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体育电影被“打入冷宫”,是电影不好看还是市场不给机会?

这个行业遇到的最切实的问题是,体育人不懂电影,电影人不懂体育。

2017-08-18 12:00 来源:文创资讯 文/黄梅梅 0 130427


今年的暑期档,国产电影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以《战狼2》为首的商业电影,票房大卖,惊艳四座。目前,《战狼2》的总票房已超越《美人鱼》的33.9亿元,逼近50亿大关,成功登鼎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榜首。


另一方面,以《谁是球王》和《我是马布里》为代表的体育题材类电影,并没有延续《战狼2》的火爆势头,自8月初上映以来,一直鲜有问津,口碑票房双双扑街。


猫眼专业版最新票房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15日,《我是马布里》票房为861.7万,而《谁是球王》的票房仅有84.8万。口碑方面,《我是马布里》豆瓣评分为6.7分,勉强及格,而《谁是球王》凄惨到甚至连评分都查不到。相比于同期档的暑期国产电影来说,这两部体育片的表现实在太惨淡。


事实上,《谁是球王》的故事是围绕草根人物洪旭东和足球展开的;《我是马布里》则是改编自球星马布里的真实故事,并且由马布里亲自参演。平心而论,这两部电影,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操作手法,都是中国体育电影的突破性尝试。但上映之后反响却不尽如人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体育类电影齐上阵,却被“打入冷宫”


今年5月,《摔跤吧!爸爸》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这部讲述一个摔跤手把女儿培养成世界级摔跤冠军故事的影片,在收获了近13亿的票房的同时,也让大家重新开始关注体育类电影。


光这个暑期档,就有两部体育类电影相继热闹上映。8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谁是球王》率先亮相大屏幕,8月4日,由美国球星亲自出演的《我是马布里》紧追其后,高调上映。


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两部体育类电影的表现都并不乐观。


日前,由北京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主办的第13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在北京举行。彼时,电影《我是马布里》在电影周开幕式上捧得“最受媒体关注奖”。但就是这部“最受媒体关注”的电影,票房成绩却显得颇为惨淡。上映第12天,总票房不过861.7万,这样的成绩和《战狼2》近50亿的票房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相比《我是马布里》,提前一天上映的《谁是球王》的票房成绩更是惨不忍睹,上映12天票房仅84.8万,还不足《我是马布里》的十分之一。


事实上,和中美合拍的《我是马布里》相比,《谁是球王》的背景更为强大。该电影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基于自创栏目品牌策划制作的电影项目。在央视的宣传资料上显示,这部电影经过了两年的策划筹备,十余稿的剧本修改,近千人的努力付出,是央视首部体育IP电影电影。


在上映之前,央视对此也寄予厚望,电影的海报上,韩乔生、张斌、贺炜等解说员悉数上阵,甚至私下里亲自为影片“站台”。央视表示:《我是球王》对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产业、中国电影产业来说,都有不一样的意义。不仅如此,在另一张海报上,李铁、杨晨、李毅、徐阳等前国脚也披挂助阵。


可以看到,这两部影片都有各自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都不乏创新和诚意,但是都不可避免地被院线打入了“冷宫”,这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是电影不好看还是市场不给机会?


可以说,《我是马布里》《谁是球王》当下的表现正是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一个缩影。


都说,成功都是相似的,但失败却有理由千万种。


就体育电影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而言,得益于先进的电影产业与根基深厚的体育基础相结合,好莱坞总能依靠波折的剧情、精良的制作和强大的班底,将运动题材本身特有的热血、激情和群众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体育题材电影在美国能够持久不衰,自然也离不开美国深厚的大众体育基础。


反观中国,虽然市场从未放弃在体育电影路上的试水,但得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经典少、类型少、作品少、获奖少”,这是长期以来国产体育电影给人的印象。我们大可指责市场环境不够成熟,可以指责体育文化没有普及大众。但如今,资本与体育产业的交融日益紧密,华语电影高速发展,可国产体育影片的惨淡境遇似乎十年如一日,没有什么明显的改观,我们不得不去反思。


那么,中国为什么拍不出好的体育电影?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1.市场环境左右,排片太低


中国电影是一个商业成功时代,这从《我是马布里》《谁是球王》的排片中就可窥探一二。对比于《战狼2》等同档期的电影,无论是《谁是球王》还是《我是马布里》,其排片数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我是马布里》上映首日全国排片为2.9%,《谁是球王》首映日排片为2%,《战狼2》首映日排片虽不佳,但至少也有14.5%。


而随着影片上映后的“受宠”程度走向两极,排片也越来越具有倾向性。根据8月15日的排片数统计,全国院线放映共255321场,《战狼2》的全国放映场次为105200场,排片占比达到了41.2%!而《我是马布里》能拿到的放映场次仅为139场,排片占比为0.1%,另外《谁是球王》全国只有区区2场排片,排片占比几乎为0。


因此,这场暑期票房之战,从一开始就昭示了这两部体育电影注定要一败涂地。当然,这并不是个案。


2.缺乏体育精神内核


体育运动代表的是积极且坚韧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它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体育电影想要触动观众的内心,就要看能否找到找到情感的共鸣,深刻体现人性。


反观国产体育电影,常常是打着“体育、竞技、热血”的幌子,在谈恋爱,在秀颜值,在打架耍酷,在……而和体育精神息息相关的东西却被弱化了,诸多和体育相关的元素,只不过成了影视作品博人眼球的套路。


3.缺少好的体育IP


现在拍影视剧必谈“IP”,大IP自带流量,又有现成的故事情节,因此深得资本和编剧恩宠。然而,纵观国内体育题材类IP实在寥寥,其实中国并不缺好的体育故事,但问题是体育还不是一种主流化的生活方式,在大众的概念里,体育题材相对小众,也就缺少了那颗用心去挖掘体育故事的动力。


因为电影从业者不关心体育故事,也因为体育从业者,没能力去驾驭电影这样的艺术或者商业手段,久而久之,体育电影就在中国越来越边缘化。


4.缺少讲故事的技巧


体育电影需要记录运动过程,体现运动美感,对设备,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中国电影产业起步较晚,早些年在技术上还比较落后,没法让场面“燃”起来。但就目前来说,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想拍一部像样的体育电影对中国来说已经不是难事。


然而,撇开技术层面的东西,国产作品在个人实现和国家荣誉两个主题之间的平衡性上依然很难把握,或重或轻都难以抓住观众心灵。此外,国产体育电影在受众定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毕竟纯体育类电影天然地就将对体育完全不感兴趣的人排除在了观影人群之外。


反观《摔跤吧!爸爸》此前就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短板,跳出了传统体育类电影的范畴。无论是从阿米尔·汗此前《三傻大闹宝莱坞》人气积累,还是影片反映的社会问题以及励志情节,都更趋向于社会大众题材电影;而影片又以家庭故事为蓝本,以家庭教育的角度引发全家观影热潮。可见,国产体育题材电影,在讲故事的技巧上还需要多下功夫。


5.缺少敬业的演员


一部优秀电影,尤其是一部优秀的体育电影,对演员来说绝不仅是“演”出来这么简单。


据了解,《摔跤吧!爸爸》剧组里的演员,都接受了9个月专业级的摔跤训练。女一号法缇玛·萨那·纱卡在电影开拍两个月时,就经历了一次意外骨折;妹妹桑亚·玛荷塔在片中的摔跤镜头不到1分钟,却也整整训练了9个月。而男主角饰演者阿米尔-汗,先是在短期内增重28公斤,以此来完成角色55岁中老年戏份的拍摄;继而为了补拍年轻时候的戏份,他又在五个月的时间内减掉了25公斤的赘肉,变回了肌肉男。


在这点上,《摔跤吧!爸爸》的成功,给了中国体育电影一个响亮的巴掌!也给了中国漫天要价的明星演员们一个下马威!


最后,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当下国产体育类电影所面临的的困境,文创资讯想说的是,这个行业遇到的最切实的问题是,体育人不懂电影,电影人不懂体育!


本文转载自文创资讯,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暑期档体育电影被“打入冷宫”,是电影不好看还是市场不给机会?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