能与智能手机触屏交互实现差异化,或才能推动可穿戴设备需求的大涨,可穿戴设备才能迎来它的春天。


本文转载自钛媒体,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泡沫过后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其实还有这两条路可以走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