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缘何成为短道速滑人才摇篮?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展短道速滑运动以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共涌现出10位冬奥会和世界冠军,七台河也被贴上了“短道速滑摇篮”的标签。是什么塑造了如此辉煌的成绩?

2017-07-01 10:00 来源:中国体育报 0 46302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展短道速滑运动以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共涌现出10位冬奥会和世界冠军,获得163枚世界比赛的金牌,其中包括6枚冬奥金牌,可谓光芒闪耀,人才辈出,七台河也被贴上了“短道速滑摇篮”、“冬奥冠军之乡”的标签。是什么塑造了如此辉煌的成绩?


“是传承”


赵小兵和马庆忠是七台河的功勋教练,曾培养出孙琳琳、刘爽、王伟、王濛等冠军。谈及七台河的今天,他们一直在回忆一个人——七台河短道速滑奠基 人孟庆余。1974年,23岁的哈尔滨知青孟庆余因出色的滑冰技术被七台河市体委领导相中,从一名煤矿工人变为一名速滑教练,并力排众议将重点项目由速度 滑冰改至短道速滑,将女子短道速滑项目确定为主攻方向。


1984年,赵小兵师从孟庆余,那时的她才16岁。“我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训练的冰刀、连体服,有时候生病都是自己扛,孟教练对我们特别好, 给我们买各种装备,买药。现在我们也是如此照顾这些小孩。”回忆起孟教练,她开始哽咽,“后来他去世了,医疗本里都没有钱,他的钱全都花在学生身上了。” 不仅是生活上的传承,孟庆余给两位教练言传身教的还有训练。


“我们小时候没有训练馆,就在露天冰场训练。七台河的冬天特别冷,用热水浇冰时一不小心就会溅 到自己身上,全身都会结冰。孟教练每天凌晨起来浇冰制冰,后来我和马庆忠当教练了也是这样每天坚持。”因为浇冰要凌晨3点起床,赵小兵连早饭都吃不上,她 的儿子也很少吃到过妈妈做的早餐,“没有办法嘛,不能辜负来我这训练的那么多孩子啊。”


张利增是七台河第四代教练员,是重点班的另一支队伍的教练,他跟随孟教练5年。他说尽管当时杨扬已经夺金,孟教练成为远近闻名的金牌教练,但是 他仍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一天的训练,他自制了许多工具,创新了许多训练思路,“他走了,但是他的旗帜不能倒。”短道速滑这面旗帜在七台河一代代教练员手中接 力,孟庆余的敬业奉献精神也在他们心中接力。


“是创新”


七台河其实并不具备优越的训练条件,也不具备雄厚的经济资本,孟庆余带第一批运动员时,常常只能用盆泼出一块十几平方米的冰面,在上面进行弯道 训练。训练条件异常艰苦,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体育场看台下面四处透风的小屋里住着,夜晚冻得缩在被窝里直打哆嗦。为节约经费,教练员就带领运动员自己浇冰 场,没有器材,就自己制作训练器材,孟庆余去世后保险柜中放着的是一套套自己制作的维修工具。


孟庆余去世后,他的弟子们继承了他艰苦奋斗、不断创新、追求事业的精神。目前七台河第二、三、四代教练员,都曾师从孟庆余,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和对七台河短道速滑这个金字招牌的精心呵护,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忘我工作,为七台河短道速滑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


面对新形势,七台河市政府、体育局领导的思维也非常超前。“冠军永远只有一个,但是做人是首要的,每个人都要做好,即便成为奥运冠军,这也只是他们人生 一小阶段的成绩,走下领奖台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融入社会。”这是七台河教练员的信念。


一位队员家长说:“我的孩子从小就特别调皮,多动,当时送他 来只是想消耗一下他的精力。但是学习了两年后,亲友邻居都发现他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教练不能只教他们专业知识,更要用心教他们做人。如果一味看重成绩 而罔顾或者放纵他们,最终教出来的队员有人格缺陷,那就是对他们不负责。”七台河体育局局长陈岩时常提醒教练员。


正是在继承传统和创新工作思路两方面齐下工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才让家长们愿意把孩子送到短道速滑队,有力保障了七台河在短道速滑项目上的选材基础。


“是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七台河短道速滑人才培养梯队是一个完善而专业的培养体系,分为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三个层次。目前七台河有短道速滑训练队伍11支,在训运动员300余人。


七台河将短道速滑作为中考加分项目,有7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每个学校都有一块政府补贴的冰场,短道速滑是全校学生的体育必修课,冰期每周一节80分钟 大课。为推动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的开展,七台河连续20年举办中小学生速滑赛,累计参赛队伍600余支,参赛人数达8000余人次。


每个学校都有一支校队, 在训队员共有316人。校队学生利用其他小学生早课前或放学后的休息时间进行训练,夏季练习轮滑,冬季由体育局派车接到体育中心训练。特聘退役运动员为校 队教练员,每年定期举办全市中小学校短道速滑教练员培训班,普及短道速滑知识、提高基层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一个人口只有百万、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成为中国短道速滑的人才摇篮,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城市对一个项目的长期坚持和规划,是有一批人勇于奉献,是市民对于城市精神和城市名片的高度认同和参与,这足以为更多城市发展体育提供样板。


本文转载自中国体育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七台河缘何成短道速滑人才摇篮 3点铸造辉煌成绩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