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高清”遇上“移动多屏”,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走向何方?

就像历次媒介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思维革命一样,以“超高清”和“移动多屏”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也应当引发体育电视工作者的思考:这些新技术将在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方面呈现出怎样的媒介特点?

2017-08-26 12:00 来源:环宇体育 文/王皖斌 0 33932

2014年巴西世界杯,64场比赛承载了32支球队的梦想和全世界球迷的疯狂。然而,巴西世界杯的赛场对于体育电视工作者而言却不止于此——超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在世界级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实验,成为本届世界杯在电视制作领域的重要看点;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多屏”观看,也为本届世界杯的电视观众在“第二块屏”上提供了新的视野和信息获得渠道。


然而,就像历次媒介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思维革命一样,以“超高清”和“移动多屏”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也应当引发体育电视工作者的思考:这些新技术将在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以下简称公用信号)制作方面呈现出怎样的媒介特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能否与传统的公用信号制作理念“相安无事”?或将把公用信号带向何方?


1 超高清:视觉奇观


所谓超高清电视,即俗称“4K”(分辨率为3840×2160像素)和“8K”(分辨率为7680×4320像素)的电视系统。


如果没有亲眼观看的经验,恐怕很难描述第一次看到超高清电视时所感受到的视觉震撼。以4K超高清电视为例,可以想象将4台目前中国家庭常用的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的高清电视以“田”字形拼合在一起,在观看距离不变(84寸4K电视最佳观看距离为距屏幕约1.6米)的前提下欣赏这幅4倍于之前屏幕尺寸的巨幕(8K则为16台高清电视的拼合尺寸),此时,若使用全景画面拍摄足球比赛,镜头中每一位运动员的表情都清晰可见,在人全画面中,运动员身体上的任何细节和甚至脚下的一根根青草也都细致入微的被展现出来。


更为典型的世界杯4K镜头应用是使用大景别画面拍摄一面看台上的球迷,当数百张清晰可见的面孔同时出现电视屏幕上,这种视觉奇观所带给观众的震撼力在公用信号制作领域史无前例。


超高清电视借提高分辨率和帧频,以及变隔行扫描为逐行扫描等手段,使得画面清晰度和画面色彩特性较之现有高清电视有了巨大提升,这种变革也使得超高清电视的单幅画面细节信息量获得大幅增加。在标清和高清时代,观众需要通过小景别画面所获知的细节,如今从超高清的大景别画面中即可获得。


例如在原有足球转播中的罚点球,若要完整地呈现“进攻方球员将球摆上点球点”、“罚球球员满面汗水抬眼看向对方守门员”、“脚步细微移动准备助跑”、“完成射门”等段落,一般需要使用若干特写、近景、中景镜头与全景镜头相互配合完成叙事,然而在超高清转播中,所有这些细节都可以在单个大景别画面中得以展现。


更极端的实例是索尼公司在巴西世界杯期间进行的全景转播测试,即用两幅4K全景画面,拼接为一幅8K×2K分辨率的超高清全景电视画面。


事实上,在一般的超高清转播实践中,小景别画面的应用已较之以往大幅减少。因为电视屏幕的增大意味着观众视角和注意力范围的增大,因此必须使拍摄画面更为稳定,所以在超高清电视转播中很少使用小景别画面构图和大范围镜头运动,以避免造成观众的观看不适和眩晕感。


可见超高清电视带来的变革确实不止于技术层面,也包括传统公用信号制作领域的视听语言应用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即在镜头逻辑关系、镜头运动方式和叙事视角等方面,由画面外部向画面内部转移,由“蒙太奇”向“长镜头”转移。


2 移动多屏:观看的延伸


当前电视新技术发展的另一重要路径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而兴起的“移动多屏”概念,即观众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观看电视节目,或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参与网络互动。移动终端已经使电视观众的观看方式获得延伸,这种延伸一方面使得观看地点和观看时间突破传统电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使得观看的参与程度获得延伸,观众不仅仅是观看视频节目本身,而是被深度卷入网络媒体的互动之中。


在巴西世界杯上引发电视工作者关注的EVS C-Cast技术,更是在公用信号制作领域进一步丰富了“移动多屏”的内涵。借助EVS现场多机位制作系统,C-Cast技术可以将导播未切出的额外视频讯道内容快速而流畅地传递至移动终端平台,终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第二块屏”上选择观看不同角度的拍摄画面。


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从前被电视导播所“垄断”的画面选择权,原有的电视节目在观看上的整体性被EVS C-Cast技术打碎,而呈现出新媒体时代标志性的碎片化形态。


在公用信号制作领域内的超高清电视与传统电视媒介一样,是基于信息发布者的媒介,即由导播决定镜头画面的选择,而“移动多屏”正在打破这种“垄断”。就像巴西世界杯“第二块屏”的用户,他们可以在进球后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角度再度观看进球回放,在未来甚至可能实时选择不同机位角度观看比赛或关注自己喜爱的球员。


对于“移动多屏”而言,其最大的变化是因着新媒体的便携性、互操作性和混合性,使得具体呈现于终端用户眼前的媒介产品样态将由使用者利用媒介产品的个性方式而决定,最终成为基于用户的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以5寸至10寸屏幕为主流的“移动多屏”终端设备在吸收了传统电视媒体内容之后,也逆转了当下由传统高清和超高清电视技术所带来的电视屏幕“巨幕化”趋势。由于屏幕尺寸的缩小和信息的碎片化,“移动多屏”在视听语言的应用方面走向了超高清电视的反面,小尺寸和低清晰度的单个画面无法承载“细节的集合”,而需要运用更频繁的画面切换、更丰富的景别变化和镜头外部运动来承载信息,因此,传统“蒙太奇”叙事手段的重要性在“移动多屏”时代需要再度获得重视。


3 “超高清”与“移动多屏”的矛盾


“移动多屏”强调多种媒介及由之获取的多元信息之间的互补关系,其中以电视手段呈现的内容则对视听语言技巧和叙事技巧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超高清电视却是借多元信息在大尺寸画面内部的共时性呈现,强调了被摄客体整体风貌的清晰还原,倚重静态的构图方式所付出的代价是视听语言在应用上的丰富性受到限制。


从电视美学的角度而言,超高清电视似乎已经走上了与之前3D电视一样的“削足适履”之路。然而,“超高清”与“移动多屏”之间的本质性矛盾却不止于此。


麦克卢汉曾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热媒介”和“冷媒介”的概念。麦氏将照片、广播和电影等媒介归入“热媒介”,即具有“高清晰度”的媒介。麦氏解释所谓“高清晰度”就是充满数据的状态,受众在理解时不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联想,因此“热媒介”要求使用者的低参与度。


反之,“冷媒介”要求高参与度,需要使用者动用多种感官及联想主动补足信息,在麦氏看来,本质上为马赛克光点组合的电视,就是典型的“冷媒介”。“热媒介”剥夺了人们深度参与的机会,而具有排斥性,“冷媒介”则由于调动了人们的深度参与,因而呈现出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麦氏的理论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却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观看体育赛事超高清电视转播节目之后所产生的“不适感”。按照上述理论,超高清电视显然已经具备“热媒介”的特性,因而开始排斥受众的深度参与要求,而这一点恰恰是观众,尤其是体育赛事节目观众所无法接受的。


他们喜欢且必须在观看球赛直播时一起讨论、预测、欢呼,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入赛事之中,这样才有意思,可是,超高清电视所塑造的“视觉奇观”在无意中限制了观众们在观看时的感官活动和丰富联想,球迷们内心的“参与冲动”被压抑而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正是这种以观看“冷媒介”的方式观看“热媒介”,造成了前述的“不适感”。


相比之下,“移动多屏”却使得传统电视媒介变得更“冷”。“移动多屏”分散了用户作为观众在观看电视时的注意力,而用户在使用媒介时的主动性得以提升,因而,媒介对于受众参与的“包容性”凸显,并借助网络媒介的互动性调动了用户在多个相关媒介上整体的事件参与度,满足并进一步激发了球迷们在传统电视时代就产生的“参与冲动”。


4 公用信号制作的应对策略:差异化服务


由此可见,无论是“超高清”还是“移动多屏”,都将为公用信号带来一系列全新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方法。然而,两者却似乎要在大相径庭的道路上,将传统公用信号制作带入未来的不同方向。


那么,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制作究竟应走向何方?能否在公用信号领域找到一条让“超高清”与“移动多屏”共同发展的道路呢?


从前述“超高清”和“移动多屏”各自所呈现的媒介特点来看,“移动多屏”显然更值得公用信号制作者在未来投入更多精力。因为以“内容提供”为本质功能的公用信号制作,其第一位的制作目的是有效信息的准确送达,此外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等都是服务并促进信息传播的手段而非目的。


因此,若能考虑到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优势,并认识到移动媒体的庞大数量,则不难发现,“移动多屏”将很容易成为传统电视媒体在公用信号制作领域的有效互补,在创作实践的层面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然而,对于“移动多屏”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超高清电视技术为当前公用信号制作所提供的创新手段。例如,服务于传统高清电视制作系统的“4K视频放大回放”技术,借助于4K视频拍摄和EVS Epsio Zoom功能,操作员通过LSM遥控面板即可选取4K画面的局部进行缩放,并与原有整体画面相结合,即可在高清电视系统中完成实时局部缩放慢动作回放。


此外,在不允许架设多机位的条件下,也可以借助于4K画面的局部放大,并同时下变换整体画面的方式,在高清电视系统中实现单机位同时提供多景别画面的制作效果。


同时,“视觉奇观”所蕴含的市场商机也不容小觑。以前文提到的“全景转播”为代表的超高清转播应用,在餐厅、酒吧、影院等娱乐场所有着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将成为商家在未来世界杯、奥运会等大型赛事期间用以吸引消费者的噱头。届时,据此需求而制作的体育赛事电视转播节目,将突破一般的公用信号制作理念,而将以“内容”服务于“形式”,就像家电卖场播放的4K自然纪录片或IMAX影院放映的3D大片一样,将塑造“视觉奇观”作为首要的制作目的。


事实上,同时制作直播、花絮、集锦、新闻素材等不同形式和内容偏向的电视节目,这在公用信号制作领域已经不是新鲜事物,本质上就是主转播商按照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制作模式。


巴西世界杯期间,主转播商HBS所提供的multi-feeds服务,将此制作模式推向极致。


除了在比赛期间提供的基本国际信号(BIF)以外,HBS的multi-feeds服务还包括了无字幕基本国际信号、扩展国际信号(EBIF)、多媒体信号、循环集锦、A/B队单独切换信号、A/B队明星球员单独切换信号、运动或情感镜头素材单独切换信号、战术机位单独切换信号和多个重要机位单独画面信号等二十余路独立信号传送。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HBS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持权转播商的内容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公用信号制作的内涵已由单一赛事直播信号制作的传统模式,扩展至以基础国际信号为主、同时提供多种信号的差异化服务包模式。随着主转播商的服务意识建立及深入认识,差异化服务将成为未来公用信号制作领域的重要课题。


有理由相信,公用信号制作终将走向差异化服务的方向,在这条发展道路上,无论是巴西世界杯期间尚属于试验阶段的超高清电视制作和“第二块屏”应用,或是仍将不断出现的电视制作新技术或新理念,只要符合相当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就将出现在未来的体育赛事主转播商服务包中,成为公用信号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体育电视工作者打开新的创作天地。


本文转载自环宇体育,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当“超高清”遇上“移动多屏”—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走向何方?|环宇体育转播学院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