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背后 中国马拉松跑者不够用了?

这一“繁荣”表现的背后却埋藏着隐忧,当下的国内除了少数的马拉松赛事一票难求,需要抽签外,大多数国内马拉松现在依旧面临着名额报不满的问题。

2017-09-22 15:00 来源:爱燃烧 文/陈国强 0 66286


什么?北马都没报上名,跑者已经不够用了!

  

上周日刚刚结束的北京马拉松,浩浩荡荡约3万名全马跑者从天安门前开跑。

  

令人略显诧异的是,多个号码出现了“套牌”现象,有人猜测这可能是200元的报名费略贵,也有人认为是北马中签太难。

  

下半年即将举行的杭州马拉松、上海马拉松也需要抽签,似乎显示出国内马拉松供不应求的态势。

  

然而这一“繁荣”表现的背后却埋藏着隐忧,当下的国内除了少数的马拉松赛事一票难求,需要抽签外,大多数国内马拉松现在依旧面临着名额报不满的问题。

  

写一篇文章,如果事实不够用了,文章肯定写不好;那么,如果跑者不够用了,中国马拉松也许就存在虚火的问题。

  

一、赛事两极化

  

2015年,北马升级为全马赛事,名额3万,当年有63118人报名;2016年有66576人报名;2017年则有98687人报名。

  

中签率大致从47.5%降低到45.1%和30.4%,但仍然比2017年纽约马拉松(16.5%)、东京马拉松(8.2%)、2016年的伦敦马拉松(6.9%)中签率高多了。

  

其实,从去年开始,我国出现了马拉松赛事两级分化的问题。知名赛事一票难求,特色不鲜明的赛事面临跑者不足的窘境。以今年4月天津全运会马拉松比赛为例,首次设立的群众组全程马拉松名额5000人,作为一个直辖市马拉松,并不算多,最终4128人报名参赛。

  

这还是顶着直辖市和全运会的招牌的马拉松。一些二线城市的马拉松,从去年开始其实也面临着报名不足的问题。

  

2016年下半年某城市马拉松开放名额超过1000,到原定报名终截止时间,报名700多,缴费600多。

  

二、跑者的增长速度赶不上马拉松比赛的增长

  

导致不少马拉松赛事跑者不足的问题,总体上是因为赛事结构不合理、赛事增加超过跑者增加。

  

另外,新跑者加入的同时,原有跑者也有分流,诸如转入越野赛以及铁人三项。

  

2016年中国田协的注册赛事为328场,其中全程马拉松125场、半程马拉松128场,合计253场,其中,全程马拉松项目参赛总人次超过40万,总完赛人次和人数分别为24.3万和14.2万人。

  

在125场比赛中完成,平均每场全程马拉松的参赛人数也就3200人。如果刨除那些北京、厦门、上海等全程参赛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马拉松,不少城市的全程马拉松名额是有空余的。

  

今年预计会超过400场全程和半程马拉松赛事。如果加上非注册赛事,总量超过1000场。

  

这样,就需要更多的跑者,或者跑者每年增加比赛次数。考虑到跑者参赛的时间和费用成本,跑者平均每年参赛次数增加有限,那么跑者不够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对一项赛事来说,基本的投入是可测算的,姑且算作固定成本;而参赛人数的增加导致的可变成本的增加其实是有限的,因此,在可控范围内,跑者越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好。

  

反过来,如果跑者不足,某种程度上也是资源浪费,或者说,摊在每位跑者身上的成本就增加了。作为地方政府、赞助商来说,城市和品牌的宣传效应就打了折扣。

  

另外,国内马拉松赛事还有一个本地跑者占比偏高的倾向。例如,2017年兰州马拉松,甘肃跑者占主体;而甘肃跑者中,兰州本地跑者占了87.4%,对宣传和拉动本地经济的作用略显不足。

  

三、未来的中国马拉松跑者在哪里

  

如果我们和跑步运动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美国比较,那么会发现,其实我国的跑者显得更少,不过,提高空间更大。

  

从2013-2016年间,美国的跑者基本在在1700-1900万之间浮动,占美国3.2亿人口的5.3%-5.9%之间。

  

我国的跑者数量较难估算,不过按照中国田协的328场比赛统计,2016年参加全程和半程马拉松比赛的人数分别是14.2万和33.7万,所有距离的参赛总人次才280万。

  

划重点,是参赛总人次,不是总人数。

  

另一个数据是,2016年美国路跑赛事总计30400场,其中全程马拉松为1100场(占4%)、半程马拉松2800场(占9%)、10公里4200个(14%)、5公里17000个(56%),另有其他距离赛事。

  

总体上,美国距离越短的赛事,数量越多,大致呈现金字塔型的结构。这样的路跑赛事体系吸引各种阶段、各个年龄的跑步爱好者,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需求和层次的跑步人群。

  

而我国马拉松,以中国田协注册赛事为例,全程马拉松125场、半程马拉松128场,10公里赛事75场。或许我们认为5公里赛事太短,很少举行或没有统计,但就10公里、半程和全程比赛来看,10公里的赛事少了点,而全程和半程偏多。

  

一些城市举办路跑赛事,基本是半程起步,目标全程。如镇级的横店镇举办了2015、2016半程马拉松,2017年升级为全程马拉松;县级市晋江2016举办了首届半程马拉松,2017年第二届赛事为全程马拉松。

  

并不是说美国的这个赛事体系一定好,但其5公里、10公里赛事比较多,可以给我国的马拉松赛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再以2016、2017年杭州马拉松报名人数作为比较,2016杭马报名总人数为73127人,其中全程马拉松的报名人数为17650人,半程马拉松报名人数为26072人,小马拉松报名人数为21085人,情侣跑报名人数为4046人,家庭跑报名人数为4274人。

  

2017年杭州马拉松报名人数合计83659人,全马报名人数为18191,半马30260人,小马拉松22104人,情侣跑4520人,家庭跑8584人,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家庭跑的报名人数从4274增加到8584人,增长速度最多,翻倍还不止,显然,较短距离的长跑,其实有一定的市场,也是培育入门级长跑爱好者的一个途径。

  

四、如果跑者真的不够用了

  

对于国内马拉松组委会来说,可以参照国外一些做法,培育跑者人群,吸引跑者参加。

  

第一,合理打造路跑赛事体系。例如,目前10公里左右的比赛数量可以增加。在国外,也有四分之一马拉松的概念,差不多10.5公里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路线长度、比赛强度算是马拉松赛事体系的一个基础,对夯实我国路跑人口的基础非常有帮助。

  

第二,提高赛事品质。例如俄勒冈州的美国田径之城尤金,它也举办马拉松,并且以速度取胜,2014尤金马拉松全程平均完赛时间为4:00:15,是美国平均成绩排第二的马拉松,今年的赛事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有13000多人,因为赛事品质好,今年吸引所有美国50个州的选手及蒙古、巴拉圭等国外选手。好的赛事品质是口碑,差的赛事一锤子买卖,对后续报名的影响千差万别。

  

第三,突出赛事特点。例如西雅图的隧道马拉松今年是第10年,它这个比赛的特点是在6月、8月、9月举行3次,每次参赛人数在800-1000人之间。今年的比赛在6月11日、8月20日和9月17日举行,在同一个赛道完成。赛道要穿过一座山,有一段路在隧道内举行,故称隧道马拉松。该赛事是波士顿马拉松和美国田径协会认可的赛事,即认可其成绩。而9月的赛事往往是波士顿马拉松报名前的最后一个被波马承认成绩的马拉松赛事,因此大概四分之一的跑者目的就是前来冲BQ。顺便提一句,重庆有山城之称,那么重庆马拉松可不可以不要规避上下坡,干脆打“山城”的特色,以难度、坡度取胜呢?

  

第四、相关部门是否可以最大限度统筹赛事时间,如金牌,银牌,铜牌赛事由中国田径协会进行统筹,让同一个省的赛事安排更合理?否则赛事扎堆是一种浪费,对主办方报名,参赛者错峰,赞助商曝光都没有好处,对做大做强马拉松产业都没有好处。

  

毫无疑问,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仅仅只是刚刚起步,跑马的人都知道,这项运动最要不得急功近利的心态,当下的国内马拉松市场在疯狂投入下堆砌起来的”繁荣“终究还是会有人设崩塌的时候。

  

最近在一个网络纪录片中,一位非洲马拉松经纪人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中国的马拉松跑者很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为自己而跑,因为身边的人跑了所以他们也就跑了。”

  

也许等到中国马拉松跑者们都学会为自己而跑的时候,我们就不会为跑者究竟够不够用这档子事犯愁了。


本文转载自爱燃烧,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深度丨“繁荣”背后 中国马拉松跑者不够用了?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