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33赛见证国内马拉松热潮 赛事含金量如何提升?

金秋九月,各地马拉松赛事迎来了又一场爆发的“盛宴”,上个周末国内路跑圈甚至创造了2天内举办33场路跑赛事的盛况。

2017-09-29 1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王牧青 0 61500


禹唐体育注:

金秋九月,各地马拉松赛事迎来了又一场爆发的“盛宴”,上个周末国内路跑圈甚至创造了2天内举办33场路跑赛事的盛况。伴着中国马拉松和跑步赛事走进黄金期,关注细节、关注安全将会是提升赛事含金量的重中之重。

  

跑步持续红火:上个周末至少33场跑步赛事

  

中国大地上的“马拉松热”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仅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328场,较2015年134场增加了近1.5倍,是2011年22场赛事的近15倍。业内人士保守估计,2017年的路跑比赛数将接近、甚至超过500场。

  

参赛人数方面,2016年参加各项路跑赛事的总人次近280万,较2015年增长130万,是2011年40万参赛人次的近7倍。截止2017年初,中国大陆举办马拉松赛事已涵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30个省、区、市的133个城市。

  

记者梳理发现,全运会闭幕(9月8日)后的三周内,全国范围内举办的路跑赛事超过了60场。仅9月23、24日两天,各地共举办了至少33场大小跑步赛事,这个数字不限于经中国田协注册的跑步赛事,也难免漏下一些影响力不大、传播度不广的区域性赛事。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国路跑的红火并没在前几年高速发展后减速,目前依然处于上升期。


跑者视角:世界“六大”也非尽善尽美

  

上个周末,记者的朋友圈中满是在各地完赛后晒照的跑友,一些高水平跑者的参赛眼光已不限于国内,适逢“世界六大马拉松”之一的柏林马拉松开跑,德国赛道上也不乏中国人的身影。

  

阿里体育总编室、跑步项目负责人温凤麟就是其中之一,在柏林,他以接近3小时的完赛成绩刷新了自己的PB(个人最好成绩)。谈到参赛感受,他告诉记者:“久闻柏林赛的良好口碑,有很好的快速赛道,全程65米爬升,从技术角度说是非常好,对选手切弯等技术有一定要求。而且,现场的德国观众非常热情。”

  

感受友好而热情的比赛体验,是很多中国跑友出国跑赛的共识。同样时常出国参赛的女跑友晓天(化名)向记者介绍,有人说国内赛事的参赛体验不如国外,如果只谈硬件、规则,国内的一些品牌赛事做得也不错。但国内比赛跑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跑步的文化和理念方面,和国外还有差距。

  

诚然,世界上很多知名马拉松赛事已形成了稳定的办赛水平和口碑,但称赞之余,还称不上“尽善尽美”。温凤麟在柏林马拉松就感受到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比如,起终点的线路指示不够明确;完赛后由于道路封路,很难回到驻地。也包括志愿者发水的纸杯较硬,很难捏扁杯子喝,他只能停下来,不得不影响了速度。”


正视差距:听办赛者怎么说

  

与不少国内路跑赛事的主办者深入交流之后,记者能清楚感受到,办赛方对自身与国外顶级赛事的差距认识非常透彻。“不够成熟,中国的马拉松还需要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 深耕跑步赛事的智美体育副总裁宋鸿飞如是说。

  

他指出,目前的中国跑步人群,很多还只是兴趣人群,没成为生活习惯,会被兴趣影响和左右。“许多赛事还需持久不断地推动,将开办1、2年的赛事助长为常态赛事,形成文化氛围,这样下去,赛事的体系才能体现出来。”

  

9月17日,北京马拉松完成了连续第37年鸣枪,从1981年至今,北京马拉松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吸引了各地跑友报名。2015年,“北马”取消“半马”,正式进入“全马”时代。

  

2017年,北马设立的报名门槛保证了参赛者至少具备业余马拉松跑者水准,但依旧挡不住98687人报名,经过抽签共29700人参赛,完赛率高达95.51%。整体竞技水准的提升,其实是30多年坚持的结果。

  

但也应看到,北京马拉松比赛结束后,网上曝出了5名运动员使用同一号码布参赛的蹭跑事件,类似的事件在国内路跑赛事中并不少见。跑者素质参差不齐的客观现状,也是对办赛者应变能力的巨大考验。

  

一年办了30场路跑赛事的宋鸿飞表示,通过连续几年办赛,他希望把每次比赛都打造出特色:“我们希望赛事具备个性和文化调性,不仅仅是一次跑步。通过跑友展示、活动设计,把跑步赛事做成城市、市民、跑者的节日,渐渐塑造出赛事的品牌。”


规程之外 细节处见真章

  

“马拉松赛事组织系统庞杂,涉及部门多、影响面广。一场比赛要牵连当地政府、体育局、运营公司、赞助商、媒体、观赛群众等太多主体。”田管中心副主任王楠这样形容一场赛事的主办过程。

  

因此,数目庞大2017中国马拉松赛事中,也出现了蹭跑、替跑、高价买卖资格、参赛者集体抢跑等问题。公平地说,类似事件在全世界马拉松赛都难以杜绝。但对办赛者而言,他们需要更多从细节入手,一步步提升比赛的含金量。

  

“细节是成功举办一场比赛的基础。”北京马拉松主办方、中奥路跑公司总经理王简说,他介绍,比如在起点集结区,人群密度大、停留时间长,北马特意准备了透明参赛袋,便于快速安检。和国外赛事一样,北马更多使用了手检,而不是安检机,为了避免人流形成拥挤。”

  

“在终点处,赞助商要为每名选手发装备,我们在报名时就确定了参赛者的衣服尺码,赛后分性别、分尺码设置通道,避免了现场换号码导致的滞留。”王简介绍,2015年,北马赛道的一处补给点出现了“断水”,此后2年,他们会在补给点增配物资,避免问题重复发生。

  

一名赛事主办者告诉记者:“参赛者、旁观者眼中,物资和志愿者的水平是他们最在意的事情。这两方面的细节,一定要做到位。”

  

记者也了解到,在一些影响不大、或者地区性的赛事,曾出现过主办方直到鸣枪当天凌晨才拿到号码布;赛前服装、毛巾等物资离奇失踪等低级失误。因此,让每场比赛的保障落实到每个细节,将是中国马拉松未来面临的要求和挑战。


马拉松办公室强调办赛安全

  

办赛质量之上,是每场比赛的安全。26日,田管中心特意召开了2017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安全会议,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强调,各项赛事要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落实到人,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这个周末,国际田联“铜标赛事”衡水湖马拉松即将开跑,衡水市政府副市长崔海霞介绍,通过5年办赛经验的积累,主办方提前进行了比赛模拟,保证比赛时流程顺利。今年,大赛特意在冲刺处增设医疗小组,避免选手出现意外。

  

宋鸿飞介绍,智美总结出“5道生命防线”,5年中上百场比赛没出现1次意外死亡,成功救回了3名心脏骤停选手和超过20名热射病选手。

  

“对安全办赛的‘红线’,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戒惧之心,绝不能触碰。”王楠表示,2017年内,田管中心计划把安全办赛落实情况纳入到年底等级赛事评定体系中,以促进各赛事主办方认真做好赛事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2天33赛见证国内马拉松热潮 赛事含金量如何提升?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