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体育独家对话|水涛:努力提高赛事品质品类,打造中国特色马拉松文化

9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在北京接受新华网体育独家专访,与广大网友分享他的“跑马”人生。

2017-10-05 09:00 来源:新华网体育 记者/李旭 丁峰 0 67167


从“我要上奥运”到供给侧改革;从马拉松产业到马拉松文化;从“马办”主任到普通跑者……9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在北京接受新华网体育独家专访,与广大网友分享他的“跑马”人生。

  

新华网体育:很多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赛季”,赛事活动一般都会安排在一年当中的某个时段中完成,但是现在中国的马拉松运动正在颠覆这样一个传统。从年初到年尾,从南方到北方,我们经常会听到马拉松赛事的消息。中国马拉松运动的迅猛发展是超出人们想象的,您能谈一下马拉松近些年在中国普及的进程吗?

  

水涛:马拉松诞生在2400多年前希腊的一个马拉松镇,源于一场战争,后来这粒种子又植根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列入到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中,并伴随着奥运圣火,代代相传,熠熠生辉。由于马拉松这项运动的精神是脚踏实地、坚韧不拔、超越自我、永不言弃,所以1981年的时候来到中国,落户北京。因为这种精神,也契合了中国人的品质,尤其是改革开放这种奋斗不止的精神,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拉松这项运动在中国变得备受欢迎。

  

跑步是人体的一种本能,所以这项运动为什么开展得这么广泛,就是因为它简单易行。还有一点,马拉松这项运动有别于其它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个平等的赛场、平等的运动。比如说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有明星,有世界冠军,有奥运会冠军,有田径的,有非田径的,有领导,有群众……所有人都可以同场竞技。

  

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的时候,我们和国际田联一拍即合,要用专业世锦赛的马拉松吸引业余选手参加,大家同场竞技,他们的竞争者里有很多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所以马拉松这项运动就是让各种人都参与。

  

新华网体育:中国田径协会年初推出了“我要上奥运”系列活动,这项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很大,尤其对于大众跑者来说。那么田协马办推出这项活动的初衷和意义是什么?

  

水涛:中国乃至世界竞技体育的高度离不开群众体育的广度和深度。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人们的观念达到了一定高度,马拉松一些得天独厚的项目特点和魅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赛事当中。我们初步统计,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赛事,2016年已经达到了328场,直接参与赛事的有280万人次。但回顾过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有一个北京国际马拉松,最早的时候只有100多人参加,后来扩展到业余选手,一共是三四百人,全国马拉松能够完赛的也就是100多人。

  

现在不一样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身体健康素质也提高了,从事这项运动的人越来越多。据我了解,现在一些跑团俱乐部,实际上是在半专业和专业化训练,跑姿技术有专业教练来指导,训练量有的达到甚至超过专业运动员的水准。

  

所以在马拉松这个项目当中,我们开始尝试开展“我要上奥运”这个活动,让老百姓有机会走向国际赛场,走向为国争光的舞台。

  

我们在今年4月份推出了“我要上全运”,老百姓通过一定的选拔成绩标准门槛,就能直接参加全运会比赛。在4月29日举行的全运会马拉松赛中,有4000多个民间选手参加了比赛。他们成绩都不错,有的选手甚至接近专业水平,这是非常喜人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选拔了一位民间选手参加今年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马拉松项目的比赛。这就是一个契机和信号,即使是普通民众,只要你成绩好、刻苦训练,就有机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在“我要上全运”和“我要上世锦赛”的基础上,我们今年计划组织男女各五千人的“我要上奥运”跑团,明年缩减到一千人,后年缩减到男女各五十人组成百人跑团,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时候,我们组成一个十人跑团,最后甄选出男女各一名选手参加奥运会比赛,所以业余选手登上奥运舞台,这不是梦。


新华网体育:在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中心马拉松办公室的领导下,马拉松已经成为体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排头兵,不仅赛事规模井喷,还涌现出中国大满贯赛事、“韵动中国”系列赛等精品赛事。请问水主任,马拉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的最新进展是什么?

  

水涛:马拉松供给侧改革,除了利用一些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医疗保障等措施为民众提供安全健康的跑步环境,我们现在还正努力提高马拉松赛的品质和品类。

  

在保证赛事品质方面,主要通过以下两大途径来实现。

  

第一,制定马拉松赛事管理办法和组织标准等。确保赛事本身的组织运营标准,包括赛事服务,赛道距离丈量、宽度评估,以及整个社会、城市资源对赛事的保障,为广大跑友提供安全有序、服务优良的赛事。

  

第二,做好对赛事组织运营者、指导员、跑者的培训。我们与上海体院合作成立马拉松学院,已经开展了7期的赛事组织运营培训班,保证马拉松运营的质量。针对跑者我们制定了参赛指南,对跑步的基本动作、装备购买、饮食安排、科学训练、比赛配速以及赛后恢复等提供了科学的意见。

  

在丰富马拉松品类方面,我们配合国家不同战略,推出了多个主题的系列赛,如“一带一路”马拉松、“奔跑中国”马拉松以及和新华网合作的“韵动中国”马拉松系列赛等。就像今天的“广安国际红色马拉松”一样,我们想通过马拉松,讲好中国人的故事。

  

另外,现在的马拉松基本已经发展到无孔不入,例如我们有森林马拉松、城市马拉松、乡村马拉松……现在漠河还开展了马拉松,有的地方还在搞冰雪马拉松。从地域来说,我们还开展了社区跑、花园跑、室内跑、线上跑等等赛事。因为这项运动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供给侧改革一定要走到每位民众身边,并要供给到更多的方面。

  

新华网体育:马拉松引发的跑步热潮,也很好地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那马拉松产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您认为真正要发展好一个产业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马办对于马拉松产业发展的思路规划又是什么?

  

水涛:马拉松必然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现在我们提倡叫马拉松+,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单纯是一场赛事,而是实现了很多的产业联动。例如20年前,纽约马拉松参赛规模是3万人,其中有1万纽约人,1万纽约以外的美国人,还有1万是美国以外的外国人。在这群人中有的是拖家带口的,有的是带着旅游目的去的,他们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交通、住宿、旅游等方面的效益,当时纽约马拉松就占纽约旅游总收入的二分之一。

  

今年的北马30%是本地人,70%是外地和外国人,极大地带动了交通、旅游、酒店、博览、会展等行业的发展。跑步着装还极大的拉动了体育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现在媒体、医疗、救护、金融等领域都能跟马拉松融合。

  

马拉松这个市场是巨大的、无穷的,将来可能发展到上亿的民众都参与到马拉松这项运动中,这会给跑步这个行业带来巨大产业规模。

  

新华网体育:马拉松这种井喷式的增长和火爆程度,对于主管部门也是一个挑战,应该说管理要先行,那马办怎么来规范这样一个市场?怎么样规范赛事井喷的状况?

  

水涛: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忧,但就马拉松赛事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体是健康有序的。从我个人来说,赛事不怕多,因为过去多是无序的,现在我们有了马拉松的赛事组织管理规定和标准,甚至在共办或者认证赛事当中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比如说共办赛事,我们要求一定要有县级以上的政府。因为巨大的城市资源是政府掌握的,政府不保障的话,环节可能达不到,要商业运作也会受影响。我们也会去考察赛道,丈量赛道长度,检查线路是否符合标准。双方签约后,在赛前两个月主办方要来中国田径协会从赛事规程的设置、赛事的组织推进、物料供给标准、医疗救护保障标准等方面进行陈述。

  

对于规范马拉松市场方面,我们将赛事分成不同的等级。

  

A类赛事就是和中国田径协会共同主办的。这一类赛事我们会全力指导,比赛前期做好业务审核、阐述、方案审定;比赛期间指派技术代表、技术官员,包括赛中的监督、赛后的督查等工作。在A类赛事当中又分为A1、A2两类赛事。A1就是标准赛事(标准赛道、标准距离),A2赛事是因地因时办比赛,满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不到42公里,半程也可以。还有一类就是B类赛事,就是在标准上要求不高,但是必须要注册,必须有法人和当地的一些保障。

  

另外一类没有经过中国田径协会,只运用社会力量办赛的,对此我们也跟国家体育总局和发改委相关部委制定了赛事组织指南、赛事组织手册以及参赛指南,给他们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指导。到目前来说,1—8月,800人以上规模的路跑赛事已达到600多场,保守估计到年底应该在800场以上。

  

新华网体育:马拉松早已经超越单纯的体育赛事,这其中不能忽略的就是文化。我们知道,在国外马拉松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为全球的文化贡献了多元性。那中国的马拉松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水涛:中国的马拉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精品赛事上,我们引导赛事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打造适合每个地域历史文化的特色赛事。就拿北马来说,这座大都市举办的马拉松赛,它见证了有几百年历史古都的风貌,如天安门、紫禁城,也有长安街的现代化大道,最高学府北大清华,靠近西部的田园风光,还有中关村、奥林匹克文化主题等特色地域……通过赛道选择就能体现文化的特色。

  

现在我们提倡打造生态的、田园风光的马拉松赛事,包括一年四季打造不同类型的马拉松赛事,这种特色就是我们文化的内涵。还有一点就是马拉松不仅仅是赛事,还通过赛事这个平台打造盘活整个城市的纽带,让老百姓通过跑步来到这个城市,跑完以后产生幸福感,再安排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美食节、当地的民俗文化表演、艺术表演等,把马拉松这一天当一个节日来打造。

  

每年的马拉松年会,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播。通过马拉松年会,把跟我们协会注册认证的赛事聚集一堂,进行政策解读、经验交流以及赛事评选。所以马拉松发展到今天,它的文化已经比较成熟了,下一步我们还要打造一些栏目和频道,专门宣传跑步。现在我们做了一些宣传片,未来我们甚至会打造马拉松的晚会评选,这些都已经在计划当中。


新华网体育:马拉松已经完成了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的转化融合,越来越多的百姓参与,使健康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那我们是怎么安排工作的?

  

水涛:第一,提高医疗急救标准。一个健康的赛事,在医疗急救方面是有保障的,每5公里要有一个医疗站,每1公里要有一个医疗点,每1公里要有一个心脏起搏器,除了固定的医疗站点,沿途还有很多救护车严阵以待;第二,赛事供给必须有保障。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我们在水量供应、饮料供应、能量补给等方面,会提供不同的标准;第三,赛道的流动性保障。在赛道上有自行车、摩托车流动提供服务保障,在全程赛道中提供医疗保障;第四,需要社会的正确对待。去年有近300万人次跑马拉松,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如何降低马拉松赛事的风险,从组织者来说需要提供完善的赛事保障,从社会角度说,宣传普及健康知识至关重要。如果你现在开始跑步的话,只要制定目标是能够达到的,但循序渐进很重要。

  

新华网体育:作为马办主任,您平日考虑更多的是马拉松事业发展的宏观问题。今天,面向普通的跑者,您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水涛:面对的跑友群体非常庞大,大家层次不一样,在跑步方面有没有入门的,有刚入门的,有跑的不错的,还有接近专业水平的人。

  

对所有人,我首先想分享奥林匹亚山上的一句名言:“你想聪明吗?跑步吧。你想健康吗?跑步吧。你想优雅美丽吗?跑步吧。”跑步这项运动对人的身心有非常好的帮助,所以,大家跑起来吧。

  

其次,我要说的是跑步是有风险的,跑步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度,大家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训练,科学的参赛。适度的参加马拉松运动,坚持锻炼,对自己的身体、意志都会很大的改变。但掌握好度,从来都是我们参加任何运动必须重视的前提。

  

最后,我想说,跑步使人快乐、使人开朗、使人更加谦逊,会让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个人、对家庭是非常有利的,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


本文转载自新华网体育,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新华网体育独家对话|水涛:努力提高赛事品质品类,打造中国特色马拉松文化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