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涌向共享跑步项目:但它要做成功有多难?

共享经济的风口下,从共享单车风靡到共享充电宝、共享KTV、共享娃娃机之后,共享跑步也逐渐风靡,各种健身产品借势共享经济风口迅速冒了出来,觅跑、纯净跑各种共享健身模式开始迅速抢占市场。

2017-09-17 09:00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文/王新喜 0 52075

共享经济的风口下,从共享单车风靡到共享充电宝、共享KTV、共享娃娃机之后,共享跑步也逐渐风靡,各种健身产品借势共享经济风口迅速冒了出来,觅跑、纯净跑各种共享健身模式开始迅速抢占市场。


一些共享跑步仓或者共享运动器材项目也获得了融资,比如“乐刻运动”截至到目前B轮获得亿元融资;自助健身仓项目觅跑一周之内完成两轮共计2500万元融资,估值过亿;纯净跑”项目已经完成1000万天使轮融资,将集装箱改造成自助健身舱的“超级猩猩”,目前也获得三轮资本加持。


但笔者来看,共享跑步项目虽有想象空间,但存在着诸多困境与局限。


跑步成为国民运动首选,移动支付成熟,共享跑步仓应运而生


在当下各种共享经济模式让人们目不暇接,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而在今天,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社会压力让慢性病、肥胖病及亚健康困扰着大批都市人群,而随着亚健康白领人群的扩大与收入的增长,健身需求的群体也日益庞大。


某种程度上说,健身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一种刚需,数据显示,中国健身人口以年均增长率10%的速度递增,可以说,国民健身的意识越来越强了。


而说到健身,跑步却又是国民首选。根据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数据显示,跑步运动已成为国民第一运动,69%的运动健身用户经常参加跑步活动。


但跑步健身尽管需求庞大,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现实的困境——首先是,运动场馆场地的不足,运动方案的缺失。其次,用户时间碎片化,户外跑步,有效的运动健身成为了一种奢侈。


第三,城市健身房布局分散又稀少,这导致运动的时间成本太高,另外当下持有健身卡的人只有10%,能坚持去健身房的人不多。另一方面,当前扫码支付已经基本上普及了,这给随时随地共享健身设备创造了支付条件。


共享跑步仓就在这样的需求状况下诞生了,因为相对于传统的健身房模式,共享跑步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让用户自由选择健身时长,不需要办理年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加之它一般投放在小区与生活社区,人们可以一时兴起就去跑一跑。


当前共享跑步项目的模式有哪些局限性


在当前,成立一个月估值过亿的共享健身仓“觅跑”,以及主打空气净化的纯净跑都是当前共享健身仓模式的代表。它类似于共享单车的模式,用户可以通过APP进行LBS定位找到附近的共享运动设备,按时收费,跑步完成之后随即扫码支付即可。


另外还有一种打着物联网AR模式旗号的共享健身器材企业,表示能让用户跑步的同时,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系统生成运动健康处方,给用户科学的运动建议。从本质上看,这类噱头大于实际。


这两种共享跑步模式依然是打着共享旗号的租赁经济,盈利依然按照分时租赁模式。它与迷你ktv或者共享单车类似,用户登录app线上预约,交完押金后实名注册,然后开始计时收费。


在当前,在共享健身领域,当前主流的模式是共享跑步仓,这是一种封闭的模式,比如说当前纯净跑、觅跑采用就是这种模式,而当前纯净跑等共享跑步仓项目与万科、恒大、绿城等国内知名地产物业合作,向小区商圈进行封闭仓投放。而它的好处在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满足自身的健身需求,不受当下非共享的健身的场馆、地点、时间与各种年卡与会员等硬性指标的限制。


但它的局限性显而易见——首先,一个人运动非常无聊,而封闭仓周围时常会有围观者,这会让场面尴尬;其次,项目单一,对于塑形与增肌有需求的运动爱好者来说,跑步仓就不会是其长期需求项目。


其次,封闭性的舱内社交局限太大,密闭狭小的空间内,空气的流通不畅,各种气味混杂,很难说它具有更好的健身效果,再次是,单个仓投入成本高,而且只能容纳一人,有效使用时长有天花板,回本周期长。


另外,当前也有居民抱怨跑步仓占用了公共场地,如何缓解小区等公共用地资源紧张的矛盾,这也是其规模化需要解决的难题。


目前另一种共享跑步项目是将跑步机投放到大型社区、CBD写字楼、学校、商场等公共区域场所,关键问题是共享跑步仓能否有效的收割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如果说将健身器材或者共享跑步仓投放到这些场所,就能带动用户形成随时随地运动的习惯了?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一方面是共享健身设备投放与用户的时间成本与习惯性与线下场景是否一一匹配的问题,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说要跑步运动,特意用手机去搜寻跑步仓与共享跑步机的习惯尚未形成,可能性也不大,而许多CBD写字楼可能就配备健身房。对于许多人的习惯来说,户外跑更加放松与愉悦,而且零成本,当然雾霾天除外。


对于逛商场的用户来说,娱乐、休闲、购物才是刚需,随机性去健身并不匹配它们的需求。


另外,许多学校等公共区域,人们会更乐意通过运动项目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来运动与娱乐,而对于商场附近,人们打发碎片化时间的需求与场景更多是通过购物、用餐、电影休闲与参与娱乐放松性的活动来打发。


成本投入大但造血能力不足 用户尝鲜性需求不稳定 盈利有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长期坚持健身的人来说,共享跑步仓的收费也并不便宜,在尝鲜之后难有持续性的需求。


有人计算过,按照每分钟0.2元,跑步一小时,花费12元。但如果一个月使用20次,一年则需要花费2880元。而健身房办一张年卡多数城市的收费标准不超过2000元。当前有消息称,纯净跑还推出了一小时30元主打空气净化功能,价格层面让普通用户形成持续性的需求就更难了。


而健身房有私人教练可以针对性锻炼与运动,在设备方面,不仅仅是跑步机,还有登山机、划船机、龙门架等各种健身器械。关键是,健身房运动也是一种有效的社交活动,这是健身带来社交增值的一部分。跑步仓可能唯一打到的痛点就是偶发性的跑步健身需求以及在雾霾天气的跑步需求。


再看成本,数据显示,量产设备成本为1万元,加上50%的能耗、折旧和运维成本,年化成本在1.5万元左右。而且,健身仓内配备的视频、空调、空气净化器成本等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而当前共享健身仓的用户使用时长与次数决定着它的造血能力。


按照日均5-6小时的有效使用时长,单个运动仓的单日收入在70元左右,而日均5~6个小时的时长可能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了,而即便在这种理想的状态下,回本周期却在8-10个月左右。加之当前大部分共享跑步仓是与小区物业合作分成,扣除分成的收入,其回本周期将进一步被拉长。


而如果非理想状态下,用户尝鲜之后难以有持续性的固定性的需求,那么它的回本周期会更长,而在这种状态下,投放越多,反而成本风险越大。


当前诸多资本已经进入了这个行业,可以肯定的是,资本的加入一定会加速健身行业的蜕变。但一个效果是倒逼现有的健身房进行转型,并加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与增值溢价的部分。


从未来趋势看,无论是传统健身房还是共享跑步仓,一个趋势是将用户的健身行为数据化定制化管理,帮助用户实现良好的健康监测和自我健康管理目标。

这或将推动传统健身房开始通过数据化、可量化、智能化与提升教练服务水平来参与这场竞争。当前无论是共享健身仓还是共享跑步机器材,目前依然是希望占据线下流量入口与用户群,然后再从资本那儿获取更多的资金与资源,将其规模化与品牌化。


结语


当前的共享跑步模式其成本远大于共享单车与共享充电宝,但回本周期要更长,这意味着如果它规模化运作需要大量资本来支撑与维护折旧成本,况且这种单调的封闭环境下的跑步机运动其愉悦性与社交性并不如健身房与其他运动,用户尝鲜过后是否让人们保持长期持续的兴趣还要打上问号。


而跑步仓如果规模化遍地开花占用公共用地也会引发新的利益矛盾冲突。而针对学校、CBD商圈、商场等公众场合投放共享器材更容易产生损耗与折旧,也与其用户场景需求不对应,其成本与利润回收也面临不可控的风险,这也意味着它做成功的难度非常大。


加之随着入局者增多,同质化竞争会驱使行业成本开支变大,而单纯依靠烧钱或者降低成利润率来圈用户的模式有进入价格战与补贴消耗战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共享跑步仓创业可能存在着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尽管投资人开始看到这个新的风口,但它依然存在着诸多局限与风险。


本文转载自品途商业评论,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资本涌向共享跑步项目:但它要做成功有多难?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