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娃前半生竟都与钱有关!贫穷让她成最佳商业范本

尽管这次手中没有闪亮的美网奖杯,刚刚结束十五个月禁赛期的莎拉波娃依然是纽约摄影记者们镜头追逐的焦点。

2017-10-03 10:00 来源:网易体育 文/拾玖 0 95872


杂志社的红毯上,俄罗斯人穿着黑色雪纺碎花长裙翩翩起舞;“今日美国”的取景框里她披散着金发换上纯白的泡泡袖长裙;来到“每日秀”的现场又见她发髻高束,套上露出香肩的纯黑礼服;转场到“视点”秀场,一件背后印着中国龙的皮衣继续帮她吸引所有的话题与目光。


“我唯一想表达的就是,我们该向前看了。”莎娃在今日美国的采访中这样说道。任何人都不怀疑俄罗斯人想要摆脱禁药阴影的急切心情,不过此时此刻她如此卖力地提高曝光率,目的并非提升自己的公信力,而是为了尽可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与花样翻新的礼服同时入镜的还有一本新书,封面上莎娃的美照镶着国家地理杂志一样的明黄色画框,那是她9月12日刚刚推出的自传——《无法阻挡——回望我人生》。


选择在这样的时机推出自传,俄罗斯人再次展现了她精明的商业头脑,与那些宣称自己对市场运作一窍不通的“纯粹”运动员不同,莎拉波娃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商业营销的兴趣和热情。她爱赚钱、会赚钱,特别喜欢亲自出面在赞助商中巧妙周旋;尽管最高学历仅仅是函授高中,福布斯杂志却称莎娃配得上“体育市场学博士”的头衔。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由让莎拉波娃对金钱如此狂热?她又为什么能够成为商业价值最高的网坛女王?我们不妨跟随她自传的节奏,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去一探究竟。


700美元,莎娃走上网球路


“到了早晨,还没睁开眼睛我就知道自己到了个陌生的地方。我能听见我父亲在说话,语速快,声音轻,语气失落。他已经醒了几个小时,也许他根本没睡。”

莎拉波娃在自传中这样描述自己6岁跟随父亲来到美国后迎来的第一个清晨。父女俩寄宿在飞机上认识的俄国同胞在弗罗里达的旅馆房间里,兜里揣着仅有的700美元睡在地板上。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700美元的购买力放到如今的2017年也仅仅相当于1000美元出头,甚至低于弗罗里达当地的单月最低工资标准。而即使是这样不起眼的数字,却是尤里-莎拉波夫,这个后来被无数球迷熟悉的,经常在莎娃包厢里“扰乱赛场秩序”的咆哮老爹,在离开俄罗斯之前东拼西凑来的全部家当。


弗罗里达是美国的“网球工厂”。打开谷歌地图,在弗州境内搜索“网球学校”关键词,跳出的结果超过30家。数以千计的球童在这片网球热土上训练、竞争,燃烧着天赋和金钱——作为投资,实力雄厚的学校会给特别有天赋的孩子提供奖学金。


“这样的电话我每周都要接到几个,‘这里有个姑娘你一定要看一下。’‘那里有个女孩绝对是明日之星’”,尼克-波勒蒂埃里——莎娃初到美国时第一所接纳她的网球学校的校长这样说过。“所有父母都相信自己的女儿会是网球场上下一个女王。”


年幼的莎拉波娃就是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得到了波勒蒂埃里网球学校以及康奎斯塔多网球学校免除学费的待遇——虽然仅仅相当于1000美元左右的奖学金,却是这些网球学校肯压在一个表现突出的6岁女孩身上的全部赌注。


不论如何,尤里的700美元赌资加上玛利亚的天赋,总算给他们赢得了留在美国训练生活的机会——然而与其他运动员提起启蒙教练时常有的温情不同,莎娃在描述最初接纳自己的两所网校的时候提及最多的词汇是“商品”——俄罗斯人在懵懂的年纪已经懂得自己上场“表演”就可以给学校招来赞助商投资的因果关系。


可以说幼年时这段贫乏动荡经历深刻影响了莎拉波娃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她的价值观。因为没有钱,能睡旅馆的地板都要感谢老天;因为没有钱,父亲尤里必须对无理的教练低声下气、做繁重的体力活弄伤了后背;因为没有钱,他们必须忍受房东太太阴晴不定的脾气;因为没有钱,她只能穿“富家小姐们”剩下的衣服,用不称手的陈旧装备;因为没有钱,6岁的她不得不与远在俄罗斯的母亲分离三年。


也许在六七岁的年纪,莎拉波娃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富人生活,但是有一点已经很明确,她需要钱。


10万美元,成莎娃人生最大转折


1999年,波勒蒂埃里网球学校被全球最大的体育竞技公司IMG收购,12岁的莎娃也在签约IMG之后获得了每年10万美元的贷款。莎拉波夫父女两动荡清贫的生活这才真正宣告结束——这是玛利亚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我笑得停不下来。那些房间的尺寸,车库有那么多门,还有那些大窗子,穿越林间的私人小径,甚至还有独栋客房,你听过这种事吗?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真正有钱人的房子。”


莎娃这样形容她初次拜访IMG老板麦考马克私人豪宅时的感受,“以前我只是专注打球,我热爱网球,但是并不知道胜利除了竞技之外还有什么意义,”莎娃这样回忆自己作为“职业运动员”意识觉醒的时刻是说道,“IMG的贷款改变彻底了我们一家的生活,我想我找到了令自己专注的动力。”


作为IMG的创始人,麦考麦克眼光独到,出手大方,“即使被是我们选中的这些年轻人,也只有十分之一能给公司带来回报,”他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这样提到,“但是这样也就足够了。”


看看IMG的明星客户名单,就知道麦考麦克所言非虚——费德勒、索普、老虎伍兹、魏圣美、李娜——娜姐在IMG的经纪人恰好和莎娃是同一个——大名鼎鼎的明星经纪人麦克斯-埃森巴德。


1999年的埃森巴德刚刚开始自己的体育经纪人生涯,是他帮同样初出茅庐的莎娃申请到了那笔救命的贷款。有了这笔钱,俄罗斯姑娘才能在场上尽情挥洒天赋,不用再为教练、装备、医疗、住宿之类的事情分心。


“等我成为职业选手,IMG就会收回那笔钱。”每年10万美元对于12岁的莎娃来说或许还是个天文数字,进入职业序列、还清贷款是她当时为之奋斗目标,就像网球学校里上百名接受贷款资助的球童一样。“麦克斯让我不用担心,他会打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莎拉波娃相信自己的经纪人,她相信他可以帮她还清贷款,但是俄罗斯少女的野心已经不止于此。她见识过了真正富有阶层的生活,明白了自己正在从事的这项运动可以带来怎样的财富。


“从那以后我不再为了打球而打球,而是把网球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


两亿八千万美元,莎娃登网坛后位


毫无疑问,义无反顾带她走上职业网球之路的是父亲莎拉波夫,但是真正陪她走过整个职业生涯,并且帮她完成从冠军球员到超级巨星明星蜕变,协助她经营财富帝国的却是她的经纪人——麦克斯-埃森巴德。


“麦克斯一半是家人,一半是经纪人,”莎拉波娃这样形容埃森巴德。“他从最开始就陪着我,相信我。我面对陌生人总会设防,但是跟麦克斯在一起,基于我们之间的过往,就有一种特殊层次的信任。”


纽约时报曾经评价莎娃与麦克斯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经纪人与雇主不如说更像是一对叔侄。埃森巴德对莎娃也确实像照顾侄女一样,巨细靡遗,力求周全。如果莎娃在某地决定入住一家新的酒店,埃森巴德会立刻投入战斗,他面见管理层,亲自面试安保,仔细检查套房,测试一切设备。他甚至会在酒店大厅叫一辆出租车,亲自跑一趟位球场,就为了记下最省时间的路线。


“签约IMG之后其实有很多小合约找上门来,”金牌经纪人这样回顾自己与莎拉波娃合作的起点,“但是我都一一拒绝了,她不是那种靠赚这种小钱维生的运动员。”


拒绝分散精力的走穴代言,埃森巴德从莎娃职业生涯的起点就为其精心挑选合适的赞助商,即使它们在当时不一定会为一个前途未卜的小女孩开出高额支票。“我说服耐克来包装她,动用一切关系让那个行业巨头相信这份投资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超越阿迪达斯与库尔尼科娃的合作。”


2004年,当莎拉波娃在温网决赛中击败小威廉姆斯,拿下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大满贯之后,埃森巴德对赞助商们的承诺都顺风顺水地一一实现。


从2005年开始到2015年,莎拉波娃一直在福布斯女子运动员收入排行榜上稳居首位。即使她三千六百万美元的职业生涯奖金数甚至不到小威廉姆斯八千四百万美元的一半,俄罗斯人的总收入却一直遥遥领先,达到接近三亿美元的惊人数字。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难。2015年,莎拉波娃深陷禁药丑闻,埃森巴德不仅没有没有拂袖而去,还将未能及时更新禁药名单的责任完全揽到自己身上,甚至故意频频发出有争议的言论,将负面舆论尽量从莎娃身上引到自己这边;同时继续为她推进自己的糖果品牌“砂糖波娃”。


“当我获得大满贯的时候,所有人都聚集过来,我是世界的宠儿,”莎拉波娃在自传中这样描述,“而当我遭遇挫折的时候,麦克斯依然坚定地与我站在一起,从始至终。”


在ITF公布禁赛两年(后经申诉改为15个月)的决定之后最困难的时刻,埃森巴德与莎拉波娃共同战斗,最终保住了主要赞助商们的合同——耐克、保时捷、海德、依云都没有就此终止与俄罗斯人的合作,只有豪雅表选择离开。“我觉得没有多少运动员能拥有这样的人际关系,那些有决策权的人都很了解她和她的性格,那是他们决定留下的原因,去等待,延长这些合同而不是终结它们。”埃森巴德在采访中强调,尽管有自己在中间辛苦斡旋,但是莎拉波娃本身的魅力与坚持才是留住赞助商们巨额投资的关键。


“做出‘精明的决定’是我的第一要务,与符合自身形象的品牌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莎娃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初期,刚刚赢得第一个大满贯的时候就曾经明确表达过自己对在商业运作上的野心。


2016年,虽然在福布斯财富榜上被小威廉姆斯超越,但是莎拉波娃依然以两千二百万美元的总收入位列第二——能在零参赛、零奖金的前提下达到这样的高度令人刮目相看。


禁赛期中的每一次出镜,每一场走秀,莎拉波娃都无法避免关于禁药的话题——媒体的质疑,同行的讥讽,这些都不能阻止她在秀场上露出最灿烂的笑容。不论背负着怎样的评价,她依然是那个能为赞助商吸引最多眼球的莎拉波娃——球可以不打,但是钱不能不赚,这份带着铜臭的执拗或许并不讨喜,却是莎娃贯彻始终的人生态度的最佳体现。


两千九百万美元,小威莎娃恩怨的最终答案?


提起莎娃的奋斗史,就不得不想到另一个网坛巨星,虽然同样出身微寒,赛蕾娜-威廉姆斯。关于她俩的恩怨,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那段男人之争。


2012年,有媒体爆料小威和迪米同游巴黎,不仅去了埃菲尔铁塔,还一起著名的情人餐厅。但一年之后的马德里公开赛,人们又看到迪米和莎娃亲密约会。


两人对男人的口味也许有相似之处,但对于金钱的态度小威却似乎与莎娃完全相反——至少她在公开场合是这样表现的。


“我真的不是为钱而战,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拿到奖杯,从来不去看那些支票。”她在福布斯杂志的采访中这样说道。


鉴于塞蕾娜曾经有过拿着100万美金的支票直接往自动存款机里塞的经历,我们也许应该相信她确实与渴望掌控一切商业活动的莎拉波娃有着截然相反的金钱观。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网坛一姐就真的能对俄罗斯人在商场上呼风唤雨的现实泰然处之。


小威廉姆斯一贯球风凌厉,但是每每面对莎拉波娃她都能展现出比面对其他选手时更犀利的杀气——或许是因为她本人对那场将莎娃推向世界舞台的失利一直难以释怀。


“我再也不会输给那个贱人。”


莎娃听说塞蕾娜曾经这样对身边的人赌咒发誓,并且把这个戏剧性的片段写在自己的自传里。而根据威廉姆斯姐妹身边亲友的描述,小威对于赞助商对莎拉波娃这种“欧洲金发妞”的偏爱非常反感却又无能为力。其实颜值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因为即使拥有同款外表,沃兹尼亚奇以及莎拉波娃的俄国同胞德门蒂耶娃,这些同样战绩不俗的金发美女也都在与莎娃的赞助商竞争中甘拜下风。战绩、外貌、精明的运作,所有这一切完美配合在一起才有了莎拉波娃的商业奇迹。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直到2016年小威才终于在莎娃缺席的情况下打了一场有些遗憾的翻身仗——两千八百万美元的总收入让她重回福布斯榜首——虽然这个数字并没有超过2015年莎娃创下的两千九百万美元的纪录。或许小威并不认同莎娃的金钱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本身也被对方那种“贪婪”的作风刺激,从而更加积极地提升自己,也因此提升了整个女子网坛的竞技水平。


虽然有些人会对莎拉波娃复出后走穴圈钱的行为嗤之以鼻,甚至有人猜测她是为了追逐利益不择手段才陷入禁药泥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莎拉波娃的人生经历确实是职业体育资本运作的最佳范例。如上文中提到的,2016年,莎拉波娃在完全没有赛事奖金入账前提下依然高居福布斯女运动员年收入排行榜次席。赞助商不是慈善家,之所以对深陷丑闻的俄罗斯人“不离不弃”也是因为她让它们相信,除了她自己之外,当今女子网坛没有这样“才色兼备”又野心勃勃的投资对象。


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莎拉波娃的“成功学”或许太过功利,但是职业体育需要这样的明星运动员,观众需要这样的明星运动员——即使充满争议,2017年的美网组委会依然将持外卡参赛的莎娃的比赛统统安排进中心球场——疲软的职业网坛呼唤明星的回归。


从渴望在异国他乡拥有稳定生活的小女孩,到希冀着踏入上等人圈子的少女,再到坐拥过亿资产,在丑闻中打响资本保卫战的超级明星,莎拉波娃近25年的职业生涯的确是商业体育资本运作的典范。经历禁药风波之后,莎娃或许距离道德典范又远了一步,或许她过于功利的人生观不值得大肆宣扬,但是她与她的团队在其业生涯中每一步的正确选择依然值得所有希望通过职业体育改变人生的年轻人学习借鉴。


本文转载自网易体育,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太功利?莎娃前半生竟都与钱有关!贫穷让她成最佳商业范本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